于洲江
《荊軻刺秦王》(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1)是一篇經(jīng)典課文,其“主線”是把握荊軻的人物形象,把人物解讀透徹,課文所包含的歷史價值、思想價值以及實用價值才能傳達出來,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既有“知識收獲”,又有“情感經(jīng)歷”,還有助于其“價值觀”的形成。如何立體且豐滿地解讀荊軻的人物形象呢?
一、把荊軻放在歷史背景中還原
人物形象是“歷史”真實的具體反映,只有把人物放在“歷史體制”內,才能找到人物言行的“合理性”。荊軻作為歷史人物,其言語行動、思想意志一定會被打上鮮明的歷史烙印,要還原這個人物的歷史“真面貌”,首先要借助歷史背景來感受人物形象。
這篇古文,首先,包含著眾多的歷史背景信息,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課文本身所包含的信息構建荊軻身后的歷史背景,依從課文內容構建起“歷史之亂”的背景,所謂“亂世出英雄”,只要牽出“亂世”背景,便能事半功倍地襯托出荊軻憤而無畏的英雄形象。其次,課文是一篇“細節(jié)生動”的文章,其中充滿了語言細節(jié)和動作細節(jié)。教師可借助這些細節(jié),解讀荊軻內心的“義”。這里的“義”是歷史古典意義上的“義氣”,是知恩圖報的“俠義”。荊軻受惠于太子丹,在當時的歷史背景里,能夠“殺身成仁回報恩主”是一種必然選擇。最后課文有著“曲折情節(jié)”,借助“曲折”可解讀人物的“勇”。荊軻的刺殺過程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曲折,富有“悲劇”色彩。曲折的情節(jié),失敗的結果,最能體現(xiàn)人物“壯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勇風范。
二、用現(xiàn)代文明法則審視荊軻
歷史是一種進程,有它的進化規(guī)律,所以“歷史的車輪無法阻擋”就成為后人對歷史人物舉動的一種“感嘆”。站在當今,以現(xiàn)代文明法則審視荊軻,它實際上會以另一種形象示人。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歷史規(guī)律。秦掃滅諸國,建立統(tǒng)一帝國正是“分久必合”的天下大勢。站在現(xiàn)實的角度,荊軻當順勢而為,為“必合”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才對,而不應該圖報“私恩”逆潮而動。事實上,荊軻受困于“私恩”而變得“愚鈍”,不知順勢,言行“逆天”,所以最終才有了刺秦王而不敵的落敗之舉。從這個現(xiàn)實來看,荊軻“憤刺”秦王是一個失去理性的“愚憤”之舉,其失敗是歷史的必然。
再看荊軻“勸死”樊於期之事,以現(xiàn)代文明拷問之,也算不上是件光彩的事。按當下的“普世價值觀”,荊軻“勸死”別人的作為,是大失“仁愛大義”之分,多有“小人之策”的不規(guī)之舉。借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完成一件“私事”,其心可貼“險惡不測”的標簽。以“現(xiàn)代文明”規(guī)則看荊軻“勸死”樊於期的行為,他的形象不但沒了“仁義”光彩,還多了些坑人害命的“鄙陋”。
荊軻將要“刺死”秦王時卻“刺而不得”,其原因居然是荊軻想先“劫持秦王得盟約”,這與行動之前的“刺殺秦王立決”的目標大相徑庭。關鍵時刻改變主意,毀掉代價巨大的行動方案,足可見荊軻勇而乏謀,做事不講后果,不善細節(jié),害了別人的性命,還搭上自己——按照現(xiàn)代文明規(guī)則來看,這就是在行動過程中沒有“執(zhí)行力”的行為。
三、以個性化視角解讀荊軻
有“正反”兩個方面的解讀,荊軻的形象還不足以立體豐滿起來,所以,不妨以更加開拓的思維角度,以個性化的視角解讀荊軻,從更加人性化的角度豐富荊軻形象。
人們都愿意把“荊軻刺秦王”的歷史舊案拿來議論??墒遣煌娜藢Α按糖亍眳s有著不同的理解。有的人把荊軻作為俠士來渲染,如電影《荊軻刺秦王》;有的人卻把荊軻當成了一個醒悟者來刻畫,比如《英雄》中的“荊軻”,最終意識到刺秦是“全小家而亂大家”的不義之舉,最終放棄了刺秦,成就了“大義”。
還有教師認為:暴力總愿意包裹在情感下,偽裝成一種“美”,所以暴力往往會以“美”的樣式出現(xiàn)。荊軻刺秦王就是典型的用情感偽裝起來的“暴力美”,不要為荊軻的“刺殺行為”叫好,因為這根本不是“美”,而是血腥。
總之,荊軻不僅是歷史的荊軻,也不全是現(xiàn)代文明能夠完全湮滅的荊軻,他是每個人心中的荊軻——自古英雄有“多面”,唯有多面解讀荊軻,《荊軻刺秦王》才會具有更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