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麗珊
摘 要: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古漢語語感,讓學生能透過古文字去理解古文學。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感性地學習文言文,讓學生帶著自己的經驗去閱讀理解文言課文,從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關鍵詞:感性;語感;情趣;審美愉悅;個性化
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一樣都是人類文化的載體,文言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古漢語語感,讓學生能透過古文字去理解古文學,了解我們祖國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然而,大部分教師文言文教學往往拘泥于句讀,使教學成為古漢語識字、識詞、識句課,完全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學意蘊和文化內涵,犧牲了文言文的文學美和文言文教學的深度,學生聽得興趣索然,失去了文言文的審美快感。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文言文教學的目標應有兩個,一是積累古漢語知識,培養(yǎng)古文語感,即“言”目標;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情趣,感受古文化韻味,也就是“文”目標。二者本是一體,不可偏廢?,F(xiàn)中學階段選入教材的文言文都是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字字珠璣,篇篇經典,因此在教學中應讓學生感性地學習文言文,也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從而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如何讓學生感性地學習文言文呢?我認為,平時教學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使學生享受學習的快樂。
一、結合語境識詞悟義
積累文言詞語,解釋文言詞語的意思是學生很頭疼、很枯燥的事,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字源分析,比較聯(lián)系等方法來理解重點字詞,不僅有效解決了字詞疏通與積累的問題,而且讓學生觸摸到漢字的靈魂,深深地感受到漢字文化的魅力。如,《愛蓮說》一課“香遠益清”中的“益”字,可聯(lián)系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多多益善”“精益求精”等來掌握“更加”之意,“陶后鮮有聞”中的“鮮”字,可聯(lián)系“寡廉鮮恥”“鮮為人知”等詞來掌握“少”之意。
有時候一個漢字的文化解釋還能對文本教學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使文章的解讀綱舉目張。比如,《湖心亭看雪》中的“癡”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不慧也”,從字形來看,“疒”形“吃”聲,可以理解為人在認知方面有問題。張岱雖然不是“不慧”之人,也不是在認知方面有問題的人,為何舟子說相公“癡”,而且“更有癡似相公者”?原來這里的“癡”是與“俗”相對而言的,“俗”又是不可能在大雪三日之后天寒地凍之時去往湖心亭看雪的,由此看來此“癡”非真“癡”,實乃雅絕,實乃清高獨傲,實乃依戀故國,心無所依。
讓漢字漢語帶著音、形、意的印象與意味,融進學生腦海中,使文言字詞的學習有了更多的情趣,從而激活了學生的感性體驗,加深了學生的印象。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結合語境悟義的語感,引導學生隨文悟字、因文悟字的學習意識。
二、將誦讀融入理解課文中
誦讀文章,直至背誦,是形成學生文言語感、積淀文言素養(yǎng)的必由之路。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從詞句表意的角度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這樣讀”,使學生的“讀”成為一種自然的內心的表達。如,在教學《鄒忌諷齊王納諫》時,朗讀鄒忌與徐公比美的部分。我讓學生從語氣和情感上揣摩妻、妾、客,因為不同身份、不同地位而產生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經過討論交流,學生作出很到位的評價:三人語氣和情感是不同的,妻偏愛自己的丈夫,跟丈夫情誼深厚,所以“君美甚”應是發(fā)自內心的贊美。妾在家里的地位低下,她對丈夫是敬畏的、害怕的,所以語氣是“畏”,害怕的意思,讀的時候應該是怯怯的。客有所求,所以應該是平淡、應酬的語氣,沒有真情實感,有點假假的。
“讀課文”“理解課文”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學習過程,通過“讀課文”促進“理解課文”,又因“理解課文”從而使“讀課文”有更好的表現(xiàn)。將“讀”融入“理解課文”的過程中去,更符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規(guī)律。
三、在想象中達到審美愉悅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文言文亦如此,文言文語言簡潔、凝練,作品中有大量留白,給我們留下了豐富廣闊的想象空間。因此,在學習文言文時,放飛學生的想象,學生依據(jù)自己的生活積累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這樣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不再是生冷的文字、別扭的句式,而是鮮活、生動的畫面、人物;學習過程不再是被動、消極的接受,而是積極、主動地創(chuàng)造,從而達到審美愉悅。如,在教《夸父逐日》與《共工怒觸不周山》兩篇短文,考慮到作品有極大的想象空間,七年級學生仍處于愛幻想的年齡,于是我就讓學生充分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任選一篇進行擴寫,比比誰的故事更生動、有趣。學生一聽,課堂上頓時沸騰起來,他們興奮地討論著,不時有新的創(chuàng)意出現(xiàn),經過他們精心的構思、寫作,交上來的作品不能不令人佩服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無論哪一種設想,學生都有他們自己的理由,抒寫的是他們自己對古老神話故事的演繹。
通過聯(lián)想、想象,還可以幫學生架起一座連接生活和經典的橋梁,引導他們伸展汲取精神清泉的根須,獲得精神上的凈化和升華。讀《三峽》《與朱元思書》《滿井游記》等寫景名篇,展開聯(lián)想、想象,精練傳神的文句就會在學生腦海中變換成一幅幅風景怡人的畫卷,有山有水,有聲有色,讓人流連忘返。讀《送東陽馬生序》,想象著宋濂在風雪中艱難的跋涉,在如豆的燈光下苦讀,心中就會增添勤奮執(zhí)著的勇氣……
讓學生感性地學習文言文,就是讓學生自己去閱讀實踐,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對簡潔、典雅、豐富、美麗的文言文產生具體感性的認識,輕松愉悅地徜徉在經典文化中,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真切地感受到學習的不是冰冷抽象的文字符號,而
是永恒溫暖我們的一種智慧力量,從而在悠久醇厚的傳統(tǒng)文化熏染下智慧的成長。
(作者單位 福建省莆田文獻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