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燕
摘 要:“學貴有疑”,探索了如何引導學生通過質疑達到解疑的目的、掌握學習方法,拓展知識。
關鍵詞:質疑;解疑;感悟
“學貴有疑”,“學則須疑”。如何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將質疑的精神傳授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質疑達到解疑的目的、掌握學習方法,拓展知識呢?在《文學的繁榮》一課浪漫主義文學一目教學中,我進行了“質疑·解疑·感悟”歷史教學模式的探索。
一、質疑
1.課前質疑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往往會提出五花八門的甚至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它可能是淺顯的,是雜亂的,這時,教師就要從學生的問題中找到突破口,和學生一起共同篩選出具有共性、符合教材要求、富于求異創(chuàng)新的問題來進行探討。如,在《文學的繁榮》一課浪漫主義一目課前預習中學生主要提出了下面幾個問題:什么是浪漫主義文學?19世紀以來的文學有哪些主要成就?英國詩人雪萊和拜倫創(chuàng)作風格是什么等問題。
2.課中質疑
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質疑,所提的問題大都圍繞課文的重難點,相對較集中,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做知識歸納綜合。如果這一步處理得當,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就會得到充分調動,新知識和重點、難點也能較好地得到解決。如,在《文學的繁榮》一課浪漫主義一目的學習中,學生提出了這么幾個問題:英國著名作家雪萊《西風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表現(xiàn)出哪一派別的文學特征?“冬天”和“春天”分別有什么含義?產生的社會背景是什么?從這首詩我們可以認識文學作品與社會生活有什么關系等問題。
3.課后質疑
往往教師所提的問題水準較高,有深度、有難度,這時解疑的方法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給學生留有查找資料、咨詢、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叭怂既缬咳?,浚之愈新?!睂W生帶著自己渴求解答的問題去探尋、討論,被動地接受就會變成主動地探求,獨立思考加上團隊的合作交流,就能使難題迎刃而解。如,在《文學的繁榮》一課學習后,結合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時委員會的表示“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學生通過課后閱讀莫言作品,提出了莫言是如何將現(xiàn)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的?如何讓我們的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等問題。
二、解疑
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和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進行解疑。在浪漫主義文學一目的學習中,我主要進行如下解疑設計:
1.課前解疑
要求學生課前閱讀課文,完成知識鋪墊,了解19世紀以來文學的主要成就。閱讀《巴黎圣母院》《人間喜劇》《老人與?!贰朵撹F是怎樣煉成的》等文學名著。
2.課中解疑
解問題1:《西風頌》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表現(xiàn)出哪一派別的文學特征?
學生活動1:學生通過朗讀19世紀英國詩人雪萊的著名詩篇《西風頌》,體會19世紀以來,世界政治經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學作為現(xiàn)實生活的一面鏡子,生動地反映了這一變化。詩句充滿高亢昂揚的樂觀主義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力量,從而表現(xiàn)出浪漫主義文學特征。
學生回答:情感:表達了反對封建主義的思想。特征:表現(xiàn)出浪漫主義文學特征。
設計意圖:利用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圖片、文字、視頻等材料,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發(fā)掘學生學習的動力。
解問題2:《西風頌》中“如果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有什么含義?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反映了一個什么樣的時代背景?
學生活動2:播放英國著名詩人拜倫、雪萊和法國詩人雨果的生平介紹及代表作品的核心片段,學生通過討論得出詩句以明媚溫暖、充滿生機的春天比喻光明美好的未來,用冬去春來這一淺顯的事理鼓舞人們從黑暗中看到光明,從腐朽中看到生機。
學生回答:(關鍵詞)含義:鼓勵生活在黑暗社會的人們,不要放棄希望,要勇于與黑暗的現(xiàn)實斗爭,迎接勝利的光芒。
背景(原因):失望、幻滅、不滿。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浪漫主義文學代表作品內容,總結特點,讓學生認識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影響。
三、感悟
從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與學情出發(fā),通過歷史與現(xiàn)實聯(lián)系的方法使歷史活起來,強化歷史學習的現(xiàn)實意義。如,在浪漫主義一目的學習中,我是這樣設計的:
學生活動: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切種類的文學藝術的源泉究竟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學藝術作品,都是一定的社會生活在人類頭腦中反映的產物?!珴蓶|
材料二: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2012年10月11日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表示,莫言將現(xiàn)實和幻想、歷史和社會角度結合在一起。(who with hallucinatory realism merges folk tales, history and the contemporary)
解問題3:綜合上述材料和分析,我們應該怎樣認識文學作品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你可以得出哪些認識?
學生回答:
關系:文學源于生活,表現(xiàn)生活,又高于生活。
認識:世界文化具有多元性;只有民族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
設計意圖:以人為本,利用本課中的經典文學作品和現(xiàn)實人物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總之,通過《文學的繁榮》一課浪漫主義文學一目教學實踐,我感到,“質疑—解疑—感悟”是一種可行的歷史課堂教學模式,質疑是學習探究的前提,解疑是學習過程的關鍵,感悟是學習的升華,三者相輔相成,對提高課堂學習效率有很大幫助。
(作者單位 廣東省珠海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