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潔
一、教學內容分析
1.教材分析
“釀制酒釀”是蘇教版初中生物教材《源遠流長的發(fā)酵技術》中的學生實驗。米酒是南方傳統(tǒng)的風味小吃,學生對它非常熟悉,制作材料簡單,成本不高,實驗器具不復雜,可操作性強。讓學生親身體驗酒釀制作的過程,感受發(fā)酵技術在食品生產中的魅力,同時也能讓學生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社會實踐中去。
2.學情分析
學生在小學科學課中已經自制過酸奶,對發(fā)酵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初二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生物專業(yè)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思維敏捷,好奇心濃,動手能力強,敢于大膽實踐。再加上米酒香甜可口,學生都喜歡喝,更能激發(fā)學生對自己制作米酒的強烈興趣。
3.教學條件
由于米酒的發(fā)酵時間長,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結合我校是走讀制學校,學生可以充分利用校外資源,自己在家完成這個實驗,從而達到讓每位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另外,在家里制作酒釀的過程中,家長也可以參與其中,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增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學會制作甜米酒。
(2)說出米酒的發(fā)酵過程,了解影響發(fā)酵過程的因素。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提高動手能力以及實踐能力。
(2)提高生物素養(yǎng),感悟科研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體驗知識與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yǎng)嚴謹的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良好的生物素養(yǎng)。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
結合教學條件,采用課前、課上、課后的教學模式。即課前讓學生自學課本,搜集相關資料,咨詢父母或者爺爺奶奶;課上教師提供相關的圖片以及視頻材料,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教師給予及時的建議;課后利用家庭資源進行試驗。做好觀察記錄,中期匯報材料,學生之間相互評論,以便于及時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試驗后期,分享實驗成果,總結自己的成與敗。
四、實驗過程
1.課前準備
學生自學課本內容,搜集相關材料。
2.課上
檢查學生自學成果,組織學生討論,交流自己課前搜集的資料。
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制作米酒的一般過程:
(1)實驗前將所有的實驗器具洗干凈。
(2)將糯米浸泡八小時,以手能碾碎米粒即可。
(3)將浸泡糯米的水倒入蒸鍋中,在蒸屜上放上紗布,將水燒至沸騰。將糯米放在紗布上蒸熟,以筷子能輕松插到蒸屜為好。
(4)冷卻,將蒸熟的糯米飯放一邊準備好的容器中冷卻,冷卻至用手觸摸感覺不燙為好。
(5)拌酒曲。在酒曲中以1∶10的比例放冷開水,將酒曲拌入糯米中混勻。壓實糯米,中間挖個洞,然后用保鮮膜封住容器,如果天氣比較冷,容器外最好加一些棉衣包住。
(6)酒精發(fā)酵。
(7)米酒制作成功。
3.課下
學生自己選擇實驗材料、實驗器具,準備好發(fā)酵容器,按照自己的實驗設計方案進行操作。
(1)實驗記錄
學生做好每天的實驗記錄,觀察實驗過程的進展,及時記錄下實驗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到校后跟同學、老師進行交流。
(2)中期評估
教師時時關注學生實驗的進展,對學生在實驗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地糾正,培養(yǎng)學生事實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對于學生中有獨到的科學設計者進行評價。
(3)成果展示
學生展示自己的實驗成果,同學們可以相互品嘗評價,并交流制作米酒的心得。
成果評價表
(4)活動拓展延伸
有部分學生不光做了米酒,還在家長的指導下做了土豆酒。針對個別有創(chuàng)意的實驗設計,引發(fā)學生思考,土豆也能做酒,還有哪些材料能做酒?為什么?
五、課后反思
本節(jié)課從“教師是教學的主導,學生是教學的主體”的理念出發(fā),結合教學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了這種教學手段。使每一位學生都能親自動手獲得自己的勞動成果,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對學生評價方面,利用了評價表的形式,對學生的作品進行了互評和教師評價,實現了評價的有效性。存在的問題是開放性不夠,學生除了可以做米酒外,還可以大膽地嘗試去釀制其他的酒類。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清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