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晶晶
文化是公共外交的重要載體和實踐平臺。進入新世紀以來,伴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迅速提升,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扎實推進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目標和任務。但是,中國文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也不得不面對一系列意想不到的困難和挑戰(zhàn)。2012年5月發(fā)生的“孔子學院事件”,折射出美國在防范中國崛起的經(jīng)濟和政治影響的同時,對中國文化影響力提升的擔憂和恐懼也在日益增強。當前,中國文化“走出去”已經(jīng)成為中國崛起背景下的一種必然趨勢。而在此過程中,不同文化的碰撞也將成為一種必然?!翱鬃訉W院事件”為我們更好地謀劃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和文化公共外交提供了重要啟示和借鑒。
一、孔子學院走向世界
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漢語熱”在全球各地悄然興起。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的成功舉辦,更是助推了外國人探索和研習中國文化的興趣與熱情。當前,越來越多的美國父母因意識到漢語將會在未來成為重要的交流工具,而為自己的孩子選擇開設漢語課程的中小學校。而掌握漢語可以擁有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則成為“漢語熱”的直接推動力。英國中小企業(yè)聯(lián)合會2011年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英國企業(yè)界對于掌握中文雇員的需求急劇上升,對漢語人才的需求已僅次于對法語人才的需求。在北非旅游勝地開羅,每年有超過兩萬人報名學習漢語,因為漢語導游的工資比法語導游的工資要高出兩倍。如今,全球?qū)W習漢語的人數(shù)已超過5000萬。在日本、韓國、泰國和蒙古,漢語已躍升為第二大外語。全世界已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頒布政令,將漢語教學正式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
“漢語熱”的興起直接促成了以漢語教學和推廣中國文化為主要目標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的大發(fā)展。自2004年11月21日全球首家孔子學院在韓國首爾成立以來,截至2013年初,全球已有11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建立了410多所孔子學院和550多家所中小學孔子課堂。僅在2011年一年里,全球共開設各種層次的漢語課程2.4萬班次,注冊學員達50萬人,逾700萬人參加了上萬場次的文化交流活動。據(jù)中國國家漢辦透露,目前尚有62個國家的400多個機構(gòu)(含160多所大學)在排隊申請同中方合作在本國開辦孔子學院,以滿足本國各界持續(xù)升溫的漢語學習熱情。預計到2015年,全球孔子學院將達到500所。短短8年多的時間,孔子學院為中國文化的世界傳播和世界各國了解中國打開了一扇亮麗的窗口,成為一個知名度極高的推廣中國文化的國際品牌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標志性符號。美國《新聞周刊》曾對此發(fā)表評論指出,“通過建設孔子學院來向世界介紹中國確實是一個好主意”??鬃訉W院以前所未有的模式,被許多外國政要評價為“迄今為止中國最好最妙的一個出口產(chǎn)品”。
二、數(shù)次遭遇海外“圍剿”
2012年5月17日,美國國務院的一紙限期在美孔子學院執(zhí)教、持J-1簽證的中國教師離境的公告讓已經(jīng)在美國存在了8年之久的孔子學院突然陷入了尷尬境地。然而,僅僅過了8天,美國國務院又收回了先前公布的種種限制,取消了對中國教師的“變相驅(qū)逐”。盡管此次事件最終以戲劇性結(jié)果收場,但美方向孔子學院發(fā)難絕非偶然。事實上,近年來,孔子學院在歐美各地曾多次遭遇“圍剿”。2011年下半年,孔子學院在德國遭遇圍堵,導致大量熱衷于學習漢語的德國學生被迫輟學。2012年5月,多家英國媒體援引不負責任學者的言論,對孔子學院和中國的文化政策進行大肆攻擊。在美國,《彭博商業(yè)周刊》打著“文化調(diào)查”的旗號,要求在美孔子學院提供與中國合作院校和中國國家漢辦往來的財務報表;調(diào)看所有孔子學院與總部之間的往來郵件;審查所用教材,看教材中是否有關(guān)于“共產(chǎn)主義的價值觀”等內(nèi)容。但是,這種“地毯式”的調(diào)查并沒有取得任何“收獲”。2012年3月28日,美國國會外交事務監(jiān)督與調(diào)查專門委員會就“中國公共外交的代價”議題舉行聽證會。美國眾議員達納·羅爾巴克爾稱,“中國通過私營媒體和公共教育對美國進行政治宣傳”。事實上,孔子學院在教材和日常教學活動中主要教授漢語,同時講授中國的歷史、書法、武術(shù)、中醫(yī)等傳統(tǒng)文化,根本沒有涉及部分國外媒體所惡意炒作的“政治問題”。西方媒體炮制的各種聳人聽聞、充滿臆測的言論是西方社會基于對當代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無知而產(chǎn)生的誤解和妄斷,而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及其存在的巨大空間。
三、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理性反思
在國際交往中,任何一個事件的發(fā)生,在其偶然性因素的背后,總有其必然性的邏輯。當前,孔子學院已經(jīng)成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個標志性符號,在推廣中國文化、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發(fā)揮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那么,我們必須思考:應該如何運用孔子學院的“品牌效應”化解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誤讀和偏見?
第一,在孔子學院自身建設方面,應完善管理機制,加強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建設。孔子學院是中國公共外交的一大特色品牌。公共外交歸根到底要靠人來推動和實現(xiàn)。因此,要選派不僅專業(yè)素質(zhì)過硬,而且懂得如何到國外跟外國人打交道的、具有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意識的教師和管理者充實孔子學院的相關(guān)崗位,避免因內(nèi)部協(xié)調(diào)機制的缺失和不完善而對孔子學院的整體形象造成負面影響。同時,要注重授課效果,進一步提升辦學質(zhì)量,力戒“大躍進”式的擴張性發(fā)展,力爭辦一所、鞏固一所、優(yōu)化一所,讓孔子學院真正成為展示當代中國國民素質(zhì)的窗口。
第二,在孔子學院的拓展模式方面,應開放民間渠道開辦孔子學院。當今時代,傳播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傳播模式的升級是推動全球化的重要力量,也是決定國家形象塑造與國際傳播效果的關(guān)鍵因素。在自媒體成為社會輿論重要組成部分的條件下,公眾已不僅是外交的受眾和客體,而且已日益成為外交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公共外交的生命力就在于貼近公眾、直面“草根”。所以,應更多地發(fā)動中外雙方的民間組織及普通民眾參與到孔子學院的建設和運營中來,不斷拓展民間渠道和交流平臺,讓公眾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發(fā)揮更多的能動作用。
第三,在推動中外文化交流方面,要注重文化交流的內(nèi)涵和品位,不能帶有明顯的功利性。文化交流不能急于求成。公共外交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間接性和漸進性??鬃訉W院的目標是通過對外漢語教學推廣中國文化,而文化能否得到別人的認同,關(guān)鍵還是要靠文化自身的先進性和吸引力。一種先進的、具有悠久歷史底蘊和鮮明時代氣息的優(yōu)秀文化,自然會具有強大的親和力和感染力。
當然,漢語國際化以及中國文化的世界推廣僅僅依靠語言本身的目標性拓展是遠遠不夠的,中國文化的復興歸根到底還是要依靠中國國力的日益強大。有實力,才會有魅力。只有中國文化的“軟影響”在全球化背景下得到真正確立和彰顯,“漢語熱”才會對漢語的國際化地位形成戰(zhàn)略性支撐,漢語的國際性推廣才會真正具有綿延不絕的生命力和對國家利益的創(chuàng)造力。
四、未來中國文化外交的努力方向
從歷史經(jīng)驗來看,任何一個世界大國在崛起過程中都會從文化的緯度來塑造自己的國際形象。經(jīng)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成為世界舞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當前,我們要積極樹立戰(zhàn)略傳播理念,通過大力開展公共外交,幫助國際社會了解中國,減少和消除他們對于中國“國強必霸”的擔心和恐懼,使他們相信、接受和支持中國能夠走出一條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大國崛起之路。
第一,要學會換位思考,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包容互鑒。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的精髓。由于歷史、文化和價值觀的不同,國內(nèi)外公眾對于同一事件或社會現(xiàn)象抱有不同的看法,這是正常的。但這不應該成為不同國家和人民間彼此隔閡、相互對立的理由。相反,應通過積極開展公共外交,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同世界各國的各界人士廣交朋友,努力尋求思想感情的共通共鳴之處,以增進理解,擴大共識,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繁榮進步。
第二,要進一步更新觀念,改進方式,擴大同國外公眾溝通和交流的力度。這要求我們不斷豐富手段和方式,轉(zhuǎn)換話語體系,用國際社會聽得懂的“中國話語”講述中國故事,用及時、準確、充足、可靠的信息,讓世界了解一個真實的中國,讓傳播的內(nèi)容能夠真正在對象國入耳、入腦、入心,讓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發(fā)展道路多樣化、各國人民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fā)展道路權(quán)利的理念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同時,要樹立“同一個中國,同一種講述”的理念,把中國全方位的國家形象傳遞給國際社會,避免因講述方式不同而在國際社會造成中國形象多元化錯位的現(xiàn)象。
第三,要在開展文化公共外交的過程中積極探索提升國際話語權(quán)的有效途徑。掌握國際話語權(quán)的過程,就是尊重既有國際制度,按照國際規(guī)則辦事,進而在對外政策表達中逐漸融入“中國偏好”的過程。國際話語權(quán)的建立和維系之于國際制度而言,首先要尊重,其次要融入,再次是維護,最后才是建構(gòu)。在此過程中,中國不要過多強調(diào)自己身份和屬性的“例外性”和“獨特性”,要更多地突出和強調(diào)自身文化和身份的“大眾性”,要更多地挖掘自身傳統(tǒng)文化中與世界文化的相通之處,在對外文化交流中積極探索和構(gòu)建思想和智慧的“交匯點”。這樣的對外傳播、話語表達才會具有親和力、感染力,進而增強凝聚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互融與合作,有力地提升了各國、各民族、各文化族群的文化自覺。全球化為跨文化傳播克服單向度、堅持多元化提供了難得的路徑和機遇。同時,新興媒體的發(fā)展與普及,使單一政治力量或商業(yè)力量已無法強行推廣單向度的跨文化傳播,從而為多元化的跨文化傳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當前,伴隨著中國崛起的歷史進程,東學西漸的跨文化傳播新態(tài)勢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正在形成日益強大的文化勢能。中國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內(nèi)涵、磅礴厚重的底蘊和海納百川的包容性已為越來越多的理性思維所接受。但是,我國對外傳播的整體實力與發(fā)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不小的差距。如何塑造全面的大國形象,拓寬有效的溝通渠道,是中國戰(zhàn)略性傳播的重要使命。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過程中,只有采取恰當?shù)?、能夠被國際社會接受的、符合人類文化傳播規(guī)律的方式,才能加強心靈的溝通與交流,點燃人類共有情感的火炬,使文化魅力成為中國公共外交的一大特色和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