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江
高三第一輪復習中,在一道三自由電荷共線平衡電荷間的關系的習題課中,我采用了不同的教法得到不同的效果,引起了我對不同教學設計產生教學差異的思考,部分實錄如下:
一、課堂教學過程對比
例:已知真空中的兩個自由點電荷A和B,QA=9Q,QB=-4Q,相距L,如圖1所示。若在直線AB上放一自由電荷C,讓A、B、C都處于平衡狀態(tài),則對C的放置位置、電性、電量有什么要求?
二班教室:
教師邊畫圖邊講解。學生認真地聽講,也能跟著老師的思路走,順利地完成了老師原先設定的教學任務。
一班教室:
學生分組合作,探討問題,并在組內派出代表在黑板上展示本組的討論結果。由三組學生分別上臺展示結果,基本能將本題正確的答案表達出來。
此問題屬于力學的平衡問題,每個點電荷都處于另外兩個點電荷的電場中,都符合F=0,找出點電荷A、B的合場強為零的點放C,根據(jù)題中A、B的電性可知,E合=0的點必定在A、B外側,再根據(jù)E=K,結合A、B的電量得出E合=0的點必定在B的外側靠近電量較小的B。設C的帶電量QC,距B的距離為X,如圖2所示。
師:由此題我們可以得出,三自由點電荷共線平衡問題有什么特點?
生A:若三者均帶同種電荷,無論怎么放,外側點電荷都不可能平衡。異種電荷必放中間,若異種電荷B放外側,它本身不可能平衡。
師: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概括一下嗎?
生B:三自由點電荷電性必為“兩同夾異”。
師:還可以得到哪些特點?
生C:三自由點電荷電荷量必為“兩大夾小”,即放在中間的異種電荷B電量最小。因若QB>QC,則FBA>FCA,A不能平衡。若QB>QA,則FBC>FAC,C不能平衡。
生D:三自由點電荷位置必為“近小遠大”,即中間電荷靠近電量較小的電荷。
師:同學們總結得很好,從上題知,如果要使三個自由點電荷都處于平衡狀態(tài),對放入的電荷的電荷量有要求。它們的電荷量究竟需要滿足什么樣的關系呢?
生E:仍然根據(jù)“六力三平衡”列出方程組:
所以我們可以得到三自由點電荷共線平衡電荷量的關系是=+。
舉一反三,鞏固課堂效果。
二、兩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的比較
二班課堂:教師教學思路清晰,講解到位,課堂順暢,學生的反應較好,順利地完成了教師預先設定的教學目標,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鋪墊太多,沒有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沒有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討論和思考。學生雖然學得很認真,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教師的教學過程只是從教材教參搬到教案本,再由教案本搬到課堂。在知識搬遷的過程中,很少有個人利益的獲得,只是一個勁地做著簡單機械的勞動,而學生的頭腦也變成了裝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個性被抹殺,創(chuàng)造力被扼制,“受過教育的人”僅僅是“會說話的工具?!?/p>
一班課堂較好地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通過學生的思考討論,教師層層深入的引導,讓學生把已學過的知識進行總結概括,活學活用,學生頭腦不再是裝知識的容器,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引發(fā)的思考
所謂的有效課堂,高效課堂不在于教師講得是否精彩,而在學生學得是否積極主動,是否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課堂首先是一堂“學習課”,而不是單純的一堂“教學課”,有效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它要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課堂教學的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心動、神動、思維動,能當堂學會,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fā)展。在小組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每個學生在每個時段都有事做;學生在課堂上積累知識,破疑解難,提高能力,學以致用。學生在課堂上心情舒暢,學習積極性高??傊?,在新課程理念下要避免無效教學,消除低效教學,不要把學生的頭腦當成裝知識的容器,而教師也不可以做知識的“二道販子”積極打造有效課堂和高效課堂,實現(xiàn)高效學習。將學生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全體參與,有效參與,把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一堂課根本的追求。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在嘗試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得進步。
(作者單位 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