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影響越來越廣泛及深淵,無論是從教師方面還是從學生自身當面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也意味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完善。無論是從學生方面還是教師授課方面教育信息技術已經產生了很深得影響。
“信息技術”的概念在20世紀60年代便出現了,而在當時主要指的是從產業(yè)發(fā)展角度進行闡述。到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克林頓政府時期率先提出了“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計劃。在該計劃中明確強調“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信息與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和教學部分的普遍應用和推廣?!盵1]由此可見教育信息化的手段主要依靠的信息與信息技術,這也是對于新的形勢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全方位的提升學生的素質。并且信息與信息技術要是密不可分的,缺一不可。基于以上的這些原因,本文試圖分析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信息技術;教育信息化;教學
一、教育信息化中教師和學生的轉變
1、教師職能的轉變
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老師往往起著主導作用,而學生處于“被動狀態(tài)”即老師講學生寫,這便很容易造成課堂的枯燥乏味。對于教師的授課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都起著消極的影響。然而把信息技術應用于課程之中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改變這樣的狀況。老師職能從直接的“主導者”變?yōu)殚g接的“引導者”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整個課堂便顯得更加“春意黯然”。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教師職能的轉變即教師變?yōu)橐幻胺照摺北闶且粋€很大的特色。
2、教師的學習態(tài)度的轉變
眾所周知“教學”并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而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不僅僅體現在“教”的師生的互動,也體現在“學”的過程中。教育的信息化更是要求教師的教學能力相對應的提高。達到“信息化教學遷移能力,信息化教學融合能力,信息化教學交往能力,信息化教學評價能力,信息化協(xié)作能力,促進學生信息能力?!盵2]與此同時,教育的信息化也提供了更豐富的數字資源提供給教師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便是于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批準立項的,中國最大規(guī)模的遠程教育機構——中央電大實施“國家現代遠程教育資源工程”建設。這些資源的提供主要是為了促成讓教師能夠終生學習的觀念的形成。當然教師的學習的態(tài)度的轉變不僅僅是包括終生學習的意識,還包括應用意識、評價與反思等。
3、學生的職能的轉變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理論(他把1到15歲的學生分為四個階段,分別是感知運動階段(0—),前運算思維階段(2—7),具體運算思維(7—12),形式運算階段(12—15))[3]此時的中小學生正處于認知不斷發(fā)展的時期。信息技術在教學中,運用圖像,聲音,影視資料等,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作為接受的主體,要求學生主動的發(fā)現問題,并通過信息技術等方式最后解決問題。對于學生而言這并不是形式的改變,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達到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擴展學生的視野培養(yǎng)新的思維方式。
二、語文學科自身的特點及信息技術結合的優(yōu)勢
語文學科不同與其他的學科,語文學科更具有綜合性,不能照本宣科的進行教學,特別語文中的修辭手法對于小學生是十分抽象的,如何解釋便是成為了一個難題??梢哉f讓學生明白的方式最好的方式便是身臨其境,這也符合情景教學理論的要求。可我們知道由于受到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應的條件的限制,情景教學是不可能完全實現的,但多媒體技術可以很大程度的解決這個問題,盡可能的創(chuàng)作相應的情景。筆者將通過蘇教版的小學語文第十冊中的《秦兵馬俑》和《音樂之都維也納》試作簡略分析。
在《秦兵馬俑》一課中,我們可以通過一段小的視頻來介紹秦朝和秦兵馬俑的。這便打破現代與秦朝這個古代遙遠的距離進而更容易的學習。對于《音樂之都維也納》我們也可以采用相似的辦法,在介紹維也納時可以對應的匹配上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讓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三、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的現狀
正是由于信息技術的有及其強大的信息功能,集動畫、聲音、圖像、影視資料等于一身。教師可以很方便的來查找資料進行備課從而更好的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因此這也是信息技術被普遍采用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這其中也存在的不少的文體。例如
⑴課件的單調性。多數教師的課件多以靜態(tài)和文字為主,較少的運用動態(tài),這無疑很容易陷入傳統(tǒng)教學的困境。課件也無法適應全體學生,畢竟學生有所差異。⑵忽視教師的作用。多數教師在運用信息技術時,尤其在授課中運用的多媒體技術。過分的依賴于多媒體技術,把自身的隱退到教學之外。課堂的真正的主人還是屬于師生。教師可以在授課時通過體態(tài)語言和教學語言,引起學生的注意,讓學生進行相對應的調整。這是多媒體技術所不能取代的。⑶對學生的閱讀的限制,我們知道多媒體技術更注重學生在動態(tài)環(huán)境中提取有效的相關信息,而對于傳統(tǒng)的靜態(tài)閱讀是有所忽視的這種情況多數老師并未引起重視,長此以往反而適得其反。這也是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的。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給予我們教學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手段,對教師和學生的轉變具有推波助瀾的功效,但其中存在的問題還需要待解決。
參考文獻:
[1]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發(fā)展新階段的挑戰(zhàn).[J].中國電化教育,2006.8
[2]王文君、王衛(wèi)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實踐分析[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3
[3]黃庭希主編.心理學基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魏薪(1987—)女,黑龍江省佳木斯市樺川縣,本科碩士,研究方向: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