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正始后,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魏晉名士摒棄禮教,追求精神上的逍遙自足。阮籍“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前期推崇儒家積極入世之思想,又因現(xiàn)實與理想的極大落差而生出消極避世之心,信奉儒家禮制又放浪形骸,行為怪誕。其《詠懷》組詩“厥旨淵放”正是其儒家積極入世與老莊消極避世思想激烈碰撞的集中表現(xiàn),詩歌又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將紛繁復雜的意象與高遠沉郁的情感相融合,響逸而調(diào)遠。
關鍵詞:阮籍 詠懷詩 人格特性
正始后老莊之學盛行,自嵇康、阮籍始,“師心”、“任氣”成為魏晉名士行為的主要特征,舉止從心源出發(fā),而不以世情為據(jù),以真氣為根本,不從俗套而行,體現(xiàn)一種自適其性的行為模式,任性所之。{1}正如湯一介先生所說,玄學主流文化思潮對士人的心態(tài)、生活方式、價值觀及理想人格產(chǎn)生了極大影響,然而不同的個體對理論理解深淺不一,其人生態(tài)度、行為方式也不盡相同。{2}以阮籍、嵇康為代表的魏晉名士對一切世俗禮教視而不見,拋棄禮教,追求精神上的逍遙自足。阮籍“志氣宏放,傲然獨得,任性不羈,而喜怒不形于色”,沉醉六十日以抗婚,為“貯酒三百斛”而求為步兵校尉,母終而飲酒食肫,“然后臨訣,直言窮矣,舉聲一號,因又吐血數(shù)升,毀瘠骨立,殆致滅性”(《晉書·阮籍傳》)。終其一生,推崇儒家積極入世之思想,又因現(xiàn)實與理想的極大落差而生出消極避世之心,信奉儒家禮制又放浪形骸,行為怪誕?!对亼选吩姲耸啄哿巳罴簧鷱碗s的思想變化和激烈的情感撞擊,從中可以探析其人格特性。
一、厥旨淵放——儒家積極入世與老莊消極避世思想的激烈碰撞
阮籍出生于儒學世家,自幼熟讀儒家經(jīng)典,“幼有奇才異質,八歲能屬文”;性篤學“或閉戶視書,累月不出”,其思想淵源受父親阮瑀影響。其父阮瑀建安七子之一,少受學于蔡邕,以尊儒為其思想基礎,但因動蕩的社會現(xiàn)狀、政治集團的不斷紛爭,又有隱居避世之傾向。盡管自幼喪父,但父親阮瑀及“諸阮前世皆儒學”的家族影響,阮籍對儒家忠義觀念推崇備至,即《晉書·阮籍傳》中所述“籍本有濟世志”,因此在前期的詩文創(chuàng)作中表達了積極入世的儒家思想,有著建安文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高情遠意。“昔年十四五,志尚好書詩。被褐懷珠玉,顏閔相與期?!保ā对亼选肥澹┻@首詩推崇顏閔,以珠玉自喻。他還自比英姿颯爽的俠少,希望有文韜武略,渴望立功報國?!吧倌陮W擊刺,妙伎過曲城。英風截云霓,超世發(fā)奇聲。揮劍臨沙漠,飲馬九野晌。旗幟何翩翩,但聞金鼓鳴。軍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念我平常時,悔恨從此生?!保ā对亼选妨唬对亼选方M詩中三十九、四十二首都是歌頌效命疆場的壯士和輔佐明君的賢相。在歌頌的同時,他還鄙視那些囿于一隅、老死一經(jīng)的“鄉(xiāng)曲士”、“蓬戶士”,自己則愿有如一飛沖天的云間玄鶴,胸間的積極用世的人生抱負顯而易見。但阮籍身處魏晉易代的亂世時期,司馬氏為奪取政權,大肆誅殺名士,可謂“一時名士少有全者”。身為當時名士,阮籍雖多次拒絕仕途,但終究無法擺脫政治斗爭的糾纏。同時,阮籍所代表的士族與皇權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使其內(nèi)心產(chǎn)生巨大痛苦,“籍由是不與世事”,進而有種種怪誕不羈、狂放憤世的舉止,“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這樣的至純至性,是常人無法理解的,卻是阮籍內(nèi)心無比痛苦的體現(xiàn)和宣泄。阮籍放達的表象之下掩藏著深重的憂懼,其放誕既蘊含著自污以自保的意味,又借此表達對時政的強烈憤慨。{3}自身及家人生命朝不保夕的深度畏懼,致使阮籍的入世精神逐步由經(jīng)世濟國退化到極力保全自身及家人的境地,其實這也正是魏晉時期包括竹林七賢在內(nèi)的士人們?nèi)胧谰裢嘶闹饕?。{4}
阮籍自幼所受儒家經(jīng)典的教育奠定了其崇儒的思想基礎,形成其積極入世的政治傾向,以及對個體生命和現(xiàn)實皆有的非常強烈的關懷意識,但現(xiàn)實的殘酷與理想的巨大落差又使其產(chǎn)生了深深的憂懼和焦慮,促使其消極避世。因此,《詠懷》組詩中既有對人生價值的理解和豁達“窮達自有常,得失有何求”,又有對現(xiàn)實的批判“丹心失恩澤,重德喪所宜”,還有其心理巨大變化的直接流露“但恐須臾間,魂氣隨風飄。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五言三十三)同時,《詠懷》組詩中游仙詩的比例亦不小,阮籍的游仙詩充滿了難以超越現(xiàn)實生命的苦悶情緒,帶有前人游仙詩中所沒有的冷峻深沉、感慨淋漓的審美特征,“變莊子的體道境界為游仙境界,賦予這些作品自由、超脫、清虛、玄遠的特點,為游仙詩的發(fā)展注入了新鮮活力”{5}。儒家積極入世與老莊消極避世思想的激烈碰撞凝聚在《詠懷》詩中,構筑其詩風。劉勰《文心雕龍·明詩》評價云:“及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唯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辩妿V《詩品上》云:“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于《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厥旨淵放,歸趣難求?!钡v觀其前后思想的變化,阮籍反對名教,擯棄禮法,但其思想根源仍與儒家思想相契合,如唐長孺先生在《魏晉玄學之形成及其發(fā)展》中指出:“嵇阮在原則上并不反對儒家所規(guī)定的倫理秩序,只是反對虛偽的名教,他們理想中的真率自然之人格仍然與封建道德不可分割”{6}。
二、響逸調(diào)遠——紛繁復雜的意象與高遠沉郁的情感相融合
阮籍本性豪放有志向,“容貌瑰杰,志氣宏放”(《晉書·阮籍傳》),但在魏晉禪代、政局混亂的社會背景下,內(nèi)心的痛苦掙扎、憤懣不滿盡在其《詠懷》詩中以豐富的語言形式展露無遺。失去儒家經(jīng)世濟國政治理想的阮籍將內(nèi)心的憤懣轉化為外在的風流放曠、狂慢不羈,《詠懷》詩雖“厥旨淵放,歸趣難求”,但氣勢開闊奔放?!啊对亼选分?,可以陶性靈,發(fā)幽思。”(鐘嶸《詩品上》)
在詩文創(chuàng)作中,阮籍大量運用比興手法,引入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將豐富多彩的意象世界及各類客觀物象賦予其獨特視角和深遠的意境,正是紛繁復雜的諸多意象構成了詩歌回味雋永的獨特品味,形成其高遠清麗而又沉重陰郁的詩風。如將容易凋零的“桃李花”、“木槿”、“華樹”、“華草”賦予對繁華逝去、青春不再的感嘆,將建木、射干和葛、蔓對比世俗小人(《詠懷》二十天),以孤鴻自喻,表達其孤獨的心境,“孤鴻號外野,翔鳥鳴北林”(其一)。通過“落日”表達內(nèi)心對國家行將末日的憂慮及對時光流逝、生命無常的感嘆,“於心懷寸陰,羲陽將欲冥”(其二十一)。詩人還運用了豐富的想象力,描寫了 “六龍服氣輿,云蓋切天綱。仙者四五人,逍遙晏蘭房”的美妙仙境?!对亼选啡鸥菤鈩萑绾?,揮灑自如,筆墨縱橫奔放,氣勢宏放恣肆,“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挾鳥號,明甲有精光。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zhàn)場。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垂聲謝后世,氣節(jié)故有常?!比罴l(fā)憤抒情的美學價值在于他張揚了藝術的主觀精神,拓展了情感表現(xiàn)的社會意義,把魏晉易代之際的士人心態(tài),情感歷程呈現(xiàn)于《詠懷》之中。{7}阮籍《詠懷》組詩的美學價值一直為后人所褒揚,對后世作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開后代詠懷組詩之先河,如陶淵明《飲酒》組詩、陳子昂《感遇》、李白《古風》等,這些組詩都帶有阮籍《詠懷》組詩的特色。
魏晉玄學發(fā)展到阮籍、嵇康為代表的竹林七賢階段,逐漸衍化為一種遠離政治的個人化修養(yǎng)和追求,盡管試圖遠離政治,但仍保持著對理想的追求,在內(nèi)心深處仍有一個合乎理想的名教存在,以阮籍的“蓋無君而庶務定,無臣而萬事理”(《大人先生傳》)和嵇康的“越明教而任自然”(《釋私論》)為代表。魏晉玄學通過對士人人格理想的熏陶,進而影響六朝的詩美轉向。作為魏晉名士的代表,阮籍的言行舉止、組詩創(chuàng)作中所凝聚的思想反映了魏晉時期的社會生活和名士們的精神狀態(tài),有對生命的熱切關注、時光的流逝、強烈而無奈的憂患意識,其《詠懷》組詩文雖隱蔽,但充滿梗概之氣、激憤之情,大開大闔之間,高遠清逸。誠如王夫之所贊:“以高朗之懷,脫穎之氣,取神似于離合之間,大要如晴云出岫,舒卷無定質。”■
■
{1} 周海平:《魏晉名士人格論》,蘇州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30頁。
{2} 湯一介:《郭象與魏晉玄學》,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5頁。
{3} 劉明輝:《魏晉士人政治心態(tài)類型研究》,南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4} 陳伯君:《阮籍集校注》,中華書局1987年版,第197頁。
{5} 尚學鋒:《道家思想與漢魏文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頁。
{6}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55年版,第329頁。
{7} 李耀南:《悲喜怫郁雜集于中》,《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第89頁。
參考文獻:
[1]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 北京:中華書局,1996.
[2] 王運熙,顧易生.魏晉南北朝文學批評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錢志熙.魏晉詩歌藝術原論[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4] 湯用彤.魏晉玄學論稿[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社,2009.
[5] 林繼中.生存焦慮與情志離合——魏晉文學自覺的動力探源[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
[6] 嚴正道.理想與現(xiàn)實的失衡——魏晉六朝游俠詩歌芻議[J].甘肅社會科學,2010(5).
[7] 顧農(nóng).說阮籍詠懷詩中的“仙心”[J]. 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8] 劉揚.到家思想對阮籍詩文創(chuàng)作的影響[J]. 安徽文學,2010(9).
■
作 者:陶莉,蘇州市職業(yè)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蘇州大學博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古代漢語,區(qū)域文化。編 輯:康慧 E?鄄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