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蕙君
長夏濕氣盛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小暑的解釋是:“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币馑际钦f,到這個時候,天氣開始炎熱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只能說是酷暑的一個“預備期”,因此稱之為“小暑”。我國將小暑分為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鷙?!边^了小暑,吹來的風都帶著熱浪。蟋蟀也離開了田野,到庭院的墻角下躲避暑熱的侵襲。老鷹也因為地面溫度太高而轉(zhuǎn)向清涼的高空活動了。
“暑”這個字是兩“日”中間夾著一個“土”。兩個太陽,說明陽氣盛,這個時候可以說是天氣間陽氣最盛的時刻了。過了小暑,江淮地區(qū)的梅雨天氣先后結束,逐漸進入高溫天氣。而淮河——秦嶺以北的地區(qū)則開始進入多雨季節(jié),高溫加濕熱是這時氣候的主要特點。
濕邪易困脾
中醫(yī)認為長夏五行屬土。五臟之中,脾胃與土相配,為“后天之本”。為什么這么講呢?古時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之說,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谷之海”,脾氣健運,才能將水谷化為精微物質(zhì),并將其輸布全身,供養(yǎng)五臟六腑及四肢百骸。反之,脾失健運,氣血生化無源,臟腑缺少滋養(yǎng),邪氣便有機可乘,疾病也會隨之而來。脾胃是提供營養(yǎng)的大本營,這點與土生養(yǎng)萬物的特征完全吻合,因此五行中將脾胃歸于土。
脾土有一個特性,就是喜燥惡濕。土若生養(yǎng)萬物,離開水是不行的。但是水太多了也不好,那樣就會導致洪澇,照樣不會有好收成。就像我們栽種植物光撒下種子還不行,還得及時澆水,這樣植株才能健康生長。脾土也是如此。脾主運化水濕,以調(diào)節(jié)體內(nèi)水液代謝的平衡。但同時,脾又是最怕濕的。夏天雨水本就多,濕邪又是最難纏的一種外邪,陰雨連綿的日子,它通過人的口鼻、肌膚而入。當水分不能通過尿液排出體外時,就會滯留于人體內(nèi),從而使脾胃受困。脾胃運化失常,氣血虧虛不能上容于面則面色發(fā)黃。脾又主肌肉,脾虛則肌肉無力,形體消瘦。經(jīng)過一個夏天之后人經(jīng)常會變瘦,就是這個原因。
想要把體內(nèi)的濕氣祛除,首先要做的就是健脾。脾臟健壯,有了足夠的動力,才能將體內(nèi)的濕氣運送出去。
補養(yǎng)用“黃”食
如何養(yǎng)脾呢?有些人可能會想到吃補藥。在古代,藥又被稱為“毒”,這里的“毒”指的是藥物的偏性,如寒熱濕涼等。對于這種藥物,把握得好可治病,把握不好反會“致病”,所以古代養(yǎng)生家都提倡“祛邪用藥,補養(yǎng)用食”。中醫(yī)認為五臟對應五色:紅色入心,青色入肝,黃色入脾,白色入肺,黑色入腎。像黃豆、南瓜、玉米、山藥等都有很好的健脾效果。特別需要提一下的是芫荽。
芫荽因有一股特殊的香味,人們更喜歡稱它為“香菜”。芫荽味美,另外還具有一定的藥物功效。《本草綱目》中提到,“芫荽性味辛溫香竄,肉通心脾,外達四肢”。芫荽入脾、胃、肺經(jīng),有消食下氣、發(fā)汗、解表的效果。長夏脾胃因濕邪所困吃不下東西時,吃些芫荽便可起到振奮脾陽的效果。芫荽一般做菜時可作為配菜,還可涼拌。將芫荽切碎,加入適量姜絲、紅椒絲,然后再加入精鹽、香油攪拌均勻,一道美味的爽口小菜就做好了,不僅可口,還可開胃醒脾、和中理氣,真是藥食兼得的美味。但芫荽性溫,口臭、狐臭及胃潰瘍患者應忌服。《食療本草》也提到芫荽“不得久食,此是熏菜,損人精神”。所以最好每隔一段時間食用一次,一般每周一兩次就可以了。
艾灸振脾陽
除此之外,對于長夏久受濕邪困擾的患者來說,艾灸也有一定效果。艾灸雖然不能直接去濕邪,但可振奮脾陽。脾陽足則濕邪自化。關元穴是小腸經(jīng)的募穴,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并且是足太陰脾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與任脈的交會穴。它還有一個名字,叫“丹田”。《難經(jīng)集注》認為,“丹田者,人之根元也,精神之所藏,五氣之根元,太子之府也”。對這個穴位進行艾灸,便可壯一身之元氣,從而起到補虛益損的效果。
關元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線上,找這個穴位時先平躺于床上,然后將四指并攏置于臍下,手小指的下緣處就是此穴。將艾條一端點燃后,對準關元穴,艾條距皮膚2~3厘米,以使皮膚感到溫熱而不灼痛為宜,每次灸10分鐘,不必每天都灸,中間可以隔一天。經(jīng)常堅持不僅有助于體內(nèi)寒濕之邪的排出,還有延年益壽的效果。如果不喜歡艾灸,還可以拿一個熱水袋放在小腹。
無土則萬物無以生,脾胃失和則百病叢生。除了做到以前幾點之外,還要少吃冷飲,護好脾胃,身體才能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