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摘 要:明末清初,中國社會處于巨大的變革之中。這一變革顯著地反映在當時的文化藝術(shù)當中,尤其在中國所特有的山水畫之中。石濤作為四僧之一,其畫風在當時可謂蔚然一新,故被稱之變革者。其書畫理論之代表作《畫譜》(又稱《苦瓜和尚話語錄》)被稱為當時美學理論之代表作,對后世有著極大的影響。本文將以《畫譜·變化章》為例,探究石濤《畫譜》當中之哲學思想,分析石濤中國畫理論之思想淵源。
關(guān)鍵詞:石濤 《畫譜》 變化章 哲學思想
一、《畫譜》之時代背景?!暗搅嗣髂┣宄?,遭受國破家亡和社會苦難之后,以朱耷、石濤等為代表的繪畫則轉(zhuǎn)入了另一個階段。與前一階段吳派的工整細麗剛好相反,他們在風格上繼承發(fā)展著徐渭。”?譹?訛石濤與徐渭有一點相似之處便是都對封建統(tǒng)治的失望以及不滿而留戀于山水,以畫作樂;石濤與徐渭不同的是,石濤有較強的亡國之恨。國破家亡之后,為了躲避滿清政府的追捕,石濤隱匿山林,縱情于山水之間?!八淖髌泛椭燹峭瑯右院喚毶詈竦墓P墨,表現(xiàn)了那寂寞、憤慨與哀傷?!迸c石濤同時稍早的“四王”(“王時敏、王鑒、王原祁、王■)是當時畫壇的正統(tǒng)派?!八耐酢痹诶L畫風格上受董其昌的影響,技法功力較深,畫風崇尚摹古。他們的山水畫在清代初期占畫壇主流地位,學習借鑒古人立意、布局、色彩等方面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在藝術(shù)傳統(tǒng)的繼承上,有僵化的風氣,作品創(chuàng)新意識不強,給人畫面樣式重復的感覺,且這種保守的風格同當時滿清的政治相結(jié)合,故稱之為正統(tǒng)派。
與之相對應(yīng)的“四僧”(石濤、八大山人、髡殘和弘仁)因其四人皆為僧侶,故名四僧。石濤(1642—約1718),原名朱若極,字石濤。出家后更名元濟、超濟、原濟、道濟,自稱苦瓜和尚,游南京時,得長竿一枝,因號枝下叟,別署阿長、鈍根、山乘客、濟山僧、石道人、一枝閣,他的別號很多,還有大滌子、清湘遺人、清湘陳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號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在清代畫家中,石濤乃中國畫一代宗師。其生卒年學術(shù)界有不同的看法,大家仁者見仁。早年為明王室后裔,明亡出家為僧以躲避戰(zhàn)禍。除了存世的大量山水畫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其所著的《畫譜》,其又名《苦瓜和尚話語錄》?!懂嬜V》總共十八章,其首章《一畫章》是全書的總綱,其余十七章從不同的方面敘述作畫的手法。其對中國清代以及現(xiàn)當代的中國山水畫甚至是整個中國畫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近人對其《一畫章》分析的較為透徹,然我本人認為《畫譜》中之“變化章”亦有相當?shù)纳耥崳蚀酥Ψ治鲆幌卤菊轮惺瘽龝嬂碚撝懈顚哟蔚恼軐W思想。
二、《變化章》中之哲學內(nèi)涵?!懂嬜V·變化章》言:“古者,識之具也。化者,識其具而弗為也。”乍看之下,此句不甚好理解,讓人琢磨不透,但在其后的《尊受章》石濤又言:“受與識,先受而后識也。識然后受,非受也?!闭J識所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古代人的知識,其承載者無非是古代所遺留下來的各種書籍字畫等。“化者”,指的是能把古人的知識內(nèi)化成為自己所認知的人,同時又不僅僅是墨守。但遺憾的是化者知曉此理而不去為。能依據(jù)古代已有的知識內(nèi)化之,融會變通的人,“我”還沒有見到。石濤顯然認識到了死讀書(這里可以當做死作畫)之害,要求后學繼往開來而不拘泥于古人。此乃盡信書不如無書。“識拘于似則不廣,故君子惟借古以開今也。”認識如是僅僅局限于一個領(lǐng)域,則其認識的范圍很局限,從而也不可能在深度上有所建樹?!爸寥藷o法。非無法也,無法而法,乃為至法?!薄爸寥恕币姟肚f子·大宗師》,其原文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石濤之所以引用這些,無非是給后面的“畫之變法”做鋪陳,大抵古人之論證方式就是引經(jīng)據(jù)典??v觀整個中國藝術(shù)史,老莊思想尤其是莊子之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后一句“凡事有經(jīng)必有權(quán),有法必有化”?!敖?jīng)權(quán)”一詞最早出于《孟子》,《孟子·離婁上》所言:“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權(quán)也!”趙岐注曰:“權(quán)者所以反經(jīng)而善也?!苯?jīng)與法是一些已經(jīng)公認的一些相對固定的規(guī)范,而權(quán)與化則是指不能墨守成規(guī)而要有所變通。山川形勢、古今造物、陰陽氣度皆可用筆墨展現(xiàn)于畫上。借筆墨而書寫天地萬物,肯定天地萬物、陰陽氣化早已在“吾”心中。此句有陽明哲學“天下之物無非乃吾心中之物”之韻味。
“我之為我,自有我在。古之須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腸。我自發(fā)我之肺腑,揭我之須眉。”(《畫譜·變化章》)此句可以看出石濤作畫時所展現(xiàn)的有我之境,這正是同明中葉以來的老莊以及禪宗思想的無我之境所不同的,有魏晉時期外在的飄然、灑脫的風骨在其間。此句直指作畫者之意圖乃是對我發(fā)自肺腑之感情的抒發(fā),而不是對古人之肺腑的表現(xiàn)。在此基礎(chǔ)上,石濤認為不必過分拘泥于古人的“須眉”、“肺腑”。畢竟即使模仿得了古人的須眉、肺腑,但是并沒有表現(xiàn)出古人的神韻,即便是模仿古人的神韻,但隨著的時代遷移,一個時代相較之上一時代的時代風韻便會有所改變,強求去刻意地仿照上一時代的風格是行不通的。故石濤言,作畫即是發(fā)自我之肺腑、須眉,古人也是這樣作畫的。畢竟作畫、觀畫是以自己的審美標準作為衡量標準的,古人的一些規(guī)范的條條框框只是“經(jīng)”,后學必得“權(quán)”而后用之。中國畫尤其是其中的山水畫特強調(diào)作畫之意境,好的作品必定有其高遠的意境。石濤的觀點很明確,不能刻意地注重師法、門派,到頭來只是學會了一些條條框框,而卻失去了畫之神韻,得不償失。石濤所反對的正是這種本末倒置的狀況。作畫之初始階段需要一些前人的經(jīng)驗或者前人的條條框框,但隨著學習、作畫水平的深入,便要自成一家而不能繼續(xù)刻意地模仿前人、別人的畫風,如果這樣,畫壇何來創(chuàng)新之氣,而有如一潭死水。
三、《變化章》在整本《畫譜》中之作用。在第二章《了法章》石濤舉出了繪畫要由其法度,遵循其規(guī)矩,但千萬不能把規(guī)矩看成是一成不變的,不能只拘泥規(guī)矩之刑,而是要懂得規(guī)矩之意。得意而忘形也?!坝杏形抑?,有無我之境?!疁I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譺?訛這是王國維《人間詞話》里所描寫關(guān)于詞的美學之意境。其實中國畫又何嘗不是尋求的這種意境呢?中國山水畫往往會做題詩或者題詞,詩(詞)畫之間是相互支持,水乳交融的。畫表象,詞達意,它們之間構(gòu)成言、象、意層層遞進的關(guān)系。佛老是“無”的境界,主無我之境。這些反映在明中葉以后的浪漫主義色彩的山水畫中。但石濤所面對的是國仇家恨,雖隱匿山林卻也有儒家的濟世情懷。故明清之際的感傷主義本身就是有明一代的以崇尚老莊以及佛禪的無我之境的回復。盡管對于統(tǒng)治者有著不滿,但仍掩蓋不了石濤對于天下的關(guān)懷?!懂嬜V·一畫章》:“我故曰: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言:“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笔瘽搜?,真是意蘊深厚,不僅僅指的是畫道,更指的是人道。畫道是靠人道體現(xiàn)出來的,石濤借著他的畫表達著他對這個社會的不滿、批判和關(guān)懷。
“縱有時觸著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師而不化之有?”(《畫譜·變化章》)石濤所言指的是畫者要成為化者,把古人之一切有用之東西為我所用,而不是反過來利用古人之“經(jīng)”來衡量吾到底是何門何派。六經(jīng)注我,非我注六經(jīng)。在了解古人畫法、意境、神韻之后為我所用,繼往開來而不是恪守家法、師法?!爸泄哦恢形乙病!闭菍ζ淝宄醍嬶L的一種反映。如果說《話譜》整體上是對當時畫風的批判的話,《變化章》就是談“變”最深入的章節(jié)了。有明一代正是由于墨守成規(guī)而亡國的話,那么在清初不管是學術(shù)史還是藝術(shù)史都是蔚然一變,起碼至少在文字獄以前。
石濤《畫譜》受老莊思想影響是必然的,因中國畫的起源就受到當時的魏晉玄學的影響深刻,而在此后一直到唐代中國的思想界受到佛學(唐以后主要表現(xiàn)為禪學)的影響很深,這些變化同樣都反映在當時以及日后的畫風以及書畫理論著述里。作為變革者的石濤其《畫譜》受《老子》影響較大,然而晚年他又出家為僧,又受到佛家主要是禪宗的影響較大。但是在《畫譜》當中也不乏一些孔孟之思想在其間(這些也很少有學者去關(guān)注)。將這些綜合在一起來考量,說明石濤本人受到過儒釋道三教的影響而以老莊的影響較大,這些我們也可以從《畫譜》的其他章節(jié)了解到,在此也就不再多加分析了。
石濤之前的畫譜也不少,但卻只有石濤之畫譜又能稱作《畫譜》也可見石濤《畫譜》之影響力。石濤集合前人各家之畫譜之畫法開了有清一代之畫風,對后世之影響深遠。《畫譜》作為我國古代少有的繪畫理論書目,在當時以及后世包括現(xiàn)在都有著重要的價值,它標志著中國畫理論以及技藝的成熟。但我們在分析《畫譜》的美學價值的同時,如果能了解它更深層次的哲學基礎(chǔ),可能會加深我們對其人的理解,反過來也會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其作品。此乃作此篇之目的,寄希望于對石濤研究的更加深入。
① 李澤厚:《美學三書》,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年版,第188頁。
?譺?訛 王國維:《人間詞話》 ,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2頁。
參考文獻:
[1] 陳國平.石濤卒年考[J].藝術(shù)探索.2012(10).
[2] 陳奕.石濤《畫語錄》之哲思[J] .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2010,47(6).
[3] 俞建華.石濤話語錄研究[M].濟南:山東美術(shù)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