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來西亞華裔新生代作家柏一的創(chuàng)作呈現(xiàn)出一種邊緣性的特征。本文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對此呈現(xiàn)自己對這個問題的一些認識:敘述對象的邊緣性,形成這種邊緣性的原因,這種邊緣性后隱藏的文化品格。
關(guān)鍵詞:柏一 邊緣敘事
柏一,原名黃慧琴,祖籍廣東鶴山,出生于馬來西亞霹靂怡保。柏一為馬來西亞華裔文壇出版長篇小說最多的作家,且大受肯定,曾獲各種文學獎約三十項。她的小說多以她所關(guān)心和注意的社會問題作為題材,即她始終沒有脫離于現(xiàn)實,是忠于社會的,表現(xiàn)出她對社會的責任感。文藝評論家滄浪客先生就曾評價她說:柏一是一位“有高度社會良知”的作家。因此,她也被很多人認為是馬來西亞華裔人生派作家。筆者發(fā)現(xiàn)她的小說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不為中心話語所掌控,呈現(xiàn)出一種邊緣性。筆者將以她的兩部長篇《生命交叉路》《北赤緣》以及短篇小說集《荒唐不是夢》和其博客所載的十八篇微型小說為研究對象,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對此呈現(xiàn)自己對這個問題的一些認識:敘述對象的邊緣性,形成這種邊緣性的原因,這種邊緣性后隱藏的文化品格。
一
柏一所涉及的社會面是非常廣泛的,她筆下人物的身份、職業(yè)等都是多種多樣的。相較于其他很多小說家注重對家國政治大事的關(guān)注,柏一的小說則是選用了一種“小敘述”的方式,關(guān)注的是小人物的小生活,尤其是對邊緣弱勢群體的關(guān)注。
兒童問題是柏一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她的小說《系起一串鑰匙兒》《請停車等待我》《養(yǎng)兒》及《香口膠》都涉及兒童問題,但又有所區(qū)別,如《系起一串鑰匙兒》講述的是現(xiàn)代社會的父母們忙于事業(yè),忽視了對子女的教育與關(guān)心,使這些孩子在孤寂中成長,而這些“鑰匙兒”又因心靈過于孤寂最終誤交損友、誤入歧途。給那些只一心忙于工作的家長敲了一記警鐘,《養(yǎng)兒》關(guān)注的則是棄嬰的問題。
對職場的弱勢群體,柏一同樣也給予了很多關(guān)注?!稛煙活w心》中的陸萍就是她自己說的“一個跑腿”、“成星雜志社傳稿員兼服務(wù)生”,在雜志社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位全無,對于自己所處的這個職場、生存現(xiàn)實,她一直覺得彷徨而猶豫。雖然最后終于在與領(lǐng)導的一次激烈對抗中從職場抽身出來,但對現(xiàn)實生活迷惘依舊?!队计诼分械臏氐液鐒t是一個靠走后門而進入報社的初出茅廬的實習小記者,在備受屈辱的環(huán)境下,她終于在掙扎中勇敢面對自己,毅然辭職,表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女性勇敢堅韌的一面。柏一對這些職場弱勢群體做了生動的呈現(xiàn)。
柏一對同性戀也表現(xiàn)出了自己的關(guān)心。《粉紅怨》記錄了繁華都市里一群男扮女裝的人的丑惡與辛酸。他們有些是像蕭平那樣因為迷信而從小被父母當女孩養(yǎng)大,以致自己對性別認知錯位;有些是因為貪圖享樂而自甘墮落;有些是因為迫于生活等等。柏一寫這些,只希望能喚起人們的注意繼而引起大家的反思,希望能阻止這樣的不幸。
縱觀柏一的作品,“第三者”和出軌者無疑是柏一的最重要的一個創(chuàng)作對象。《荒唐不是夢》中的凌可盈、《糖水酸柑汁》中的盈、《北赤緣》中的尤加南、《再盼一場美麗失落》中的小蘇、《謝謝你的愛》中的白喃等,不是第三者就是出軌者,都在情海浮沉、掙扎。如《荒唐不是夢》講述了凌可盈夢里夢外那種作為第三者的孤寂、凄苦的心情,讓讀者對這種為情所苦的第三者感到有一種憤恨的同情。《糖水酸柑汁》中的盈不甘于平淡的婚姻生活,出軌尋求刺激,最后在丈夫意外的車禍身亡中痛苦地醒悟過來,受盡良心的責備。柏一將這群人揪了出來,但她沒有批判、譴責或說教的意味,只是冷眼旁觀,卻更讓人驚醒。
二
柏一的小說之所以會呈現(xiàn)出這種邊緣性的感覺,筆者認為主要是受到兩個方面的影響。
一方面,是由于柏一自身的身份的雙重邊緣性。柏一祖籍廣東鶴山,出生于馬來西亞霹靂怡保。她是馬來西亞華人。而回顧馬華歷史,我們知道華人在馬來西亞是很沒有地位的,在馬來西亞華人是被主流社會忽略、政治上受到排斥的,華人在馬來西亞是處于一個邊緣位置的。發(fā)生于1969年的“五一三”種族騷亂事件,使華人和馬來人的關(guān)系跌至最低潮。而根據(jù)馬來西亞從1970年代開始的新經(jīng)濟政策,由于馬來西亞有馬來人至上也即是種族主義信條,此信條把馬來西亞華人和其他非馬來人的身份往下推成為“第二等公民”。華人與馬來人之間仍然是相互排斥的。而1987年10月27日的“茅草行動”,馬來人對華人進行的強力壓制和打壓,使即使已入馬籍的華人的國家認同又達到更低點,一些華人甚至因此往外移民。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又是否認雙重國籍的,對已取得居留國國籍的海外華人而言,雖然他們可能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但他們更多的只能是從母邦繼承本民族的文化作為精神上的支柱與依托。柏一就是處于這樣的一個雙重邊緣位置,因此她更能體會處于這種邊緣位置的微妙感受,并能最終將其作為自己的寫作切入點,對這樣處于邊緣位置的人給予書寫,將自己的一些欲望、夢想與領(lǐng)悟化為寫小說的沖動。這在小說《養(yǎng)兒》中表現(xiàn)突出。在1988年寫的《養(yǎng)兒》是她最早的一篇小說。谷文是一個泰國棄嬰,被馬來西亞華人收養(yǎng)。他偶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于是有了一場尋根之旅。柏一借助于谷文的尋找歷程中的感受,表明了自己雖然是華人血統(tǒng)但必須認同的一點是自己是馬來西亞公民。
另一方面,這種邊緣化是受作者性別的影響或者說制約的。波伏娃認為“婦女生活在這個社會的邊緣,她們習慣做旁觀者,而這對于任何一個想寫作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么我們有大量由婦女創(chuàng)作的重要而成功的作品的原因”{1}。王安憶也說:“我覺得在這個世界上,婦女寫作會這樣活躍和興旺,是和她們所處的邊緣位置有關(guān)的。”{2}這樣邊緣化的位置正好給了女性以另一種姿態(tài)、另一種角度來觀察社會、人生,使得她們“時常地沉浸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并“無中生有地創(chuàng)造出幻想”。柏一就是利用了女性所處的這種得天獨厚的邊緣位置游刃有余地憑借女性特有的敏感和細膩審察這世間萬象,她對那些邊緣弱勢群體有著一種天然的親近,故而時常對他們投以深切的眼光、書寫他們的生活。正是女性這種與生俱來的地位,給了柏一這樣一個從另一個角度敘說故事的空間和自由。
三
柏一在這樣一種邊緣敘事背后自有其文化品格之所在。
看柏一的小說,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她很大一部分小說都是可以當作通俗的言情小說來閱讀的。但她的小說絕不僅僅是一般的那種純言情小說,她是有著比那些愛恨情仇更為更豐富的內(nèi)涵的。她不是僅僅局限于對這些事情的簡單敘述。她能從中跳脫出來,以邊緣化弱勢群體為載體,在字里行間植入了一些中國傳統(tǒng)精神的哲學意味。比如《生命交叉路》開篇“做人怎么做,都是一種錯;而怎么做怎么錯。日子還不是一樣過”,這種宿命論色彩總是一直隱隱籠罩于柏一的創(chuàng)作之上。
劉登翰曾在《香港文學史》中評說李碧華的寫作有著“引人深思的‘邊緣性,既不在純文學的中心思想,又不在消費文化陣營盤桓過久,嘗試走一條‘中庸之道——其作品既不嚴肅到無人問津,又不俗到‘走火入魔,而是融二者于一爐”{3}。我覺得這也是適宜用來評價柏一的小說的。柏一的小說整體來說,讀來都并不是很費神的,很多時候她總是借作品中的人物將一切道理都說得明明白白的,符合一般大眾消費者的期待。但另一方面其小說隱藏的深層意蘊又往往凌駕于商品意識之上。她的社會意識非常強烈,在作品中貫注了自己對華人命運以及身份認同等問題的思考。這從前面我們對《養(yǎng)兒》的分析可以得到佐證。就如評論家雷達所說:“柏一的小說是簡約與豐盈的統(tǒng)一……她懂得在短篇小說精短的容器中,植入盡可能深永的人生滄桑的和哲學意味。”{4}
類似柏一筆下這些邊緣化的人群,我們是可以在實際生活中遇見的。因為社會經(jīng)常以中心話語為王,這些邊緣化的人群沒能掌握話語權(quán),因此對于他們的心聲大家置若罔聞。而柏一似乎是要通過這樣的一種個人化的方式來喚起大家對邊緣人群的關(guān)注。與此同時,在這個創(chuàng)作過程中她緊貼時代脈搏,加入自己對華人命運以及身份認同等問題的思考,帶給讀者一種引人深思的“邊緣性”。
①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55頁。
② 王安憶:《心靈世界——王安憶小說講稿》,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355頁。
③ 劉登翰:《香港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496頁。
④ 轉(zhuǎn)引自黃熔:《從遍閱人生到佛性的皈依——馬華女作家柏一小說創(chuàng)作主體研究》,《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1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 柏一.生命交叉路[M].臺北:躍升文化事業(yè)公司出版社,1997.
[2] 柏一.荒唐不是夢[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 柏一.北赤緣[M].吉隆坡:臺北中醫(yī)診所有限公司出版社,2005.
[4] 柏一博客的微型小說http://blog.sina.com.cn/u/1272630341
[5] 黃熔.從遍閱人生到佛性的皈依——馬華女作家柏一小說創(chuàng)作主體研究[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1(2).
[6] 舒曾熊.論柏一小說的文化品位與民族性問題[J].寧波高等??茖W校校報,1994,6(1).
[7] 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作 者:申瓊娜,暨南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