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學杰
《與內(nèi)心的恐懼對話》,光看書名,會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是第一本寫給邊緣性人格障礙者親友的療愈之書,是這個領域的開山之作,由臨床經(jīng)驗豐富的心理學家保羅·梅森與美國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自助網(wǎng)站發(fā)起者蘭迪·克萊格合作撰寫。
邊緣性人格障礙是一種開始于成年早期并出現(xiàn)在各種情境中的普遍行為模式,表現(xiàn)為不穩(wěn)定的人際關系、自我意象、情感(情緒),同時具有明顯的沖動性。
典型特征包括:瘋狂地努力避免真實或者想象中被拋棄的可能性,對他人的極端理想化與極端貶低之間交替變化,持續(xù)明顯不穩(wěn)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知以及長期感到空虛,反復發(fā)生的自殺行為、自殺企圖或自殺威脅以及自殘行為等。
有時候自己突然就成了強烈、暴虐、莫名其妙的怒火傾瀉的對象,然后又突然面對對方完全正常,充滿愛意的行為。如果你試圖結束這段親密關系,對方會設法阻止你,從充滿愛意的告白,信誓旦旦說改變,到明里暗里的威脅。幾乎所有的非邊緣性人格者都表示,他們在生活中總是能感受到邊緣性人格者的情感勒索。如果他們沒有按照邊緣性人格者想要的那樣去做,對方就會威脅要斷絕關系、報警,甚至是殺掉對方或者自殺。
而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恰好相反。當他們的感覺與現(xiàn)實不符時,他們就會無意識地去修改現(xiàn)實以匹配自己的感覺。這正是他們對現(xiàn)實的感受和你不一樣的原因之一。
邊緣性人格障礙來自哪里呢?本書表示,邊緣性人格障礙并非單一成因。相反,會有多種風險因素導致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產(chǎn)生,比如現(xiàn)在,個體患上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概率比過去大大增加。這大概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壓力大增有關。風險因素主要分成兩大類:生理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對邊緣性人格障礙存在易感性的人群,一旦處于有問題的環(huán)境,就有可能導致患上邊緣性人格障礙。對于某些人來說,生理因素可能占主導地位;而對于另一些人來說,環(huán)境風險因素則可能有更大的作用。
本書讓很多讀者找到了多年困惑的癥結,在中國某讀書網(wǎng)站上,讀者紛紛吐槽,說出自己好多年的痛苦。好多人覺得書中說的就是自己,或是自己的家人。有人說:我媽就是這樣,讓我十分恐懼。任何一點小事,都有可能引發(fā)她的咒罵,侮辱。有人說:我媽就是這樣,現(xiàn)在我也是這樣。有人說:原來我就是這樣,難怪我男朋友一直說受不了我,性格多樣化。
據(jù)美國精神病學會的統(tǒng)計,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發(fā)病率幾乎相當于精神分裂癥和躁郁癥的發(fā)病率之和。很多讀者直指,自己的心理問題來自原生家庭。雖說本書并不認可邊緣性人格障礙是由兒童時期的受虐經(jīng)歷造成的說法,但是家庭對人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有人研究,在患有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成年人和具有邊緣性人格傾向的青少年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被領養(yǎng)的孩子。邊緣性人格障礙的典型特征是,具有不安全感,害怕被拋棄。
哲學家海德格爾曾說過:“人是被拋入世界、能力有限、處于生死之間、對遭遇莫名其妙、在內(nèi)心深處充滿掛念與憂懼而又微不足道的受造之物。這個受造之物對世界要照料,對問題要照顧,而自己本身則常有煩惱?!背H硕甲杂X有被拋擲感,而邊緣性人格尤甚。
許多年前的一個場景,我至今記憶猶新:一天,妻子的妹妹帶女兒到我家找我兒子玩,我兒子和他表妹那年九歲,他倆出生時僅僅相差幾個月。在瘋鬧中,我兒子磕碰到腳,破了一點小皮,當我小心翼翼地拿碘伏和棉簽給兒子擦洗時。他那坐在一旁的表妹莫名其妙地哇的一聲哭了。原來,她覺得自己從來沒有受過這樣的待遇。她的父母尚可,對孩子持散養(yǎng)的態(tài)度,上心程度稍差而已,即便如此,見小哥哥被疼,她還那樣失落,更何況那些遭遇邊緣性人格障礙父母的了。他們的一生陰影該有多大。
《與內(nèi)心的恐懼對話》不只是讓讀者認識邊緣性人格障礙,更是讓讀者學會如何跟邊緣型人格相處,如何幫助身邊邊緣人格障礙者。蘭迪·克萊格寫道:“在美國在線和互聯(lián)網(wǎng)上,我遇到了許多邊緣性人格障礙患者,綜合應用了心理療法、藥物治療與情感支持,得到了極大的好轉。這些患者在他們的人生中第一次體驗到正常情感時的那種歡喜,往往也會令我隨之感動落淚?!弊R之,方能解之,這就是了解邊緣性人格障礙的意義。未埋頭深耕,怎么就能斷定肯定不行呢?巴甫洛夫曾說:無論在什么時候,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已知道了一切。
作者:[美]保羅·梅森(Paul T.Mason)/[美]蘭迪·克萊格(Randi Kreger)
出版社: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譯者:李寒
出版年: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