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磊
摘 要: 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具有鮮明的目的性、實踐性、協作性和很高的學生參與度。本文主要介紹了翻譯工作坊的理論依據及特點,以經貿翻譯課堂學習中翻譯工作坊的運用為例作了進一步的分析。
關鍵詞: 翻譯工作坊 經貿翻譯課堂學習 項目管理
1.引言
翻譯工作坊作為一種教學模式,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翻譯訓練的平臺,“讓學生通過‘在翻譯中學習翻譯、‘在合作中學習翻譯、‘在討論中學習翻譯的方式,不斷提高翻譯能力和譯者能力”(李明,2010)。工作坊(workshop)最初主要指一種基于專題的研究性學習方式,發(fā)展至今逐漸演變?yōu)橐环N實踐教學模式。“工作坊”的教育理念是“技術與藝術并重”,學習過程有如“工廠學徒制”。
2.翻譯工作坊的理論依據及特點
2.1翻譯工作坊的理論依據
“翻譯不僅僅是文學翻譯,更重要的是實用文體翻譯”(黃建濱,2008)。所謂“翻譯作坊”類似于商業(yè)性的翻譯中心,幾名譯者湊在一起進行翻譯活動。在翻譯過程中,譯者們互相交流,通過合作解決翻譯中的實際問題。將這一模式移植到翻譯課堂,就成為一種翻譯教學方法,其實質是促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翻譯技能。“翻譯作坊”這種教學方式強調學生的參與作用,促進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
建構主義的學習觀認為學習是個體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通過與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這種學習觀關注的不僅是認知層面的知識建構,更重要的是元認知層面的知識建構。學習者認識并形成如何控制認知學習這一心理機制即為元認知,它由三個部分組成:陳述性知識(know what)、程序性知識(know how)、條件性知識(know why)。因此在英語學習中,學生必須通過主動的建構活動,理解矛盾、重構概念。而翻譯工作坊的開展,需要調動學生的翻譯理論知識(陳述性知識),同時利用翻譯技巧(程序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進行翻譯,保證三部分知識的有效建構。
2.2翻譯工作坊的特點
“翻譯工作坊教學模式模仿實際翻譯任務的運作程序而開展翻譯教學,是一種以項目為導向、以實踐為主、以學生為中心的培養(yǎng)應用型翻譯人才的教學模式,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肖紅,2005)。它要求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即通過真實或者高度仿真的翻譯實踐學習翻譯,在學習的同時完成與職業(yè)緊密結合的翻譯任務,從而在教學過程中實現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知識、翻譯技巧的有效結合,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充分滿足社會和市場的需求。
3.翻譯工作坊在經貿翻譯課堂學習中的應用
3.1明確任務
課堂上教師對學生下達翻譯任務。在經貿翻譯的課堂上,老師下達的翻譯任務是一篇發(fā)表在《中國翻譯》上的有關本地化的文章?!翱鐕緦ν庵苯油顿Y動機的變化是本地化行業(yè)發(fā)展的原動力”(王傳英,2010),而跨國公司是全球化的產物,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全球化需要本地化。翻譯項目是與經貿翻譯緊密相關的,翻譯要與市場接軌。在課堂上,教師是客戶,學生是員工。學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和原則自由組隊,成立翻譯工作坊。在團隊內,學生進行角色分工和扮演以完成整個項目的工作流程,包括承接翻譯任務、了解客戶(教師)的要求、材料翻譯及審稿等。每個團隊內至少確定—名項目經理(隊長)負責日常管理、工作任務分配和與客戶溝通,明確幾名翻譯進行一譯、二譯、三譯等,并確定初審和終審人員等。
3.2任務實施
通過案例引入、指導教師闡述、學生討論、自主學習等多種方式,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翻譯標準、翻譯技巧及相關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拓展,“決定多人合作翻譯項目成敗的因素中,除了參與譯者的能力之外,整體項目的管理水平也是重要的一環(huán)”(徐彬,2012)。我們小組分工明確,項目經理和組員在翻譯之前,先查閱有關本地化的文獻,初步確定術語表;然后兩名組員開始進行翻譯,在翻譯過程中,我們借助原文文獻、google搜索、CNKI知識元檢索及各類在線詞典,不斷更新術語表;繼而由項目經理通讀并校對一稿,給出修改意見,并返回發(fā)給組員,重新修改,確定二稿;最后,由組員和組長通讀二稿,分別給出修改意見,最終確定三稿。
3.3成果展示
以翻譯團隊為單位,結合口頭匯報、文本傳閱及文本對比等多種形式對翻譯成果進行展示。其中,口頭匯報中還應當有對整個項目翻譯工作的總結,包括存在的問題等。我們小組由項目經理通過PPT向教師展示我們的翻譯成果,組員把翻譯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向組長匯報,并由組長將其總結、匯總,向其他組和客戶展示,并最終將終稿排版成PDF格式。
3.4項目評價
在翻譯團隊展示的同時及之后,可分學生、教師和企業(yè)(如有條件實現)等多方進行評價和打分。在經貿翻譯的課堂上,主要是教師對我們每組的翻譯項目進行點評,并評選出最佳翻譯項目組。
4.結語
“翻譯不是聽來的,也不是學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朱波,2011)。該模式一方面可使教師能夠成為有效的學習者、研究者。要求教師自己首先要面對市場,掌握一定量的市場翻譯任務,而非傳統意義的紙上談兵。這不僅提高了教師科研項目的設計能力和執(zhí)行能力,也提升了教師自身的科學精神和自我意識。另一方面可真正培養(yǎng)學生對翻譯的認識和實際操作能力。學生從傳統的翻譯觀中解放出來,不再關注語言內的問題,而更多關注語言外的因素,如文化思維、語言慣例、版面格式等。學生改變了依賴字典的習慣,自主搜索平行文本并且仿寫的能力獲得提高,這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自主學習能力。工作坊教學模式將任務導向、項目驅動的工學結合教模式更系統性、真實地應用于翻譯教學中,與職位、崗位相融合,真正實現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要求。作為一種有效的實踐教學模式,翻譯工作模式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黃建濱.翻譯是專業(yè)更是職業(yè)—讓—德利爾教授的翻譯教學觀及對中國翻譯教學的啟[J].上海翻譯,2008:60.
[2]李明.翻譯工作坊教學探微[J].中國翻譯,2010:32.
[3]王傳英.本地化行業(yè)發(fā)展對職業(yè)翻譯訓練及執(zhí)業(yè)認證的要求[J].中國翻譯,2010:76.
[4]徐彬.出版翻譯中的項目管理[J].中國翻譯,2012:74.
[5]朱波.試析翻譯專業(yè)碩士導師的多重角色[J].中國翻譯,2011:54.
[6]肖紅.“翻譯作坊”在翻譯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5(1):13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