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金代詩歌總集《中州集》最早的版本是蒙古憲宗五年新刊本與元至大平水曹氏進德齋刻遞修本;明代有宣德廣勤書堂本、弘治李瀚刻本和明末毛晉汲古閣本;清代有四庫全書本、光緒讀書山房本;民國間有武進董氏誦芬室影元本,四部叢刊本和中華書局排印本皆影誦芬室本。另外,《中州集》在日本多次翻刻刊行,后出轉(zhuǎn)精者為近藤元粹評注本。
關(guān)鍵詞:《中州集》;版本流傳;考述
中圖分類號:1206.2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1—6604(2013)06—0069—05
元好問于金亡不仕,錄金代二百四十多人詩為《中州集》十卷,又輯《中州樂府》一卷,附于后,后得真定(今河北正定)提舉龍山趙國寶資助,鋟木以傳?!吨兄菁纷栽泻螅瑲v代都有刻印。
《中州集》的版本,按刊刻時間可分為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本、解放后排印本等。最早的是蒙古憲宗五年(1255年)乙卯新刊本與元至大三年(1310年)平水曹氏進德齋刻遞修本,明代有宣德九年(1434年)廣勤書堂本、弘治九年(1496年)李瀚本和明末毛晉汲古閣本,清代有四庫本、光緒七年(1881年)讀書山房本,民國間有武進董氏誦芬室影元本,四部叢刊本和中華書局排印本皆影誦芬室本。另外,日本早在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就有刻印的《中州集》在五山的禪僧問流傳,延寶二年(1674年)重刊,所據(jù)為明宣德刻本,到明治41年(1908年)經(jīng)近藤元粹評訂的《中州集》第三次刊行。至于《中州集》選本,有明人程嘉燧、清人徐魷選本,惜皆不傳。
一、元刻本
元刊《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
卷前元好問引,自序此書編纂始于癸巳,即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其時,元好問留滯聊城,杜門深居,以翰墨為事。為保存一代文獻,防止僅存之詩因兵火湮滅無聞,乃記憶前輩及交游諸人之作,隨即錄之。恰有商孟卿攜魏道明編、其父商衡增補的《國朝百家詩略》抄本前來。于是元好問將自己輯錄的內(nèi)容與《國朝百家詩略》合為一編,題為《中州集》。從中可見其借詩存史之編撰目的。
卷末有元張德輝后序:“元遺山先生北渡后,網(wǎng)羅遺逸,首以纂集為事,歷二十寒暑,僅成卷帙。思欲廣為流布,而力有所不足,第束置高閣而已。己酉秋,得真定提學(xué)龍山趙侯國寶資籍之,始鋟木以傳?!痹脝枏奶炫d二年開始編輯金人詩,至己酉,即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年),借趙振玉資助付梓,前后歷時十六七年,張德輝所謂“二十年寒暑”,乃舉整數(shù)而言。張德輝此序作于付梓后的第二年,即庚戌年(1250年),據(jù)此可以推斷,鋟木已大致完成。此版首次刊印本今已不傳?,F(xiàn)在仍能見到的是此版的重印本,有兩種:一是乙卯新刊本,一是至大遞修本。
乙卯新刊本 首題“乙卯新刊”的中州集版本,僅見于日本翻印本。乙卯,蒙古憲宗五年(1255年),在初版雕成五年之后。
第一種,日本宮內(nèi)廳書陵部藏本。由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影印復(fù)制于日本,線裝書局2002年出版發(fā)行。其行款:《中州集》十卷,卷首元好問《中州集引》,次為總目,題“乙卯新刊中州集總目”,附《中州樂府》一卷。四周雙邊,雙魚尾,半頁十五行,行二十八字。
第二種,傅增湘藏五山版翻刻本?!耙颐驴兄菁順犯痪??!备翟鱿骖}記日:“余別藏有日本五山版翻刻本,其首題正為‘乙卯新刊四字。是此書初刻當(dāng)為‘乙卯新刊,其后板歸坊肆,重印行世,特改題此名,以聳人耳目,冀廣流布耳?!庇秩眨骸叭毡疚迳椒荆逍?,二十八字。目錄題‘乙卯新刊中州集,是此集初行時書名。檢余藏曹氏進德齋遞修本,其卷首序、總目前書名所冠‘鼓吹翰苑英華、‘翰苑英華等字,字形微異,行氣亦不連貫,顯系書經(jīng)修版時改易所致,原名當(dāng)作‘乙卯新刊。乙卯為蒙古憲宗五年,當(dāng)南宋理宗寶祐三年?!贝吮粳F(xiàn)藏國家圖書館。
第三種,楊守敬敘錄日本五臺板永正年間刊本。清人楊守敬,供職清駐日欽使隨員時,搜購中國古籍有三萬卷之多。擇取國內(nèi)久佚、版本珍貴者,編為《日本訪書志》十六卷。著錄體例仿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書名下有解題。每書詳記版式、行款字數(shù)、各家作跋序,考其版本流傳原委,日古抄本和翻刻本,日本藏書家題記。其《日本訪書志》卷十三《中州集》:“日本五臺板永正年間刊,首元好問自序,次張德輝序,目錄題乙卯新刊中州集,總目卷首題中州甲集第一,每卷有總目,總目后低二字分目,有黑蓋子,每半葉十五行行二十八字。據(jù)張德輝序此為中州集之初刊本,小字密行,字體有北宋遺意。汲古刊本雖佳,然非其原式也?!?/p>
至大遞修本 元至大三年(1310年)平水曹氏進德齋刻遞修本。卷末有“至大庚戌良月平水進德齋刊”牌記。庚戌良月,即至大三年十月,為此本的具體刷印時間。曹氏進德齋為平水著名書坊,刊印過巾箱本《爾雅注》等。但此本所用書板非進德齋另刻,乃“乙卯新刊”書板歸于曹氏,曹氏據(jù)以重印行世。其與“乙卯新刊”本的不同之處只在書的題名。卷首元好問自序,題日“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序”,目錄題日“翰苑英華中州集總目”。此二題名中“中州鼓吹”與“翰苑英華”諸字,如上所說,字體風(fēng)格與題名中的其他字略有不同,當(dāng)為后人所補刻。
清代張金吾、瞿鏞、陸心源三家曾藏有此本。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中華書局1990年版)卷三十五:“《中州集》十卷,元至大刊本。金元好問編,總目題《翰苑英華中州集》,‘翰苑英華四字似是后來改題,痕跡顯然。自序又題‘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六字亦似刷改,未知原書作何標(biāo)題,俟續(xù)考。每頁三十行,行二十八字,是本與影元抄本《中州樂府》款式相同,知亦至大刊本也?!宾溺O《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中華書局1990年版)卷二十三:“《中州集》十卷,元刊本。金元好問撰并序。是書初刻有龍山趙國寶本,為至大庚戌武宗三年也。此本為仁宗延祐二年再刻,汲古閣毛氏所刻列朝詩集行款依此式也。卷末有蕘圃跋。卷首有云間顧氏君澹閱藏二朱記?!标懶脑础秲x顧堂續(xù)跋》(中華書局1990年版)元槧《中州集》跋:“《翰苑英華中州集》十卷《中州樂府》一卷。前有元好問《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序》,首為十一卷總目,卷一首題《中州集》,下十集仿此。樂府則題《中州樂府》,每卷有目,連屬篇目。樂府卷末有至大庚戌平水進修堂刊木記。每葉三十行,每行二十八字,版心有字數(shù),皆宋本舊式也?!?/p>
元本在明末清初已很稀見,據(jù)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九《題元刊本中州集》載:“其刊本流傳最為罕秘,據(jù)何義門校本所記,汲古閣所藏只有壬、癸及閏集三卷,高陽許氏只有甲、乙二集,近時瞿、陸兩家藏有元本,丁氏則為弘治本”。毛晉之子毛扆曾從京城求得蒙古憲宗五年刊本,為東海徐乾學(xué)豪奪而去。故汲古閣只有壬癸及閏集三卷。而徐乾學(xué)傳是樓所藏元本《中州集》,后歸蔣鳳藻,又歸繆荃孫。書中鈐有“健庵收藏圖書”、“茂苑香生蔣鳳藻秦漢十印齋秘篋圖書”等印。民國時歸傅增湘所有。傅所作題記稱:“此本卷帙特為完具,余得之繆藝風(fēng)前輩,藝風(fēng)得之蔣香生鳳藻家?!薄敖耱灳碇锈j印及書篋篆刻,知此本即斧季所收,健庵所奪者也?!贝吮拘懈袷枥剩逃【?,所附《中州樂府》一卷,為傅增湘據(jù)日本五山本影摹補入。此書現(xiàn)藏國家圖書館,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此外,國家圖書館還藏一本,卷末有黃丕烈跋,為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
二、明刻本
明代最早的《中州集》刻本是宣德建陽葉景達廣勤書堂繡梓本,明中葉有弘治李瀚西安刻本,明末有毛晉汲古閣本。此外,日本南北朝時代(1386~1392年)翻刻的《中州集》就在五山的禪僧間流傳,五山本所據(jù)原本為元乙卯新刊本。另明代陸深曾單刻《中州樂府》。
宣德葉景達廣勤書堂本 明宣德年間,建陽書林三峰葉景達的《中州集》鋟梓后,屬人請?zhí)K州府儒學(xué)教授臨川陳孟浩為序。陳序作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其云:“姑述先生編詩之概,以見中州歌詠風(fēng)化之盛?!标愂蠈Α吨兄菁吩u價極高,直以《中州集》繼杜甫詩歌,日:“后之采詩得其情,而關(guān)世教者,莫如《中州集》矣?!辈⑹①澰脝栠x詩之深意:“所采之詩,非取其詞麗膾炙人口而直取其關(guān)世教、扶綱常、厚人倫,美風(fēng)化、得性情之正者。然后編入于集,且錄其人平昔有守德行、節(jié)操正直剛毅、名節(jié)凜然者,備載于名之下,詩之首。”(《中州集評注本:附錄》)陳氏獨具慧眼地認識到元好問選詩“非取其詞麗膾炙人口”這一標(biāo)準(zhǔn),言前人所未言,但他只從名節(jié)綱常人倫著眼,并未認識到元好問“以史存史”的良苦用心,還不能算作元好問的異代知己。葉景達所刊宣德本流傳不廣,自李瀚、毛晉之后,再絕少提及。清末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雖有提及,但時人早已不識其真面目,以為屬元刊本稀見者:“廿二日從古惟處見元刻中州集,藝風(fēng)藏本,僅樂府一冊,除目錄外皆鈔配,亦從元刻影寫,密行細字,精妙不減毛鈔也。目錄前大字一行日翰苑英華中州集,面葉中州集上欄外橫列‘廣勤書堂四字,左右隔單線,各題六字如聯(lián)額,元槧中所稀見”。葉昌熾(1849—1917年),字蘭裳,晚號緣督廬主人,金石學(xué)家、版本目錄學(xué)家、藏書家。以葉昌熾的博識,尚不清楚“廣勤書堂”四字含義,說明廣勤書堂早已沒落,而所刻宣德本已不為人知。
日本近藤元粹稱曾得到延寶二年(1674年)翻刻本,其原本即為明宣德本。其評訂重刊《中州集》緒言稱:“又得延寶翻刻本,其書不啻不附樂府,校閱疏漏,訛誤脫文亦不為少?!庇址Q:“是書已不附樂府?!笨芍餍卤静⒉痪?。
弘治李翰刻本李瀚(1453—1533年),字叔淵。澤州沁水(今山西沁水)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李瀚一生重新刊刻印行前人著述多種,僅四庫館臣提及的,就有宋洪邁《容齋隨筆》、金李俊民《莊靖集》、元好問《遺山集》、河汾諸老《河汾諸老詩集》、元郝經(jīng)《陵川集》等。另有《經(jīng)濟文衡》、《五子書序》等。作為晉人,李瀚對鄉(xiāng)賢元好問推崇備至,自云:“瀚自束發(fā)時,好讀先生詩文,然以方攻程序文章事進取,不暇肆力。后舉進士,謬官內(nèi)外,稍竊膏馥助筆墨,于是好益篤,讀益頻,常計有以廣其傳?!睘槭乖脝栐娢木幹鴱V播于世,李瀚不遺余力。以監(jiān)察御史巡陜西時,刻印元好問編選的《中州集》;在河南巡按監(jiān)察御史任上,又重刊《遺山先生詩集》和《元遺山先生文集》。
弘治九年李翰刻本《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共十二冊,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集前有嚴永濬序。嚴永濬,字宗哲,湖廣華容(今湖南華容縣)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陜西通志》卷五二有傳。嚴永浩弘治八年任西安知府。李瀚請其為重刊的《中州集》刊誤并作序。其序云:“沁水李公嘗景仰是集為鄉(xiāng)前哲所自錄,且謂予言可備折衷,且托之刊誤,以與四方博雅君子共論焉。時弘治丙辰閏三月朔華容嚴永濬序。”丙辰,即弘治九年(1496年)。李瀚本存世較多,南圖、上圖、國圖等均有收藏。與元本及影元本相比,李翰刻本也非精善,錯訛之處頗多。
明末毛晉汲古閣本毛晉是明末私人刻書家中最杰出者,一生刻書達600余種。毛晉汲古閣《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共十一冊,半頁八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前有元好問引,后有毛晉《中州集跋》,附錄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后》五首,樂府后附毛晉《中州樂府跋》,以及毛鳳韶跋。
毛晉對元好問編纂《中州集》的認識有三:其一,充分肯定《中州集》以詩存史的重要意義,其跋云:“裕之避兵南渡,悼金源氏亡,誓不更仕。晚年以著作自任,日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乃筑亭于家,寒暑不出。有所聞見,隨以寸楮細字紀錄之,名日野史,不下百余萬言?!吨兄菁菲洳稍娨环N也?!逼涠?,概括《中州集》的體例:“凡十卷,共二百四十五人,每人敘略,以寓褒譏?!薄叭艟硎纵d顯、章二作,卷尾附其父兄詩,尤見忠孝。”其三,對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后》感慨頗深:“至于俯仰感慨之意,讀其自題五絕句可想見云?!惫蕦⑽迨鬃灶}詩附錄于后。
汲古閣《中州集》所據(jù)原本,毛晉未加說明,只言為家藏本。后人以為是弘治李瀚本,何焯《跋中州集》云:“毛氏刻此書進所見者止嚴氏重開之本,其行款俱不古?!眹朗现肝靼仓畤烙罏F,即弘治本的刊誤及序者。黃丕烈亦云:“毛氏刻中州集并樂府,觀其序跋,中州集有宏治人跋,謂出于前哲。”況周頤《蕙風(fēng)詞話》卷四《中州樂府刻本》:“汲古閣刻中州集,據(jù)明宏治刻本?!?/p>
汲古閣所刻《中州集》存世較多,其中最為珍貴者,當(dāng)屬國圖所藏何焯批校本。此本曾經(jīng)多人收藏,章鈺校并錄明代二馮批校題識。前有章鈺題識,自言題于壬子五月,壬子即1912年。章鈺(1865—1934年),字式之,長洲人。曾任兩江總督端方幕府,后隨端方北上,供職于吏部、外務(wù)部,兼為京師圖書館纂修。其題云:“此書為常熟二馮先生閱本,后又為吾長洲何義門先生閱本,明何以明之序首,眉間出馮班姓名序,末又有默庵書于空居中閣一行。默庵,已倉別號也?!蹦?,即馮舒,馮班之兄,江蘇常熟人。書眉處有何焯語:“毛氏刻此書時所見者止嚴氏重開之本……北方新出水火,故開雕亦無良匠云?!贝税弦娪诤戊獭读x門先生集》卷九,但令人費解的是此段話后署“馮班”二字。或何焯抄錄馮批,被后人編入《義門先生集》,待考。眉批以何焯為主,字跡雋秀小巧,楷法精勁。偶有馮班署名批注。行間批以馮氏為主,字跡大而粗獷。空白處有章鈺署名批注。國圖還另藏一本,為何焯校本,其中何焯眉批字跡不一,有與前本相同者,也有不同者,批注內(nèi)容完全相同。此本為何焯批注之復(fù)本。
毛氏汲古閣藏書,據(jù)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后歸季滄葦振宜。汲古閣所刻書板后流散各家,據(jù)鄭德懋《汲古閣書板存亡考》所載,《十三經(jīng)注疏》板歸常熟席氏,《十七史》板歸蘇州掃葉山房,《六十家詞》板歸常熟邵氏,《十元人集》板歸無錫華氏?!吨兄菁钒逯侣?,可尋得兩處痕跡:一為吳門寒松堂,一為蘇州萃古堂。吳門寒松堂印本題“吳門寒松堂藏板”,鈐陰文印記“寒松堂讀書記”,今藏國圖,共十二冊。蘇州萃古堂印本,二十冊,半葉八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版心下方題“汲古閣”三字。扉頁題“萃古齋藏板”,卷端鈐有“徐鴻熙讀”朱方印章。又鈐“虎邱太子馬頭萃古齋書坊發(fā)兌印”長方朱印。卷首有吳祖修跋及評點凡例,卷末有吳祖修、徐鴻熙二跋。用紙質(zhì)粗劣,不及汲古閣印本和寒松堂印本。可知汲古閣所鐫《中州集》板曾歸蘇州書商錢聽默的萃古齋,重新刷印發(fā)行。此本今藏復(fù)旦大學(xué)圖書館。
三、清刻本
四庫全書本《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所用為清內(nèi)府藏本,屬毛晉汲古閣本。前有四庫館臣提要,刪去元好問引、張德輝后序以及毛晉重刊所作《中州集跋》,只保留了《中州樂府》后明嘉靖丙申九月庚辰毛鳳韶跋,以及毛晉識語。
讀書山房本《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清光緒九年(1883年)讀書山房刻本。共十一冊,半頁十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單邊。卷首削去總目,卷末附樂府。甲集首錄校閱者方戊昌以下十五人姓氏,閏集末有郝椿齡、趙培元撰跋文,字畫端正,校閱亦頗精善。屬毛晉汲古閣本。
忻州知州方戊昌重修光緒《忻州志》后,因所募資金尚有節(jié)余,又于光緒七年重刊元好問遺山集、光緒九年重刊《中州集》。其《重刊元遺山先生集序》:“余承乏秀容,既與郡人士重修州志,工竣后,尚余捐貲,念先生全集,當(dāng)世已無傳本,爰商之同志二、三君子,撿郡中所存張碩洲所裒《全集》加以校正,重付手民,用錢二百萬有奇?!狈轿觳鳛橹乜吨兄菁返某珜?dǎo)兼校閱者,希望借刊刻印行是集,以繼述鄉(xiāng)賢之意,使郡人士自勵。集后有郝椿齡、趙培元跋,云:“今所見者,皆常熟毛氏汲古閣本,最為精善,藏書家寶之,顧原版已毀于兵燹,舊本雖頗有,恐日久漸稀,學(xué)者難于購覓。因刻遺山全集并以此集繡梓,雖不能及毛氏刻本之精善,然前賢著述流傳不絕,承學(xué)之士,得家有其書,亦藝林盛事哉!”
光緒讀書山房本作為元好問故里的刻本,校閱精善,加之刻印之時距今未遠,故流傳較廣,存世數(shù)量較多,全國多家圖書館有收藏。
日本青木嵩山堂近藤元粹評注本 中州集十卷中州樂府一卷,日本明治41年(1908年)大阪青木嵩山堂鉛印本,共十一冊,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今存國圖。
近藤元粹官至南州外史,于中國文化頗為精通,對金代詩歌情有獨鐘,搜羅到多種《中州集》的版本,其中有日本翻刻的五山本、延寶翻刻本、元刻本、汲古閣本、讀書山房刻本,互相參校,又仿效顧奎光《金詩選》中陶玉禾評點,成《中州集》評注本。
此書可謂《中州集》后出轉(zhuǎn)精的集大成者。首附《欽定四庫全書提要》,次為明弘治本嚴永濬《中州集序》,其次為明宣德本陳孟浩《翰苑英華中州詩集敘》,再為元好問《中州集引》,然后是中州集姓氏總目。詩十卷后,附錄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后》五首,次為毛晉《中州集》識語,又元張德輝《中州集后序》?!吨兄輼犯非坝忻髋砣陮佔鳌吨兄輼犯颉罚笥忻髅P韶書以及毛晉識語。最后附錄讀書山房本郝椿齡趙培元跋,諸家品評,還有元虞集、吳澄,明都穆,清王士稹四人評語以及《金史·文藝傳》本傳。
四、民國本
武進董氏誦芬室刻本影元本《中州集》十卷樂府一卷,武進董氏誦芬室本,民國九年(1920年)刻,國圖藏本6冊,南圖藏本4冊。卷首元好問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序,翰苑英華中州集總目,削去卷末元張德輝序,最后誦芬室刊印書目。
此本所據(jù)為傅增湘所藏元至大遞修本,原缺《中州樂府》,傅氏據(jù)五山本影摹補入。此書的刊行,傅氏丁丑(1937年)六月有記:“董綬金同年特取茲本影寫重刊,書手鐫工,極盡精能,楮墨明湛,妙麗絕倫,視原本絲毫無爽。從此化身千萬,遺山遺范,頓還舊觀。不獨汲古本之訛謬,徒資覆瓿,即弘治沁水李氏重開之本,亦可棄如敝屣,豈非藝林之盛舉哉”董綬金,即董康(1867—1947年),字綬經(jīng),號誦芬室主人,武進(今江蘇常州)人。誦芬室影元本,確如傅增湘所言,選本精良,加上名家校鐫,堪稱精善絕倫,明李瀚本、毛晉本不可同日而語!
四部叢刊本 四部叢刊本,上海涵芬樓影武進董氏誦芬室景元刊本翰苑英華中州集,元好問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序,翰苑英華中州集總目。四冊,半頁十五行,行二十八字,雙魚尾,左右單邊,上下雙邊。
五、中華書局排印本
《中州集》的整理本,只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譯所1959年出版的一種。編者前言分為四部分,前三部分詳細地介紹了金代文學(xué)、金代詩歌以及元好問編纂《中州集》的相關(guān)情況。第四部分述及本書體例:用誦芬室影元本,與汲古閣本對校。遇兩歧者從影元本。書后有附錄二篇,一是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后》五首,錄自汲古閣本。一是家鉉翁《題中州集后》,錄自《元文類》。
排印本只是將誦芬室影元本的《中州集》進行了簡單的斷句排印,間以毛晉汲古閣本參校,用來排除一些明顯的錯誤而矣,且未出詳細校記,只在書后列出兩本用字的不同之處。
參考文獻:
[1]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第4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2]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責(zé)任編輯 潘亞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