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長生
摘 要:文學創(chuàng)作從根本上說是城市文明的產物,無論其閱讀對象最終身在何處,也無論敘事主題是城市還是非城市,其敘述角度都是城市文明對自身或對“他者”的觀照。因此,文學敘述與城市的發(fā)展密不可分,都市化進程中的文學敘事表現出了鮮明的特點,既是對都市化進程的寫實,也蘊涵著對都市化的批判。
關鍵詞:文學 敘事 都市化
作家們借助想象來解釋城市,城市和關于城市的文學有了相同的文本性,作家的思想、作品的表述與讀者的接受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由此導致閱讀文學文本也成為了閱讀城市的方式之一。文學作品中的西安究竟是城市的自我反射,還是作為城市與文學的互動方式而促進城市的發(fā)展?我們可以通過對其意義的解讀,揭示都市化的意義。
從城市到都市的進程是緩慢的,真正的都市化社會在19到20世紀才進入高速發(fā)展階段,金斯利·戴維斯指出“都市化進程從1800年開始在整個世界迅速發(fā)展開來”,但都市化前進的加速度遠大于人們的預期,很快就由于其巨大的社會影響而引起社會學家的關注,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都市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新現象;其二,都市化代表了整個社會生活方式的革命性變化,并向農村地區(qū)進行滲透,影響整個社會;其三,都市化將繼續(xù)向著大都市擴張的趨勢發(fā)展。社會學者研究的趨勢在日常生活中為人們切身感受的同時,抽象的概念或觀念需要通過具體生活。美國學者理查德·利罕在其著作《文學中的城市》中,將“文學想像”作為“城市演進”利弊得失之“編年史”來閱讀,而這種閱讀當中還包含了城市的文化史,“它既豐富了城市本身,也豐富了城市被文學想象所描述的方式”。陳平原在《都市想象與文化記憶叢書》總序中提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所極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蛭靼?,同樣也是城市歷史與文學想象的混合物?!币簿褪钦f,一個城市的外在形象固然與其本質的內在特征不可分割,但是它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往往是一個由歷史敘事和現實描繪構成的想象混合體。西安在歷史上曾經有過被視做國際大都市的漢唐盛世。因此,文學作品在反映其都市化進程的過程中,往往倒并不把都市化當做一個重點來反映,更多的是以平常的語氣、平常的心態(tài)敘述著一個古老城市的歷史變遷。當然,其中不乏對歷史上曾經輝煌的一再反顧,歷史的厚重與輝煌在加深古代都市記憶的同時,為今天的都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間,也為不同時代的城市化進程如何改變社會心理結構提供了參照系。
在城市化的過程中,文學再現著城市化的過程及社會心理結構的轉變。美國學者理查德·利罕曾說過:“在過去的三百年,城市決定著我們的文化,成為我們個人和國家命運不可分割的部分。作為啟蒙運動的產物,都市主義(urbanism)占據西方文化的核心位置,是政治秩序和社會騷亂的根源所在。同樣,城市也構成知識興奮和挑戰(zhàn)的源泉?!睂τ跉v史并不漫長的美國來說,它的成長史就是一部城市發(fā)展史,政治、經濟、文化的成長和變化迅速從城市中心向周邊地區(qū)擴散。對于社會結構相對穩(wěn)定的農耕社會來說,三百年的發(fā)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小段歷史,在城市化成為全球化運動的過程中,歷史的穩(wěn)定結構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同時也使得文學與城市的反映功能呈現出復雜的結構變相。
一、城市化對城市構成因素的影響
西安歷史上有過十三朝古都的輝煌,國都的建設方式與普通城市的建設有著巨大的差別,作為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的輻射力不僅是周邊的鄉(xiāng)村社會,更是對整個國家的全面影響力。哥倫比亞大學的李峰在《城市規(guī)制和古代國家的形態(tài)》中,就試圖以渭水中游的周代城市作為典型,考察豐京、鎬京為中心的渭河流域早期的城市文化形態(tài)以及城市內部結構和其附著的社會關系網絡,反映了遠古時期城市文明在推動社會運轉時的巨大能量。根據現有的文獻資料,帝都時期的西周豐鎬、秦咸陽、西漢長安、隋大興、唐長安城等,作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幾個朝代,特別是漢唐盛世,國勢強盛、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完全具備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特征。也正因為如此,在新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城市化對自身形成動力的時候,古老文明的積累形成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同樣的強烈。從現代社會的眼光來看,無論古代的城市文明多么發(fā)達,今天仍然只是農業(yè)社會的痕跡??墒窃诤芏鄳压诺挠那橹?,古代文明往往有著今天無可比擬的尊嚴與高貴,“英雄崇拜心態(tài)是對廢都廢土心態(tài)的一種突破和超越,同時也增加了更多的懷舊情緒”(李繼凱
《西安小說作家近期創(chuàng)作心態(tài)管窺》)。無法破解的矛盾造成城市化進程的緩慢,西安這座“最早達到百萬人
口、最早實施城市建設和管理的大都市”卻遭遇了邊緣化的境遇。近代以來京派、海派等城市文學創(chuàng)作一爭高下之際,西安的城市文學根本未曾將自身的城市化面貌當做一回事。改革開放以來,西安的歷史文化優(yōu)勢更成為了城市化過程中文學的陣痛,甚至一些旅游宣傳的口號,例如“游西安,看兵馬俑,吃羊肉泡饃”等,都讓人感到西安在城市化中還遲疑地行走在舊時的道路上。文學作品,特別是小說很少有對描寫西安城市生活的,城市題材成為了鄉(xiāng)村題材的輔助成分。
二、城市化對城市市民心理的沖擊
城市化的文學寫作通過作品中的人物描寫,反映城市民眾的心理變化。由于多數老作家的作品中往往只有西安的影子,有西安的靈魂,卻沒有當代西安的形象,所以我們只能從新生代作家中尋求城市的變遷?!敖┠陙?,觀念更新、視野開闊的一批中青年作家開始涉寫城市題材,寫老古城,寫新西安,為陜西文壇尤其是西安文學帶來一股新鮮的氣息,這便是弱化農村情結,關注古都變化的文學氣息”(李繼凱《西安小說作家近期創(chuàng)作心態(tài)管窺》)。中篇小說《愛恨一霎那》描寫西安的歷史演變和現實變化對人們的心理產生的影響。由于城市的新變是傳統(tǒng)經驗無法給予任何借鑒的事物,因此,有人會為新的生活方式而歡呼,而另外一部分人則冷眼旁觀,看到的是物質利益的追求愈演愈烈,物欲熏心使城市成為城市人異化的助推器。而且,城市化還對家庭生活造成極大的沖擊,穩(wěn)定的家庭結構在快速發(fā)展的經濟面前變得不堪一擊,傳統(tǒng)的脈脈溫情根本無法對抗詭異的經濟。中青年作家熟悉的學生生活也為西安這個高校云集的城市提供了素材。殷謙的《你不在的西安還下著雨》獲得了西安幾位前輩作家的好評,賈平凹評論道:“樸實無華的文字描述,扎實可信的細節(jié)描寫,以優(yōu)美的文筆賦予作品逼真的現實感,這就是殷謙作品的魅力所在。他生動地刻畫出了這一代大學生、社會人士等一些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小南等為核心人物的小說向我們展現了這么一群大學生,他們本性善良,他們懂得犧牲和付出,他們在現實與夢想之間迷惘,又能很快適應社會或所處的環(huán)境,每一次遇到的現實問題又成為他們新的人生負累,然而他們有著堅強的意志,從不向艱難妥協(xié),或借助社會關系的力量,或多走一些彎路,總之他們可以巧妙地改變自己的生存境遇,成為活躍在當代社會的年輕的生力軍?!憋@然,由于城市世界已經變得異常復雜,道德和傳統(tǒng)很難對個人形成強力約束,人物的彷徨無助也好,徒勞掙扎也罷,仍然反映出城市化使平靜的心靈波瀾起伏,而再也難以回歸詩意棲居之境。
三、鄉(xiāng)村期待對城市化的重新認知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fā)展,城鄉(xiāng)之間的差距在逐漸增大,一批又一批年輕人從鄉(xiāng)村走進城市,一方面他們?yōu)槌鞘薪ㄔO揮灑著青春的汗水,使城市舊貌換新顏的同時也在試圖一步步融入城市;另一方面,城市化始終處于變動不居的狀態(tài),讓久已習慣了“日出而作,日入而
息”的自由隨意狀態(tài)的鄉(xiāng)村青年在不得不改變生活方
式的同時,還必須從心理上適應城市。但文學作品中在表現適應面的同時,更多的是在表現鄉(xiāng)村眼光投射到城市化現象后產生的一系列焦慮心態(tài)。黃建國的短篇小說細致入微地描繪了這種焦慮:《誰先看見村莊》中兩位年輕農村女孩在城市打工,離開才短短兩年時間,當再次回到她們熟悉的成長環(huán)境時,竟然產生了極大的心理障礙,記不得有多少次“曾經那么執(zhí)拗地”“在她們遙遠的異鄉(xiāng)夢中出現過”村莊、溝川、羊腸小道都變得“既朦朧又透明,讓人感到幻景幻影又地老天荒”,之所以如此,其根本原因在于城市化這個不斷前進的事物與農村固有生活方式的區(qū)別,當兩個年輕姑娘在爬坡之前狠命地要擦干凈唇上的口紅和描過的眉毛時,城市的意義也變得灰暗不明起來。事實上,中心城市處于變革的漩渦中,但是過多的期待,特別是來自鄉(xiāng)村的期待會使中心的變化變得不那么強烈,因為他們不想讓城市走得離鄉(xiāng)村太遙遠。但是,城市的物質主義越來越濃的時候,文學想象中就滋生出越來越多的不滿,物質主義的城市在與鄉(xiāng)村的對抗中愈發(fā)顯得軟弱無力,傳統(tǒng)經驗中的“回歸田園”的思想不斷地冒著苗頭,而且很容易就獲得了人們的同情。然而,最讓文學尷尬的事情卻在于,作家們滿腔熱情通常會在現實中找不到棲居地。
雖然都市文明是人們所向往的社會進步的標志之一,但在通常情況下,物質與精神的發(fā)展未必同步,導致二者在很多方面的不能夠和諧相處。都市中迅速成長的物質主義似乎對所有的精神價值形成了強大的威脅,它對文學充滿了不屑,敵對的態(tài)度也讓文學對都市化暗含著一定程度的敵意。文學當中表現的城市形態(tài),有時不免會帶有偏見,來自于傳統(tǒng)文化對土地根深蒂固的感情,使得以鄉(xiāng)土的視界來觀察城市成為一種較普遍的模式。土地是為人類的生存提供了最基本的條件,一切與土地為敵或與生產性土地競爭的行為與方式都將受到譴責。然而,都市化進程又在以堅定不移的姿態(tài)大步向前,幾乎沒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擋住城市化的進程。文學與都市化相互之間就在矛盾中相互作用,一方面文學作品有對社會生活的相對全面的反映,通過文學作品勾勒出城市化的世態(tài)百相,其中既包括真實的再現,也包括想象中對未來城市的構建;另一方面,都市化也在不斷改變著文學作品的生成方式與表現方式。所以,理查德·利罕會堅定不移地聲稱:“城市是都市生活加之于文學形式和文學形式加之于都市生活的持續(xù)不斷的雙重建構”,二者的互動性,造成了文學文本與都市之間多元化的關系,使文學成為一種影響都市生活方式的復雜綜合體。
參考文獻:
[1] [美]保羅·諾克斯等.城市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2] [美]理查德·利罕.文學中的城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4] 孫遜,楊劍龍.閱讀城市: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5] [美]南·艾琳.后現代城市主義[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6] [美]馬特·格德迪納.新城市社會學[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