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mbies Hate Stuff
作者:Greg Stones | 頁數(shù):64頁 | 出版:Chronicle Books; 2012年5月 | 語言:英文
人什么都能缺,就是不能缺幽默感。插畫家Greg Stones的水彩小畫幾乎都是構圖簡潔的冷色調(diào),卻處處透出讓人捧腹的愛爾蘭人特有的幽默感。這本直譯為《僵尸恨的東西》的插畫集告訴你僵尸恨什么:他們恨貓咪、綿羊、小丑、泰迪熊、嬉皮士……另外他們真的很恨與人分享……Greg筆下的僵尸不是面目可憎、身體腐爛的普通“尸”,而是穿著西裝打著領帶的英倫紳“尸”。單憑這一點就足夠討人喜歡了。那么Greg的僵尸到底喜歡什么呢?翻到此書的最后一頁作者會給你答案。
Pittura Degli Anni '50 in Italia
作者:Elena Volpato, Fabrizio D'Amico | 頁數(shù): 182頁 | 出版:G.A.M.都靈市立現(xiàn)當代美術館; 2003年9月 | 語言:意大利文
書內(nèi)原作收藏于都靈市立現(xiàn)當代美術館(G.A.M.)內(nèi),并于2003年5月29日至9月5日間由該美術館展出。這次收集的作品見證了當年熾熱的意大利繪畫季,受當時強烈的革新思想影響,并伴隨全球化的覺醒,也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由書名可見,這是一本記錄整理書籍,為讀者們提供了一次絕佳的機會去接近、追溯當時的意大利藝術以及藝術家,如:Burri、Capogrossi、Vedova、Turcato、Dorazio等,他們將意大利的形式主義(Formalism)、空間主義(Spatialism)、核武器主義(Nuclearism)和另藝術(Art Autre)等藝術流派在10年間相互融合,齊頭并進。展現(xiàn)了20世紀50年代西方現(xiàn)代藝術革命中意大利藝術流派對西方現(xiàn)代建筑、美學及文藝思潮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Short Cuts – Artists in China
作者:Thomas Fuesser | 頁數(shù):528頁 | 出版:Skira; 2013年4月 | 語言:英文
突發(fā)奇想做一件事情不難,保持熱情長期堅持做一件事情才有難度。Thomas Fuesser這位德國攝影師的難得之處就在此,他不僅有攝影才華又腳踏實地地堅持多年跟拍了諸多中國當代藝術家。這本影集不僅是他,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圈多年來厚積薄發(fā)的一場大秀,書中收錄了如丁乙、張恩利、蔡國強等許多國產(chǎn)當代藝術“標志性人物”的照片及作品。他們在這位“老外”的鏡頭前,毫不羞澀,展現(xiàn)了各自或可愛、或深沉、或端莊、或做作的許多面。本書書名中文直譯應為“捷徑”,的確在這個讀圖時代,照片已經(jīng)作為了解事物的捷徑。只要跟著鏡頭去發(fā)現(xiàn),其實藝術圈也好、藝術家也罷,也沒有那么高不可攀。
我不是一本型錄
作者:許舜英 | 頁數(shù): 336頁 | 出版: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3年1月 | 語言: 簡體中文
本書是許舜英與包益民在《PPAPER》雜志專欄的集合之作,是一本讓人覺得細致到鬧心的書。作為廣告界神一般的存在的許舜英在生活中的細節(jié)上竟然能挑剔到如此程度,確實讓人大開眼界。但想來也實屬正常,如果沒有對于細節(jié)的追求,甚至苛求(討論洗碗都能講究出一章整整11頁的內(nèi)容),何來發(fā)現(xiàn)美的敏感?書中頗多言論讓人眼前一亮,如“我們可以談談各大飯店的三明治,因為我覺得這些基本的食物需要好好地被討論,否則這個社會是不會進步的”。閱讀過程中,其實可以發(fā)現(xiàn)時尚不僅僅只是穿著打扮,時尚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對生活的要求要落實到各個方面:所吃所穿所讀所想,無一例外?;旧峡梢哉f,如果能受到啟發(fā)并按照本書指導精神去實踐生活,這本書就是一本標準的高端文藝青年養(yǎng)成指南。
PLAY·紙標本
作者:黃子欽 | 頁數(shù): 304頁 | 出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年1月 | 語言:簡體中文
也正是由于身在這個被電子媒介大肆攻占的時代,紙質(zhì)書籍才更能從單純的文字信息傳達這一角色中跨出,找到它應有的地位——作為一件帶有情感的,供人玩味、享受與欣賞的事物。黃子欽自喻為一位原始的工匠,以質(zhì)樸的態(tài)度,細致溫柔地打磨制作,“把一本書先化為標本,然后活化它,啟動它的心跳?!彼暮芏嘧髌范汲錆M了各種拆解、拼貼的懷舊元素:經(jīng)絡手冊、農(nóng)民歷、印著紅色廠標的帆布袋,灌上保麗膠封存在透明固體里的舊報刊、老照片, 用泛黃的瓦楞紙貼上手稿史料的書盒……本書收納了這位臺灣設計師近兩三年來的書籍設計作品和想法,以及多年來設計修煉場的經(jīng)驗傳授。闡釋68部演變、提煉、烹煮、解構的創(chuàng)作過程, 每一本書的誕生都是設計、編輯與作者的優(yōu)美三重合奏。這本書還是不可多得的我們可以看到的中文豎排版圖書,可能也是受作者系臺灣設計師所影響。臺版書籍大多數(shù)仍保持著這種豎排版的設計方式。
西文字體的故事
作者:厲致謙 | 頁數(shù):208頁 | 出版: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3年4月 | 語言:簡體中文
曾有個紐約人Cyrus Highsmith某天突發(fā)奇想試圖去過一天回避“Helvitica”這個字體的日子,于是他這天因為水洗標幾乎找不到衣服穿,因為食物標簽和餐廳的菜單而挨餓,待在家里無法讀報紙、上網(wǎng)和看電視,恐怕也只能在家關門鎖窗閉眼打坐才能順利度過這一天。因為出門不能坐地鐵也不能使用鈔票信用卡,更不用說還有滿街的店招廣告牌和道路指示?;蛟S真的不是有很多人會去在意:“Egyptian”和埃及到底有沒有關系?“Univers”和“Frutiger”有何區(qū)別?或者為什么“Didot”會是時尚雜志代言?但是決不能否認的是字體早已經(jīng)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個角落,有著如同氧氣一般的存在與重要。這本書介紹了從字母的演變到西方文明史中最重要的一些字體的歷史與故事,圖文講解全面,排版精致,對字體愛好者、考據(jù)癖都是一本好用的入門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