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宇小學語文名師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11月,建室之初,就確立了“工作室成員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努力把名師工作室建設成為專業(yè)的教師培養(yǎng)基地、特色鮮明的教學創(chuàng)新平臺和引領青年教師健康成長的溫馨家園。充分發(fā)揮名師的引領、示范與輻射帶動作用,在教育教學實踐和教科研活動中加強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教師培養(yǎng)”的工作主旨。工作室持之以恒地把每位工作室成員的成長之路定位于在閱讀、研究、實踐中促進自身和團隊的專業(yè)化成長,上有思考的課,寫有感受的文章,做有思想的教師,這是工作室追求的目標。
靜下心研究,沉下身教學
小學階段作為基礎教育的一部分,最應該關注的問題是教會學生做人。工作室主持人馮宇老師始終認為:保持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講自己的話、講真實的話、講有創(chuàng)意的話,遠比學到多少知識更重要,但同時,也要注重常態(tài)課堂教學的改革,因為沒有發(fā)生在課堂上的改革絕對不是真正的改革。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其存在的意義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傳授者,更為重要的是一個知識的建構者和創(chuàng)造者,一個教育理想的實現(xiàn)者。要成為一個學習型、研究型、專家型的教師,就要在閱讀、研究、實踐中成長。無論你原有的基礎怎樣,即使你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教師,如果不想被時代拋棄,也要在不斷的學習中成長、進步。
作為工作室主持人,馮宇老師要求工作室成員積極參與課題實驗,要在課題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發(fā)展自我、提升自我,體驗到一種職業(yè)的幸福感、成功感,找到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歸屬感,堅信經(jīng)過努力,每個人都會成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她鼓勵大家要多讀書,靜下心來做研究,沉下身子進課堂,排除外界干擾,耐心地堅持閱讀、研究和實踐,并爭取最大限度地影響其他教師放慢匆匆的腳步,踏踏實實做教育。教育是百年大計,欲速則不達,要聚焦課堂,側重教學實踐。
課程改革實施的主渠道是課堂教學,工作室研究實踐的主陣地也是課堂教學,因此,工作室成員在實踐中,力求每一節(jié)課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提高,向40分鐘要質量,在每節(jié)課上都要把“最后一名”學生放在心上。
實現(xiàn)導師、主持人、學員、學生共贏
每一位做教師的都知道:兒童的成長是一趟沒有回程的旅行。教書育人不應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復勞作,不應是一時的輝煌與滿足,而應是一個長期過程,是富有激情的,更是富于挑戰(zhàn)的。因此,工作室把課堂教學作為主渠道,把課題研究作為載體,采用“閱讀、研究、實踐”的培養(yǎng)模式,所有成員共同學習,以閱讀滋養(yǎng)心靈(讀人、讀圖、讀書),以研究指導實踐,以實踐促進和深化研究。閱讀、研究、實踐的緊密結合,使課題研究更加立體、豐滿、鮮活,使課題研究指導下的課堂教學更加沉靜、更加智慧。
工作室的5名成員分別來自金水區(qū)4所小學,在共同的學習、研究過程中,每個人都把握住了工作室提出的課題研究“近”“小”“真”“準”“高”“深”的六字方針,找準了自己的生長點,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工作室成員的研究課題來自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研究結果反饋回來促進教學,有效地促進了工作室成員的專業(yè)化成長。
工作室導師為工作室指明前進的方向。來自緯五路第一小學的丁保先老師是工作室的導師,她是金水區(qū)教育界的一朵奇葩,全區(qū)語文教學領域的一面旗幟。擔任一線語文教育教學工作近40年,丁老師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傾注于教學之中,如一支燃燒的紅燭,甘為教育獻出所有的光和熱?!苞Q發(fā)銀絲映日月,丹心熱血沃新花”就是她的真實寫照。擔任工作室導師期間,針對成員在語文教學中的困惑,丁老師將自己幾十年積累的經(jīng)驗如分類教學法、對比教學法、批注教學法等傾囊相授,并以報告的形式,教授課外閱讀的具體操作步驟、選材標準,為解決成員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指明了方向。在丁老師身上,成員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與經(jīng)驗,更重要的是一種精神,一種立足本職、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的精神。
工作室主持人通過課題研究給予成員專業(yè)引領。馮宇老師在主持學校全面工作的同時,始終對教學給予關注,對學生充滿愛心,用課題研究引領工作室成員的專業(yè)化成長。她帶領工作室成員申報、研究的省級課題《新課程背景下低年級寫話教學研究》,積極探索、論證基礎教育起步階段閱讀與寫話同步進行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有效性,確定了“立足課本,在讀中感悟;拓展課內,補充課外;豐富形式內容,激發(fā)寫話熱情;進行有效寫作方法指導”的研究途徑。市級課題《關注語言文字形式,在閱讀與習作實踐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將“引導學生關注文本的語言形式,堅持每天一定量的閱讀,堅持每天記錄自己的真實感受,教師讀書、寫作、研究同時跟進,最終實現(xiàn)教師的專業(yè)化成長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作為研究內容和目標。
在常態(tài)的課堂教學中,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學生關注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將學生的視野拉向課本之外,有計劃地安排讀書與習作時間,加強過程性評價,培養(yǎng)興趣;引導學生積累經(jīng)典的語句和段落;在閱讀的配合下,提高學生習作興趣,在樂于表達自己獨特感受的基礎上,適當加大習作的量,鼓勵學生每天用幾分鐘時間記下自己最想表達的內容;開展親子閱讀,注重各實驗班級創(chuàng)設書香教室的氛圍,讓教室充溢著書房的味道。另一項市級課題《新課程背景下繪本教學的實踐與研究》則以從圖像到語感、從眼睛到心靈、從閱讀到習作作為研究思路,期望通過繪本教學,提升學生閱讀興趣,打開閱讀之門,提高閱讀能力,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理解與應用知識的能力,從外在走馬觀花式的“看”書,進入感受與思維的內在交互激蕩,從有所感到有所得。
在導師與主持人的幫助下,工作室成員也都在研究與實踐中收獲良多。
工作室助理張迎春老師喜歡孩子,熱愛語文教學,在低年級識字教學中不斷探索,注重教給學生識字方法,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她從事教學管理工作的同時,在工作室開展的以繪本閱讀為主題的觀摩課交流中,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繪本,開闊視野,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
特別是針對低年級學生認知水平、學習興趣所教授的經(jīng)典繪本閱讀教學《我的爸爸叫焦尼》,既讓學生通過美妙的圖片、生動的故事懂得“生活不能事事如意、時時順心,但是,只要擁有愛,只要沉著不退縮,就會有勇氣、有力量、有安全感”的人生道理,又將讀寫結合,激發(fā)了學生的所思所想,積極實踐工作室所倡導的“無壓力閱讀”與“無壓力習作(寫話)”相結合的教育教學理念。
來自農業(yè)路小學的朱利偉老師依托工作室平臺,和所在學校全體教師確立了《尋有效依托 達高效課堂》的研究課題,構建了立足現(xiàn)實的向心圓狀課題體系,成立了全員參與的教科研團隊,靈活運用小課題研究,在帶領老師進行課題實驗研究、促進教師成長方面積極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徑。在她的帶動下,所在學校的教育科學研究扎根于常態(tài)課堂,使教科研成為有源之水,滋養(yǎng)教學,滋養(yǎng)教師,使課堂更具生命活力,教師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
來自緯五路第一小學的馮暉老師,日常教學中就特別注重借助繪本閱讀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實踐大語文教育觀,為學生搭設平臺,在繪本教學中,將聽、說、讀、寫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她引導學生賞析繪本,培養(yǎng)興趣;鼓勵學生互讀,享受閱讀的幸福;品味語言,模仿寫作,使學生形成了有效的學習鏈,真正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馮暉老師力求把自己的研究和思考落實在每一節(jié)課,落實在每一個孩子身上,受到學校及家長的一致好評。
沙口路小學的常青云老師則把自己的研究點放在“關注語言文字的形式”上。她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語言內容,理解語言文字的表達形式,體會作者的遣詞造句,感受語言文字的準確、鮮明、生動,在此基礎上,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表達形式敏銳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和運用能力。
工作室要求成員樹立把每節(jié)常態(tài)課都當成公開課來上的意識,把思考放在常態(tài)教學之中,力爭每節(jié)課都要體現(xiàn)出自己的思考。同時,要求每位成員要“以謙卑的心,科學的態(tài)度,喚起學生內心對學習、對生活的渴望,對生命的尊重”。2012年5月,在工作室開展的以繪本教學為主題的觀摩研討活動中,馮宇老師的《朱家故事》、張迎春老師的《我的爸爸叫焦尼》、馮暉老師的《小豬變形記》以及吳曉慧老師的《習作拓展訓練》各具特色,都體現(xiàn)了成員個人的思考。工作室成員的問題意識越來越強,解決問題的能力越來越高。在整個觀摩、交流研討過程中,工作室成員也更加深了對于課的認識:教師一定要上有思考的課,即使這種思考尚不完美,但是只要不斷思考、不斷實踐,我們就能不斷前行,我們對教育的思考就會不斷深入。
平時教學工作中,工作室成員利用教師培訓、教研活動、名師網(wǎng)絡工作室(QQ群)交流、研討自己遇到的問題、困惑,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分享彼此在閱讀、研究、實踐中的成功與收獲。
回顧我們走過的路,在共同走過的這一段充滿智慧、幸福與成功的旅程中,工作室已逐漸成為所有成員追求理想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