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新加坡參加亞洲兒童圖書節(jié),周六和當?shù)氐膱D畫書作家阿果一起主持了一個親子工作坊,工作坊的主題是:和孩子一起講故事、寫故事、畫故事。來參加工作坊的有四個孩子和他們的父母,還有十來個成年人。四個孩子一個是女孩,三個是男孩,年齡分別是四、五、六、七歲不等。這些成年人有的是幼教工作者,有的是童書作者或者童書出版人。工作坊的形式很開放,首先由我和阿果分別跟大家講如何編故事、如何將故事畫下來。接下來是實例操作——家長和孩子一起創(chuàng)編一個故事,并把它們畫下來,變成一本有封面、封底和六個頁碼的圖畫故事書。最后的環(huán)節(jié)是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創(chuàng)編的故事。為了便于操作,我們歸定了故事的開頭:“一只小動物出門去散步,撿到了一顆種子……”至于是什么小動物、撿到了什么種子、后來發(fā)生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自由發(fā)揮。
三個小時很快過去了,大家都有收獲:每個人都做出了一本自編自畫的圖畫書,包括我自己。
大家圍坐在一起分享各自的故事。
第一個分享的是四歲的小女孩。她站在椅子上,翻動自己的圖畫書,向我們講述她寫的故事,她的媽媽偶爾做點補充,以便更準確地傳達她的意思。
她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天,一只小兔子出門去散步,撿到了一顆種子。小兔子把種子吞下去,種子從小兔子的屁股里滾出來,變成了一串奇奇怪怪的數(shù)字。
小女孩為那些奇怪的數(shù)字涂上了鮮艷的顏色,五顏六色的數(shù)子仿佛在跳舞。
第二個分享的是五歲的小男孩。這是一個瘦瘦的小男孩,是爸爸帶他來的,在工作坊進行的整個過程中,小男孩一直依偎在爸爸的手臂上,顯得特別脆弱。中途不知道為什么事情還哭了一會兒鼻子,但哭泣的過程也是無聲的,不像一般頑皮的孩子那樣邊哭鬧邊叫喊。
這個瘦瘦的小男孩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天,小熊貓出門去散步,撿到了一顆種子。小熊貓把種子種在草地上,長出了一棵竹子,竹子又高又直,一直伸進云朵里。小熊貓沿著竹子爬上云朵,在云朵里找到了小鳥的家,和小鳥成為了朋友。小熊貓就一直留在小鳥的家里。
當他說到小熊貓一直留在小鳥的家里的時候,我的心“咯咚”了一下——我覺得這個孩子雖然依偎在爸爸的手臂上,但他內(nèi)心是一個孤獨的孩子。
第三個分享的是六歲的小男孩。這個孩子進門時手里就拿著一個塑料做的玩具扳手,在我和阿果講課的過程中,他將自己的塑料扳手想像成一把手槍,不時朝我們瞄準。他一會兒象一條泥鰍一樣滑落到地毯上,一會兒象只小貓一樣藏在椅子底下,還時不時因為響應(yīng)我們的講述而打斷我們的話,他沒有一刻是安靜的。
這個調(diào)皮男孩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天,鱷魚出門去散步,看見鱷魚來了,河邊的兔子、青蛙和其他小動物都逃走了。鱷魚撿到了一顆種子。鱷魚把種子扔進河里。河里長出了一間小房子。青蛙、兔子和其他小動物看見河里的房子都很好奇,跑到房子里來看。當他們打開房門的時候,發(fā)現(xiàn)有一個愛心PARTY正在等著他們,桌子上還有一個心形的大蛋糕,party當然是鱷魚舉行的……
聽著他的故事,我心想:這個調(diào)皮的男孩多么渴望能交到朋友啊!
七歲的小男孩第四個分享他的故事。這孩子是個小學生,他一直認真地坐在椅子上聽我們講課,眼神專注。他也認真地完成了他的作業(yè)。
他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天,小貓出門去散步,小貓撿到了一顆種子,他把種子種子地里。天下雨了。種子發(fā)芽了,長出了一棵美麗的櫻桃樹。
這孩子按部就班,四平八穩(wěn)地完成了作業(yè)。
孩子們的故事分享完之后,是大人們講述自己創(chuàng)作的故事。大人們的故事當然比孩子們的更復雜和曲折一些。
有的通過故事表達了深刻的人生道理。比如一個畫家的故事是這樣的:
一只猴子出門去散步,他撿到了一顆種子。他把種子種下來,天天盼望種子發(fā)芽??墒?,種子遲遲沒有發(fā)芽,他的情緒從興奮、期待,到無聊、煩躁,最后他失望了,他決定不再等待了??墒?,就在他準備離開這顆種子的時候,他聽見地下有一個聲音說:“別走,再等一會兒……”過了一會兒,從地里爬出來了一只小烏龜。原來這顆種子是一個烏龜?shù)?。小猴子幸虧多等了一會兒,等到了一個好朋友。
有的設(shè)置了懸念,故事結(jié)束的時候引發(fā)孩子思考,尋找答案。比如一個幼兒教師的故事是這樣的:
青蛙媽媽煩惱極了——她有一個、兩個、三個“?”。有一天,青蛙媽媽找到了一顆種子,她把種子種在池塘里,池塘里長出了三片荷葉。三只小青蛙坐在荷葉上,開心地唱歌。現(xiàn)在,青蛙媽媽的煩惱沒有了。青蛙媽媽當初有什么問題呢?原來她的問題是三個孩子沒有荷葉做小床。
在工作坊結(jié)束的時候,我對大家的故事作了簡單的點評,首先肯定了每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但我也表示,我最喜歡的還是四歲小女孩的故事。四個孩子的故事各不同相,但基本上反映了孩子的認知與成長的一些規(guī)律。越小的孩子心靈的世界越自由,越具有想象力。她的故事不像其他三個孩子的故事一樣有“意義”,卻相當有“意思”,充滿了游戲精神。
對于創(chuàng)造故事來說,有意義其實是容易的,包括成年人故事中的那些懸念和哲理,其實都是可以學習得來的。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中,無論是文學故事、還是知識的學習和對世界的認知,我們知道每樣東西、每件事情都具有“意義”和“價值”,我們也習慣了從事件后面去發(fā)現(xiàn)意義與價值。沒有“意義”卻是難得的。這說明孩子在放飛想像的時候,心靈世界是無限自由的,她享受的是創(chuàng)造故事本身的快樂。而且也惟有以心靈的自由為前提,人才可能有真正的創(chuàng)造。
我的點評也引發(fā)了家長和老師們的討論:我們究竟應(yīng)該如何去教育兒童?如何在傳授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孩子的理性思維和道德情感的同時,又給予孩子心靈世界的充分自由,保護孩子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今天的教育就如同一顆種子。種什么種子,將種子種在哪里,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成年人思考的重大問題。
(原載《湯素蘭的童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