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開蓉
法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羅曼·羅蘭先生在他的傳記《米開朗琪羅傳》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公元1500年,意大利佛羅倫薩采掘到一塊質地精美
的大型大理石,它的自然外觀很適于雕刻一個人像。寶石在那里放了很久,沒有人敢于動手。后來,有一位雕刻家聞名而來,在大理石后面打了一鑿,就戛然而止,不得不望石興嘆。這塊大理石,就是著名雕塑《大衛(wèi)》的原材料。雕塑家米開朗琪羅用這塊大理石雕出了曠古無雙的大衛(wèi)像,而先前那位雕刻家的一鑿,竟在大衛(wèi)的背上留下了一點傷痕。
從這則故事,讓我想到目前的一些教學情況。初中的孩子,都處于叛逆期,他們身上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叛逆傾向,只不過有的明顯,有的隱晦一些。作為老師,應該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孩子就是家長和老師的“作品”,無論他是什么材,都不可輕言放棄。老師和家長一樣,都有“望子成龍”的思想。天下父母誰不想自己的兒女成才、成龍、成鳳呢?老師也一樣,都希望自己的每一位學子成材,做一個對社會有用
的人。
那么,要做到這一點,家校聯(lián)動教育、共同關注學生的成長就非常必要。
本地某企業(yè)職工許師傅說,他看了許多親子教育的資料,很受啟發(fā),決心做一個為兒子負責的、稱職的好父親。他每天晚上七點半之前回家,并和孩子一起過雙休日……但他的努力,不僅沒有取得好的效果,反而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與他越來越生分。還有一些外來打工者,家庭流動性非常大,孩子也跟著輾轉轉學,家庭教育嚴重缺失。他們都面臨孩子叛逆期的教育與正確對待問題。
筆者認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不是一朝一夕就見功效的,須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方能養(yǎng)成很好的學習習慣。雖然目前社會對孩子的評價標準往往以學業(yè)成績來衡量,但是,孩子的生存技能、交往常識、心理調節(jié)能力以及各種社會經驗,卻是在課外和家教中逐漸獲得的。
從我的教學經驗來看,首先是要啟發(fā)學生,正確認識自己。先讓他們自知自省,方能自勝。
以上兩位雕塑家與一塊大理石的故事告訴我們,兩位雕塑大師都能正確地認識自己。世上沒有做不到的事,關鍵是看以怎樣的態(tài)度去面對!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人之所以失敗和痛苦,原因就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人無完人卻有自知,如果我們高估或低估了自己的力量,那么,將因決策失誤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重學業(yè)、輕情感的狀況,是義務教育階段與學前教育階段都沒能避免的。特別是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變化引發(fā)心理變化,他們遇事開始思考,對世界開始懷疑。而父母感到自己的權威動搖,難以適應,面對孩子又缺乏教育方法,因此,會造成孩子與父母越來越疏遠,或者更加叛逆。
獲得一個孩子好感的最好辦法,莫過于讓他知道你重視他的看法并認真回答他的問題,讓孩子不必擔心被拒絕。反觀我們現(xiàn)在的一些家長,往往在孩子的學業(yè)和興趣培養(yǎng)方面,極易走極端,這是很大的誤區(qū)。家長應該抓緊一切與孩子相處的機會進行溝通,內容上則可以隨機選擇。比如休息日帶孩子外出接觸大自然、露營或者爬山,既得到身體的鍛煉,又獲得了知識,說不定孩子還會寫出很棒的作文來。當然,家長還可以帶孩子去圖書館看書,甚至可以到大學感受校園文化氛圍,去農村參加農業(yè)生產勞動,讓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體力活。在這些過程中,家長要多和孩子說話,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面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認真回答,不要一味地說“不知道”或者“等你長大以后就知道了”,要在回答孩子提出的問題時給予孩子更多的思考,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在心理學上,傾聽更具有凈化的作用,當孩子遭遇挫折、困難,感到沮喪或難過時,傾聽能夠沉淀和過濾孩子復雜而激動的情緒。
可見,教育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見多識廣,培養(yǎng)孩子健全的人格,而決不是趕興趣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奔议L和老師都應該跳出自我,以旁觀者的眼光分析和審視自己,及時調整方式方法,與學生做有效的溝通。正如米開朗琪羅所說:“這點傷痕對我未嘗沒有好處,因為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每下一刀一鑿都不能有絲毫的疏忽,在我雕刻大衛(wèi)的過程中,那位老師自始至終都在我身邊幫我提高警惕?!?/p>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前一位雕塑家對米開朗琪羅完成《大衛(wèi)》雕像,有啟發(fā)之功,有警醒之用。記住這個故事,讓我們一起“陪”孩子走過苦澀,傾聽孩子,理解孩子,塑造孩子。用認真的“一問一答”激發(fā)他們的潛能,做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人,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作者單位 重慶市長壽區(qū)川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