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敏
【摘 要】
悟乃佛教之語,它是指僧徒對于佛法的理解和領會。然而對于高中語文而言,我們知道,語文來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要學好高中語文,需要我們立足生活,多去感悟和體會。對此,筆者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悟性的培養(yǎng)及其教學實踐進行了研究論述,旨在通過創(chuàng)新高中語文教學方法做些有益的實踐和研究嘗試。
【關鍵詞】
高中語文 悟 教學方法 圖形
悟性指的是對于客觀事物的領悟能力。這一特性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尤為重要,在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的觀點當中,將悟性作為個體自發(fā)的認識外部世界的客觀事物,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邏輯分析來得到新知識的重要意識活動。
在以往課程標準中,對于感悟概念有著特別的要求,而這對教育從業(yè)人員在教學實踐中加大感悟能力的培養(yǎng)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創(chuàng)設情境,提升高中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根據(jù)心理學研究的結論,應通過情感手段激活處于沉睡狀態(tài)的潛意識刺激學生產(chǎn)生閱讀欲望。只有在此基礎上,學生才能將客觀事物融入主觀感情,進而形成領悟力。在此過程中,情感是最重要的驅動因素,正確運用情感可以使得感性思維發(fā)揮挖掘事物本質的作用,進而摒棄傳統(tǒng)模式下單純依靠邏輯分析的教學方法。正因如此,可以通過情境教學提升學習興趣。
(1)聲音創(chuàng)境 。這種情境教學中,主要是通過聲音來引導學生提升感悟力。比如講解《安塞腰鼓》一文時,要想引導學生聯(lián)想腰鼓的神奇魅力,將其與落日、雷電的自然景觀相互聯(lián)系,就應當引入聲音情境教學,如播放安塞腰鼓的音樂使學生們真正聆聽安塞腰鼓,進而通過這種藝術表達形式來豐富想象,最終形成對于安塞腰鼓的感性認識。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聲音創(chuàng)境可以有效引導學生的提升感悟能力,比傳統(tǒng)模式下的語言教學更有實際效果。
(2)圖形創(chuàng)境 。圖形創(chuàng)境指的是通過影像和圖畫來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時,就可以通過電影上甘嶺的欣賞來使學生們深入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使學生真切體會到影片中表現(xiàn)的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深入理解文章中所描述的愛國主義精神,最終形成與作者的共鳴。只有通過這種模式,才能使得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在學生群體當中生根發(fā)芽,進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引發(fā)思考,把握高中生文本感悟的能力
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應當對于言外之意進行深刻領會,并引導學生深刻思考來品味其中的深層次含義。因此,應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進而對于課文閱讀中的情境進行深入解讀,這就要求在教學實踐中不僅僅針對字面意思進行反復地講解,而應當通過感性的引導使學生自己體驗文章的內在美感。力求使學生在統(tǒng)籌思維的引導下,通過跨學科的綜合思考來領悟文章深層次含義。
比如在《與朱元思書》一文中,針對作者用“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描述觀賞山色時的幻覺,就可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類似觀景的經(jīng)驗體會來深刻領悟文意,通過與自身實踐經(jīng)歷建立聯(lián)系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通過這種方式就可以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寫作心理狀態(tài),與生活中類似的經(jīng)驗做出對比,進而使其思維模式更加貼近文章的寫作思路,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學習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使學生感覺到課本內容與生活之間并不是遙不可及的,最終形成深刻感性的體驗。
三、形式互動,升華高中生學習交流的思考
本文倡導通過討論式的教學模式來交流思想。比如在學生分析《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一文時,有學生認為重點是百草園,因為這體現(xiàn)了兒童自身的和快樂與童趣;而有的同學則認為三味書屋是重點,理由是通過對比百草園批判封建教育;還有部分學生認為這在根本上體現(xiàn)了作者對于兩種生活模式的不同觀感;甚至有部分同學認為這僅僅是表達了魯迅先生的美好回憶。在上述表述中不難發(fā)現(xiàn),每一位學生都對于相同的內容有的自身不同理解。而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當對于不同的觀點和思維給予肯定,進而引導學生表達內心訴求,增強學習勇氣。通過對于課文的深入解讀來啟發(fā)心志,體會到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思想情感,全面深化對文章內涵的理解,使得自身的閱讀能力和感悟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四、形成語言,嘗試高中生將其思考新的形成文字
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引導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于感悟方法的運用,進而使其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形成領悟能力。舉例說明,針對不同的文章應當采取截然不同的閱讀方法,并結合文章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與作家特點深入展開,進而使得作者的創(chuàng)作初衷和影響可以客觀公正地呈現(xiàn)出來。在葉圣陶的教育理念中,就強調應當在教育過程中著力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而不能將學習僅僅局限在課堂范圍內,應當由此來全面強化課外閱讀以促進學生感悟力的全面提升。舉例說明,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通過學生手動編書的模式來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靈感,進而使學生在日積月累中對于寫作產(chǎn)生興趣。與此同時,還可以通過集中閱讀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名篇閱讀,并寫出讀后感使其創(chuàng)作欲望得以抒發(fā)釋放。通過學生自主閱讀等模式并撰寫讀后感,與教師共同交流來提升閱讀理解能力。通過上述模式,可以使學生有效提升自身的感悟能力,進而在學習過程中增強鑒賞能力,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來感受到生活的實踐能力。通過這些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全面拓展和學生的知識面提升其感悟能力。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當著力提升學生群體的悟性,并結合用課程的教學特點提高整體分析與理解能力,并由此來潛移默化的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覃勇.淺談初高中語文教學的銜接[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07(07)
【2】張朝棟.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及滲透方法[J].中學語文,2008(03)
【3】沈寧嘯.高中古代詩歌教學的新方法探析[J].語文學刊,2008(14)
【4】王海波.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拓展型閱讀[J].魅力中國,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