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瓊
摘 要:本文以《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為依據,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對廈門市海滄區(qū)中小學教師進行本區(qū)內抽樣調查,對數據進行收集、統(tǒng)計和分析之后得出海滄區(qū)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現(xiàn)狀并提出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海滄區(qū);教育技術能力;現(xiàn)狀分析;建議
為了了解海滄區(qū)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促進中小學教師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筆者的課題小組從2009年10月至今,在海滄區(qū)6所中小學發(fā)放調查問卷進行調研,通過對調研結果進行整理和分析,針對存在的問題,我提出了一些相應的建議。
一、 教育技術能力現(xiàn)狀
為了深入了解海滄區(qū)教師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現(xiàn)狀,課題組制作了調查表并做了專題調查,考慮到海滄區(qū)屬于城鄉(xiāng)結合部,我們抽樣選擇了一所一級達標校、一所二級達標校和四所農村校來發(fā)放調查問卷。共發(fā)放調查問卷350份,收回278份,問卷有效率為99.28%。
對問卷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后,調查結果具體如下:
1. 教師的意識單薄,態(tài)度不夠熱情
對于“掌握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問題,被訪問過的老師中,79.71%的選擇極為同意,18.11%選擇同意,2.74%選擇不同意。這說明絕大多數老師對認為掌握教育技術能力是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認同的。對于“會將教育技術應用到教學中嗎”問題,97.82%的老師選擇會大膽采用;1.46%的老師選擇盡量少用;只有0.72的因擔心用不好而不采用。這說明大多數老師對于信息技術的使用非常支持,那些表示擔心用不好而不采用的老師年齡總體偏大一些。對于“是否會在課堂上有意識地應用教學理論指導教學”時,86.96%的老師表示愿意在教學中用新的理論指導教學。說明大多數老師有學習教學理論的意識,但他們沒有主動將先進的教學理論來指導教學,更習慣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你會鼓勵學生應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嗎?這一問題有47.1%選擇經常、45.28%教師選擇偶爾,7.6%選擇從來沒有。表明絕大部分老師對信息技術持肯定態(tài)度,但帶動和影響學生方面做得不夠。
2. 教師的教育技術理論知識缺乏,操作技能有待提高
72.46%的教師對行為主義學習理論、認知學習理論、多元智能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教學設計理論和教學設計的方法等有過了解,只有21.73%的老師深入學習過,20.291%的老師會利用這些教育技術理論來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這說明老師的理論知識要有待加強,自身素養(yǎng)還有待提高。
99.64%的老師對于多媒體展臺非常熟悉,但54.35%的老師對于電子白板的應用不太熟練。Office組建運用掌握層次不齊,90.72%的老師對word軟件掌握熟練,79.67%的老師對excel和powerpoint掌握較熟練。39.86%的老師對frontpage網頁制作掌握較熟練??傮w來說年輕教師對于word、excel、powerpoint和frontpage軟件的使用掌握較年長老師好,課件制作能力都有待提高。
3.老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與創(chuàng)新能力不高
94.2%的老師會應用互聯(lián)網搜索教學資料,86.95%的老師會用qq或博客進行教學交流,16.67%的老師會用專業(yè)數據庫檢索資料。教師還不是非常擅長運用教育技術來創(chuàng)新課堂。
4. 老師的社會責任感有待加強
48.91%的老師對信息法律規(guī)范相關知識非常熟悉,28.62%的比較了解,22.46%的老師不了解;63.04%的老師愿意共享資源;65.58%的老師對知識產權有一定的認識。各種數據說明,本區(qū)老師的社會責任意識還有待加強。
二、 原因分析
部分教師自身技術水平的不足是導致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的重要原因。有一些教齡的老師很多都習慣了按部就班的教書,缺乏終身學習的理念,較少讀教育教學理論的書籍,造成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不夠,教育技術水平不高。
教學資源沒有及時更新。每所學校都配有電子備課室和多媒體教學軟件。但是部分學校的硬件設施七八年沒有更新了,硬件經常出現(xiàn)故障且缺少及時修理和維護的情況。在六所被調查學校中,只有二所學校用到了電子白班,二所學校的投影儀的效果模糊。在軟件資源建設薄弱,很多學校的“國資源”等教學資源庫已經多年未更新,老師利用率也相當低。部分學校有校園網,但是并沒有實現(xiàn)資源的共享和資源的更新。
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針對性不強,理論知識偏多,讓老師實踐的機會少。培訓忽視教師個體差異,年輕教師覺得很簡單,年長的教師接受不了,整體效果不好。多數的培訓沒有考核,評價體系也不健全,沒有走進教師的課堂,通過課堂效果來評價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
三、 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發(fā)展的建議
引導老師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對教育技術能力重要性的認識。鼓勵教師加強理論學習,要對教育技術能力的內涵有清晰的認識,并且用教育技術能力作為教學的指南,適當的運用教育技術,采用最合適的教法和媒體,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核心是提高老師對教育技術本質的深化理解。鼓勵教師終身學習,通過讀書豐富自己的課堂和人生。
1. 加強資源建設
建議硬件培訓跟上教師的需求,教學資源實現(xiàn)共享。雖然很多學校已有校園網,但是校園網站主要是發(fā)布一些科室通知和作為網絡公共平臺共享常用軟件和一些過時的教學資源。建議學校投入資金和人力完善校園網的建設,和軟件資源的更新。建議在網站上建立教師課件制作、word、excel在線學習等網絡課程平臺、教育技術理論學習平臺等。鼓勵全校教師利用校園網這個有利的資源,進行可倡議全區(qū)甚至全市將各校的優(yōu)秀資源公開,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資源共享、互利和互補。
2. 加強校內培訓,提高全體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
首先分析不同年齡段老師的需求,確定培訓方案。先調查、觀察老師教育技術能力存在的問題,排除他們的心理恐懼,引導老師正確、適度地應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豐富培訓形式。不要以單一的講座式培訓為主,可以在校園網上建立在線交流和網絡學習的平臺,要讓老師真正地動起來,加強動手實踐。將理論培訓和動手制作類的培訓不僅僅要加強老師的教育技術能力理論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要讓老師靈活地將教育技術能力應用到實際教學中,最終起到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目的。
3. 通過評價來督促老師自覺主動的培養(yǎng)教育技術能力
開放課堂,教師之間相互聽課,實拍上課錄像共享到校園網,實現(xiàn)老師的自評和各教師之間的互評。從課堂效果來評價教師運用教育技術的能力。達到優(yōu)化教學的最終目的。
教師教育技術能力的提高必定會促進教育技術的有效應用,隨之出現(xiàn)創(chuàng)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而一定會提高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在如今這個進步的時代、創(chuàng)新的時代,我們教師只有通過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教育技術能力,實現(xiàn)終身學習,才能為這個時代培養(yǎng)出更加優(yōu)秀的人才。
參考文獻:
[1]何克抗. 關于《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J]. 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05.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試行)[EB/OL].http://www.ceiea.com/html/200903/20090321090457q3yr.shtml, 2005-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