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凡 章愛先 陳娟
摘要:目前,以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為代表的當代信息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存方式和學習方式。因此, 加強對網絡文明的管理和建設便尤顯迫切與重要。而完成這項工作首先就是要明確網絡文明的涵義、特征以及網絡道德文明與傳統(tǒng)道德文明的異同,這是開展相關工作的基礎。
關鍵詞:網絡;道德文明;涵義;特征
網絡的發(fā)展作為一種現(xiàn)實和未來的普遍現(xiàn)象,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信息生產與傳播方式,同時也帶來了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在全球經濟加速走向網絡時代的今天,一種全新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網絡道德文明應運而生。
一、網絡道德文明的涵義
道德文明是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質、道德素養(yǎng)和文明境界。它以善惡、是非、榮辱等觀念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仰和傳統(tǒng)習俗來評價人們的行為,是調整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原則和規(guī)范的總和。
網絡道德文明是指設計網絡技術開發(fā)、信息傳播、信息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道德文明要求、準則、規(guī)范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新型道德文明關系。
二、網絡道德文明的主要特征
作為網絡道德文明載體的網絡尚且有這些不同于傳統(tǒng)媒體的特征,而網絡道德文明更是不同于傳統(tǒng)道德文明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它具有自身特殊的規(guī)范和鮮明的特征。
(一)自主性
從主體角度來看,網絡道德文明具有自主性。網絡社會的道德文明與現(xiàn)實中的道德文明相比,呈現(xiàn)出一種更少依賴性、更多自主性的特點與趨勢。網絡本來是人們基于一定的利益與需要(資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覺自愿地互聯(lián)而形成的,由于網絡道德規(guī)范是人們根據(jù)自己的利益與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強了人們遵守這些道德規(guī)范的自覺性。另外,在網絡社會中,由于缺乏類似立法部門和監(jiān)管部門這樣的機構,所以網絡道德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是“自由”的,這也使網友可以更多的自己主導自己的語言和行為。
(二)開放性
從存在狀態(tài)來看,網絡道德文明具有開放性。就像連接不同的地域的鐵路和高速公路一樣,網絡可以更加便捷和高速的異地交往,使人們緊密聯(lián)系,消除“這里”和“那里”的界限。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的現(xiàn)代化,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得地理距離暫時的“消失”了。人們即使居住在不同的洲、時區(qū)、國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娛樂。人們之間便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而交往,人們之間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沖突、碰撞和融合也就變得可能了
(三)多元性
從格局上來看,網絡道德文明具有有多元性。在網絡社會中,既存在關于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切身利益和網絡社會的正常秩序、屬于網絡社會共同性的主導道德規(guī)范,如不應該利用電子郵件作商業(yè)廣告,禁止非法闖入加密系統(tǒng)等;也存在各網絡成員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規(guī)范,如各個國家、民族、地區(qū)的獨特道德風俗習慣等。隨著這些主體間彼此交往的增多,這些處于經常性的沖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規(guī)范,一方面使它們之間增進了理解和同情,從而在經歷了沖突和碰撞之后逐漸走向了融合的趨勢;而另一方面,即使彼此無法融合,也由于彼此并無實質性的利害關系而能夠求同存異、并行不悖。
(四)平等性
從規(guī)范對象看,網絡道德文明具有平等性。網絡曾經被看作一個最民主最平等的場域。更有甚者信誓旦旦向廣大群眾保證:只要他們擁有電腦和網線,他們就將擺脫一切的歧視和不公,進入一個大同世界。當然,這種論調是否夸大其詞了這里先不作評論。但是不得不承認的,網絡這一特殊的交流媒體相對于現(xiàn)實世界而言的確具有顯而易見的平等性。在網絡世界的中,大多數(shù)的交往過程是“人—機—人”的信息傳遞,這就使人于人之間并非直接的交往,大大減少了主次之分和大小之別一類等級的差異。所以說,網絡對人們的固有傳統(tǒng)觀念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尤其是由于網絡中沒有等級和特權以及網絡所具有諸多特征,使人們通過自由平等的網絡交流,我想這也有助于確立當今時代所需要的平等意識、全球意識和效率意識。
三、網絡道德文明與傳統(tǒng)道德文明
要深刻理解網絡道德文明的內涵和特征需要進一步弄清網絡道德文明和傳統(tǒng)道德文明之間的關系。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隨著網絡對現(xiàn)代人學習、工作、生活影響的日益深入,原有的一些文明道德規(guī)范在網絡社會失去了約束力,于是網絡道德文明作為一種新的道德文明就慢慢興起了。但這里說的網絡道德文明和傳統(tǒng)道德文明不是迥然相異的,可以確定的是,兩者擁有不同的存在基礎。網絡道德文明存在于虛擬世界,傳統(tǒng)道德文明存在于現(xiàn)實社會。網絡道德文明是應電子空間的要求而產生的,它與植根于物理空間的既有道德文明是不同的。但是,我們也不能片面的強調網絡道德文明與既有的傳統(tǒng)道德文明的差別,還應該看到兩者的關聯(lián)性與傳承關系。社會的發(fā)展是必然具有連續(xù)性的,每個人的社會行為也是具有統(tǒng)一性的,所以絕不可能在社會中形成截然分立的傳統(tǒng)道德和網絡道德文明。正是因為這樣,網絡道德文明的建設不需要從頭做起,我們也不可能在電子空間中構建一個與傳統(tǒng)道德文明完全不同的道德文明體系。認識到這一點,是我們對網絡道德文明進行研究的前提。(作者單位:白求恩醫(yī)務士官學校)
參考文獻:
[1]王中軍.論網絡文明自律培育的制度管理[J]. 湖南城市學院學報.2013,(7)
[2]王國臣 邢志 李曉潔. 軍校網絡德育系統(tǒng)工程建設初探[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9,(6)
[3]李良玉. 增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實效性的路徑及對策[J]. 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