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忠會
什么是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是社會或社會個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思想教育又稱道德品質教育,文中簡稱“道”。語文課在塑造學生靈魂,培養(yǎng)“四有”新人方面,有著特殊的重要作用。
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是“文”與“道”的辯證統(tǒng)一,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道”是極豐富的。我們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反抗外國侵略、反抗剝削壓迫、英勇奮斗、前赴后繼的光榮傳統(tǒng);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形象;以及觀察世界,認識社會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這一切,對學生來說,是非常寶貴的精神財富。如果在我們的教學中,能夠充分的挖掘出來,利用它們進行思想教育,用來抵制不正確的思想的影響,這對學生的成長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抓住語言因素,深入體會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感情,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關建。應從如下幾方面入手:
一、制定學習目標時注意思想性
在語文教學中,想把思想教育滲透到課堂上去,首先在制定學習目標時,應把這點考慮進去。不僅要考慮到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而且要有一個“滲透”的意識,要從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高度來考慮每課應該怎樣“滲透”文中之“道”。在備課中,自覺而又充分地去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性,把握住課文的“道”落在哪一點上,才能在教學中,時時注意發(fā)揮教材的德育功能,才能在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的探討課文中的字、詞、句的含義的同時,層層發(fā)掘課文之“道”,最終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感情,只有促使學生真正的動情,才能收到思想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抓住字、詞、句,品味文中之道
每一篇文章都貫穿作者的細想,滲透著作者的觀點,蘊含著作者的感情。我們小學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在課文的字里行間,每一字、詞、句、段中都蘊含著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感情,也就是“道”之所在。這些字、詞、句、段,就是“文”與“道”的聯(lián)系點。在教學中,緊緊抓住對重點詞語的分析和理解,然后學生通過讀,去理解作者的觀點、感情,隨著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使學生真正了解這些詞的內涵,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例如,在教學《草地夜行》—課時,緊緊抓住“一沉”、“一頂”這兩個詞,體會老紅軍在天黑、路滑、風狂、雨大的險境中,在泥濘的草地上,背著小戰(zhàn)士艱難地前進。當老紅軍掉進泥潭往下“一沉”的危險的一瞬間,他忘記了自己危險的存在,首先想到的是小戰(zhàn)士的安全,用最大聲音喊著“快離開我!”的同時用盡全身力氣“一頂”,把小戰(zhàn)士托到安全是地方。這時讓學生思考:老紅軍在兩個人都可能下沉的千鈞一發(fā)之際,他這“一頂”將意味著自己“沉入”泥潭更快,意味著小戰(zhàn)士將脫離危險,在這“一沉”時用力的“一頂”將把生的希望讓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說明老紅軍舍己救人的精神,學生在體會這些詞語的同時,把老紅軍高達的形象深深的印在自己的心中。這種巨大感染力和教育作用是通過挖掘重點詞語的內涵來達到的。
三、推敲標點符號,體會文中之道
在語文教學中,注意有選擇地引導學生體會、推敲標點符號的用法,使學生不僅理解了語言文字的含義,通過標點符號又補充了語言文字不能充分表達的意思,使人物的形象更加豐滿,課文的教育意義和教育作用也能更充分的顯示出來。如《窮人》里描寫桑娜心理活動的句子:她忐忑不安地想:“他會說什么呢?這是鬧著玩的嗎?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啦?……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這里省略號的連續(xù)運用,表明桑娜當時心理活動的時斷時續(xù),她先是激動,繼而緊張、擔憂甚至責備自己,最后堅定的復雜心理。學生圍繞省略號進行合理想象,體會生活給桑娜帶來的壓力,感受到桑娜疼愛丈夫,同情孤兒和寧可自己吃苦也要幫助別人的純樸、善良的品質。
四、加強朗讀,在讀中悟道
我們在學習每一篇文章時,首先要讀,從讀入手去認識文章中的人物,了解文章中所敘述的事物,去體會作者喜怒哀樂的情感。由于小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對一些表情達意比較明確的顯露于字面的意思,比較容易理解,對那些比較含蓄的,需要透過字面做深究的地方,則感到困難。這就要求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有感情的朗讀,在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讀出不同的語調,讀出詞語之間、句子之間的停頓,注意抑揚頓挫,注意輕重緩急,讀出課文的內在的情感,體會課文的思想性,從而使學生備受教育和感染。
總之,語文教材中所蘊含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因此,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在深鉆教材的同時,努力挖掘思想教育的因素,做到一課一得,激發(fā)學生積極向上的動機,潛移默化地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中的文明行為。教師從實際出發(fā),根據(jù)教材特點,把得、智、體、美、勞諸多因素的教育滲透到語文教學中去,使我們的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云南馬關縣花枝格小學)
(責任編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