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艷
文化是小學品德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在浙教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中,以文化為主題的教學內(nèi)容就高達15個。然而文化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包含本民族文化理解和異文化理解兩大板塊。在品德與社會教材中,具體包含傳統(tǒng)美德、傳統(tǒng)節(jié)日、民俗文化、民族服飾、民族節(jié)日、民族歷史等主題,每個主題下又包含著豐富的教育內(nèi)容。
文化主題的教學目的并不是簡單地讓學生了解這些知識,而是形成對不同國家、民族文化的態(tài)度,尤其是要掌提升識別文化、理解文化、反思文化的能力。2011年新修訂的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珍視祖國的歷史與文化,具有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尊重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開放的國際視野”。這類題材也是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通過品德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讓學生在熱愛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基礎上,能夠以世界公民的胸懷來尊重、包容異國的文化傳統(tǒng),學習和借鑒世界各民族文化之精華。
一、化大為小,立足傳統(tǒng)
要了解一種文化, 首先要識別它的存在及其特征。每種文化現(xiàn)象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課堂上可探究的教學點也很多,面對文化主題的課程,很多教師不知如何取舍。其實,品德課堂不必面面俱到地展示關(guān)于某個文化現(xiàn)象的所有知識點,而需要化大為小,立足傳統(tǒng)。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能力水平,選擇一個他們可以接受的代表性研究點展開教學,挖掘其中蘊涵的深意,把深遠的大目標化作淺近的小目標,讓學生由低到高、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感受文化的博大精深。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接受異文化,必須以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知識的學習為基礎。學生只有在識別本民族文化現(xiàn)象的基礎上,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能更好地逐步認識和理解其他異文化。否則,必將造成對本民族文化的不屑與遺棄。
案例:浙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多彩服飾》(片段)
師:猜猜這個盤扣做在誰的衣服上最合適呢?為什么?
生1:中間的給老年人用最合適。祝福老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老人看見一定很高興。
生2:下邊這個盤扣適合新娘子,上面有兩個“喜”字,表示雙喜臨門,表示很開心。
生3:每個“喜”都做成了愛心,是新郎新娘不好意思直接說出來的意思。表示夫妻恩愛,甜甜蜜蜜,喜氣洋洋。
生4:盤扣不僅顏色形狀好看,更重要的是代表了美好的祝愿!
四年級的學生對多姿多彩的服飾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對多樣獨特的民族服飾更加喜愛。這節(jié)課把中國傳統(tǒng)服飾中的盤扣作為切入點,符合學生認知和心理特點。筆者有意識地將盤扣知識提升到文化的高度上,讓學生通過賞析,撥開其精美外表的面紗,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
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民族服飾尊重、欣賞的態(tài)度。在了解世界服飾之前,首先要培養(yǎng)學生對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定認同,這既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徑,也是引導學生辯證看待世界民族服飾所蘊含的多元化文化的契機。這節(jié)課把以旗袍為典型性代表的民族服飾作為研究點,從盤扣引入,然后延伸到旗袍、56個民族的多彩服飾,最后把欣賞中國服飾的方法,學習運用到國際服飾中去。由此,學生體驗到旗袍、盤扣不過是絢麗多姿的中華服飾文化中的一朵小花,正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才贏得世界的尊重,進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二、精選亮點,踩點踏面
能夠識別某種文化的特征, 并不意味著能夠了解這種文化。學生如果不知道這種文化的淵源、內(nèi)涵和意義,只看表象,就會簡單地把他們所不理解的群體看成是一群怪人。在文化題材的教學中,教師還需要精選亮點,踩“點”踏“面”,讓學生深刻感知、體悟不同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如此才能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集于一身。
如《多彩服飾》一課,世界民族服飾數(shù)不勝數(shù),必須精選亮點。“點”的選擇既要有代表性,又要有趣味性。雖說服飾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guān),但世界民族服飾又離學生有點遠,造成學生的興趣點往往聚集在服飾款式、色彩等感性的外在元素上,而對世界服飾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的理解存在困難,從而在情感上表現(xiàn)出不理解,缺乏一種尊重、欣賞的態(tài)度。筆者精選了三個教學點:探究阿拉伯服飾的秘密、辯論APEC峰會上各國政要為何身著民族服飾和賞析多彩服飾。在阿拉伯長袍的學習中,通過模擬服裝設計,讓學生探究阿拉伯長袍的奧秘。學生通過合作學習,了解到阿拉伯長袍的發(fā)展與當?shù)氐臍夂驐l件、歷史文化等因素息息相關(guān)。
當“點”的研究步步深入后,必須回歸到“面”的豐富多樣,本課設計中三次出現(xiàn)“面”的感悟。第一次是在阿拉伯服飾研究結(jié)束后,學生交流課外搜集的世界民族服飾(蘇格蘭裙、韓服、印第安服飾等),說明其起源和內(nèi)涵,他們體會到每一種服飾的緣起都有特殊的意義,都包含當?shù)氐奈幕5诙问翘岢鯝PEC峰會上各國政要是否會穿當?shù)孛褡宸椷@一問題后,學生不同觀點進行碰撞。筆者以歷史的瞬間鏡頭告知學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尊重各國服飾也就是尊重各國文化、珍愛世界文化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歷屆領導人都愿意穿上東道主的民族服飾。第三次是呈現(xiàn)世界民族服飾集錦,讓學生在感受多姿多彩服飾的基礎上,充分表達對世界服飾的喜愛之情。
三、化點為線,螺旋上升
小學品德教學內(nèi)容螺旋上升,指的是同樣的內(nèi)容在后續(xù)年段可以重復出現(xiàn),但要求提高。如“春節(jié)”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主題內(nèi)容,在教材中出現(xiàn)三次,雖然教學目標中都包含有對“春節(jié)”這一民俗的文化識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每次所呈現(xiàn)目標的側(cè)重點不同,呈波浪式推進。(如下表)
可以看出,學生文化識別、文化理解、文化反思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但這并不意味著低年段只注重文化識別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高年級才更多地重視文化理解的內(nèi)容。實際上,這三種能力是相互影響、交叉發(fā)展的。因此,同一個文化主題的教學,教師既要把握其螺旋上升之路,化點為線,設定層層深入的坡度,引導學生從微觀的文化情境一步步深入體驗,增強文化理解的能力,又要培養(yǎng)跨文化的觀察和理解能力,在文化識別和文化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文化反思。同樣,對于異文化的理解也是通過不同文化間的相互比較完成。如中國的春節(jié)傳播到世界各國,而中國人也在過西方的圣誕節(jié),這就是文化相互理解、相互融合、不斷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
事實證明,小學品德課程中實施文化理解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而實施文化理解教育,要求廣大教師具有基本的全球意識、國際視野,要有一種開放的思維方式,具有全局觀念和品質(zhì)。因而,教師要不斷拓寬自己的文化視野,提高自身素質(zhì),成為與全球化時代相適應的新型教師。
(作者單位:杭州市
省府路小學
浙江杭州 310007)
責任編輯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