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從盎格魯——撒克遜時期到近代20世紀,歷代英國作家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英國政治,社會,經(jīng)濟,文化,宗教等等方面的深刻思考,而形成的一種文學思想不僅反映了作家本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也體現(xiàn)了作家在當時背景下對當時環(huán)境的認識和思考。解析并理清英國文學思想的脈絡不僅有助于理解文學作品本身的思想內(nèi)涵,也有助于了解作家性格特征,道德觀念和生存意識,進而反映出當時英國的國民意識和民族文化。
[關鍵詞] 英國文學;文學思想;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思想
一、早期文學中的宗教思想與人文精神
在盎格魯——撒克遜時期,英國民族正在初期發(fā)展的進程中。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相輔相成,影響著整個英格蘭民族的文明,同時也影響著早期的英國文學?;浇淘诋敃r的英國占主導地位,對英國的文學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眾多的早期英國文學作品中,創(chuàng)作于8世紀的英雄史詩《貝奧武夫》標志著英國文學的誕生,也是具有早期英國文學宗教思想特色的代表作品之一。
雖然至今學界仍對《貝奧武夫》的文學色彩持有不同觀點,但就我看來,它是一部具有濃厚基督教色彩的作品?!敦悐W武夫》主要講述的是以貝奧武夫為主人公的英勇事跡和神奇故事,但由于作者是基督教徒,整部作品中還是糅合了不少基督教思想和文化傳統(tǒng)。當時基督教開始在英國盛行,圣經(jīng)對于當時的英國文學作品有著非常大的影響。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可以將貝奧武夫看作是基督教中耶穌基督的化身。貝奧武夫的英雄形象,領袖氣概和基督十分相似。盡管他不是宗教人物,但是他身上有明顯的基督精神,一種強烈的救世精神,以及受到神力的幫助和指引,體現(xiàn)出的智慧和力量。同樣作為領袖人物,身上擔負著救贖受難大眾的使命,貝奧武夫和耶穌都選擇犧牲自我來換取民眾的幸福。作者在這種刻畫這種人物精神的同時,其實就是展現(xiàn)了一千多年前當時的英國人的價值取向以及人們對圣明君主的詮釋。貝奧武夫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人物特征,面對困難和挑戰(zhàn)的勇敢和智慧,以及對人民的獻身精神,就是凝聚了當時民眾心目中偉大君主所必須具備的領袖特質(zhì)。而作者則是通過在詩中對于此智慧和英雄行為之間關系的探究,來表達出這樣的宗教文學思想。
然而這樣的文學思想并沒有持續(xù)很久。由于盎格魯-撒克遜時期的社會不穩(wěn)定,戰(zhàn)亂和疫病讓人民開始呼喚人文精神。
從14世紀開始的文藝復興更是將這股人文主義思想風潮推到前線。
二、人文主義思想的興盛
14世紀中葉至17世紀初開始的文藝復興運動,作為歐洲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不僅對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也開啟了人文主義思想的思潮。掀起歐洲歷史上這場史無前例的偉大的文藝復興運動的人文主義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等奮臂疾呼,不遺余力地倡導以人性取代神性,以科學取代愚昧,以樂觀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取代消極悲觀,遁世厭世的人生哲學,以追求個人理想和幸福作為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以鮮明的人文主義思想挑戰(zhàn)腐朽的封建勢力。這種以人文主義思想為核心的文藝復興運動同樣也在英國如火如荼展開,其思想精神也擴散到了當時的英國文學作品中。
在文藝復興時期眾多杰出的英國作家,如托馬斯·莫爾,埃蒙德·斯賓塞,菲利普·錫德尼等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偉大的莫屬威廉·莎士比亞。他的詩歌和戲劇集中體現(xiàn)當時英國文藝復興中的人文主義思想。其代表作《哈姆雷特》通過刻畫了一個性格憂郁,為父復仇的王子形象,將哈姆雷特作為了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的人為主義代表。哈姆雷特并非生來就是憂郁的,面對父親被謀害,母親改嫁,自己愛情無果,這個黑暗的社會和殘酷的現(xiàn)實逼迫他走向憂郁,內(nèi)心的煎熬讓他變得優(yōu)柔寡斷。然而,他并沒有就此沉淪,內(nèi)心滿懷的理想和對人生的熱情和希望讓他決心復仇。他渴望通過自己的力量擊垮這股黑暗勢力,拯救自己同時也拯救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正是莎士比亞將哈姆雷特內(nèi)心的迷茫和彷徨描寫得如此細膩,才能更加襯托出他沖突這樣的思維局限,為了國家,為了正義決心挑戰(zhàn),并犧牲自我的精神。哈姆雷特對美好事物的熱愛和對一切丑惡事物的憎惡,以及他堅信人類前途的光明,相信依靠人的理性和力量能夠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人生和理想社會都充分表現(xiàn)了他的人文主義精神。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是升華了莎士比亞的悲劇思想,并不僅僅是描寫一個悲劇,而更重要的是透過悲劇所要傳達給讀者的文學思想。在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中,愛情是崇高永恒的,友情是真摯純潔的。在詩人眼中,擁有愛情和友情就能摧毀世界的邪惡和腐朽。莎士比亞在詩中對這種真善美的追求,是他的詩歌的靈魂,也是當時英國文學作品中人文主義思想的靈魂所在,對于積極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追求,體現(xiàn)了他反封建,反教會的人文主義追求,表達了對人類美好未來的向往和期盼。莎士比亞的作品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反映著歷史進程和社會發(fā)展。文藝復興帶來的沖破封建主義的舊俗,開啟全新的資本主義社會。新科技新文化促使人們開始重新思考,用理性代替盲目信仰,用科學的眼光思考人生,認識到人的價值。這也是莎士比亞文學作品中的核心思想,也是當時英國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學思想的主要代表思想。
三、啟蒙思想的全面展開
隨著英國政治革命的展開,17世紀開始英國作家們開始從對人性的追求轉為對理性的思考。在哲學領域,約翰·洛克在《人類理解論》中全面深入解釋了經(jīng)驗主義的核心觀點,認為人類一切知識的泉源就是經(jīng)驗。洛克開創(chuàng)的經(jīng)驗主義被后來的喬治·貝克萊以及大衛(wèi)·休謨等人繼續(xù)發(fā)展,成為歐洲的兩大主流哲學思想。在科學領域,弗朗西斯·培根在《新工具》中號召人們采用實驗調(diào)查法。他認為要清楚頭腦中一切錯誤的觀念,偏見和幻象,就要首先收集事實,通過科學化的實驗方法,歸納推理手的段從這些事實中總結其差異性,尋求性質(zhì)和特點,最后得出結論。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歸納法。在政治領域,托馬斯·霍布斯在《利維坦》中指出,人因為貪婪自私的本性一直發(fā)生戰(zhàn)爭,要讓社會和平,結束戰(zhàn)爭,就必須制定社會契約。在這種博弈的社會關系中,有必要通過訂立社會契約來規(guī)范所有人的行為,以達到自我持存的目的。他認為君主政體是實現(xiàn)契約原則的最好形式,這也正是影響深遠的君主立憲制的最初形式。在宗教領域,伴隨著宗教生活的多元化,以約翰·班揚為代表的社會底層民眾與約翰·彌爾頓為代表的中產(chǎn)階級為爭取平等的宗教權利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在著名的《失樂園》中,彌爾頓采用宗教諷喻的形式,通過揭露當時的反革命力量,表達對自由的強烈呼吁。宗教信仰自由在歐洲歷史上第一次作為一種政治主張被明確的表達了出來。在教育領域,約翰·洛克在經(jīng)驗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 “白板說”的教育理念,他認為他認為人出生時心靈像白紙或白板一樣,人的一切觀念和知識都是外界事物在白紙或白板上留下的痕跡,最終都源于經(jīng)驗。而教育的目標是培養(yǎng)一個集德性,理智,才干與修養(yǎng)于一體的紳士階級人物,并提出了極為具體的教育內(nèi)容,開創(chuàng)了現(xiàn)代教育思想的先河。
四、18世紀人性的推求
18世紀的英國,君主立憲政體確定,科技飛速發(fā)展,為工業(yè)革命奠定基礎。在這個英國社會轉型之際,英國作家的文學思想也逐漸轉為現(xiàn)實主義。由于啟蒙思想的傳播,人們認識到要鏟除愚昧和宗教迷信,昔日的宗教寓言和騎士小說已不再走俏,因為當時的讀者似乎更渴望了解現(xiàn)實生活,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推翻封建專制,從而實現(xiàn)自由,平等、博愛、基于天賦人權的理性國家。我認為這正是現(xiàn)實主義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開始占據(jù)主導地位的主要原因。由于科學的發(fā)展和科學思想的引入,作家們更推崇理性的文學思想。當時的小說大都體現(xiàn)了追求表現(xiàn)個人主義的創(chuàng)作取向。小說家們紛紛拋棄了以往的羅曼司和寓言小說留下的創(chuàng)作模式,將創(chuàng)作視線轉向了更為現(xiàn)世的生活。
作為英國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先驅(qū),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可以說是影響英國文學的一部著作。作者通過描述主人公魯濱遜漂流海島,戰(zhàn)勝困難,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傳奇故事,塑造了一個堅韌不拔,具有超強理性的個人主義英雄形象。其實我們可以透過魯濱遜這個人物來看笛福。笛福出生于英國下層中產(chǎn)階級家庭,一輩子在英國日益蓬勃發(fā)展的工商業(yè)奮斗。他熱愛商海的挑戰(zhàn),喜愛投資和冒險性的事業(yè)。因此他也把自己的這份感情融入到了他的文學作品中,筆下的人物都極具冒險精神,不受世俗的約束,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也開啟了18世紀英國小說的現(xiàn)實主義文學思想。
五、19世紀的浪漫主義思想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英國的文學思想出現(xiàn)了重大的改變也由此達到鼎盛時期。英國作家們不滿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的高速發(fā)展,追求向往自然,于是紛紛摒棄了古典主義追求典雅,規(guī)范的原則,轉向重個性,好想象,尚自然,反權威的創(chuàng)作思路。這一時期的英國文學更注重個人情感的抒發(fā)和理想境界的呈現(xiàn)。浪漫主義時期的文學作品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崇尚創(chuàng)作的絕對自由,追求個性解放。反對古典主義的清規(guī)戒律,反抗習俗的束縛,要求文學突破描繪現(xiàn)實的范圍。
2、從民主主義的立場,或者從迷戀舊制度的立場,抨擊封建制度或資本主義的腐朽和沉悶,具有很強的革命性。
3、從歷史中選材,酷愛描寫中世紀以往的歷史,從司各特開始,到雨果、大仲馬等浪漫派小說家。但并不注重反映歷史的本質(zhì)面貌,而是重想象,力圖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藝術領界。
4、這一時期的文學題材轉向自然,偏重于描寫自然風光,厭惡資本主義的文明和現(xiàn)實,寄憂思于自然,用自然美來對照社會的丑。英國也是最早出現(xiàn)浪漫主義文學的國家之一。
六、批判現(xiàn)實主義思潮
伴隨著19世紀英國工業(yè)革命的完成維多利亞時代的到來,英國的文學思想也從浪漫主義思想過渡為批判現(xiàn)實主義思想。這一時期的英國文學作品更多的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現(xiàn)實的罪惡和腐敗,嚴厲批判了種種弊端和邪惡。注重道德內(nèi)涵,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表現(xiàn)出對人類命運和前途的深切關懷。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許多小說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簡奧斯丁和她得《傲慢與偏見》。作者通過小說中的一個家庭中的五樁婚姻,向我們表達了對在相互理解,真誠愛情基礎上的婚姻的贊許和對以門第財產(chǎn),衣食之計,以及情欲相貌為基礎的婚姻的諷刺。通過表達作者的婚姻觀和價值觀,我們也能從中看出作者對于當時社會女性地位低下,命運不公的憤憤不平。她的小說為英國文學從浪漫主義思想過渡到現(xiàn)實主義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反映出當時社會開始對女性生活和命運的關懷。
七、20世紀文學——現(xiàn)代主義文學思潮
20世紀的英國文學一方面延續(xù)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學,承繼英國文學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并發(fā)揚光大,另一方面,許多作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傳統(tǒng)進行突破。應和當時社會,科技,經(jīng)濟,政治等多方面的變革,現(xiàn)代主義文學開始興起,紛紛表達反傳統(tǒng)的精神,否定固有的文學觀念,表達方式,審美原則。他們崇尚全新的時空概念,重視藝術形式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杰出代表為勞倫斯的《兒子與情人》,伍爾夫的《戴洛維夫人》和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此外,女性作家群也在壯大。女性作家開始涉足文壇,通過文學作品來爭取女性群體在社會的地位。代表作家有阿加莎·克里斯蒂,萊辛和默多克等。
八、總結
通過對英國各個時期的文學思潮的淺析,深入探討代表作家的創(chuàng)作思想,審美意識和價值取向,我們可以從中看出英國文學一路發(fā)展而來的思想變化。而這樣的文學思想的變化也是跟隨著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文化習俗而不斷發(fā)展的。從早期的文學宗教思想,到文藝復興時期,浪漫主義時期,再到20世紀的現(xiàn)實主義思想,理清這樣的思想軌跡也對于我們在閱讀各個時期不同英國文學作品時的理解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文獻:
[1]李維屏,張定銓.英國文學思想史[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2]屠岸.莎士比亞十四行詩集[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36-37,184-185.
[3]曹波.人性的推求:18世紀英國小說研究[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51
[4]孫大雨.莎士比亞四大悲劇[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0:76-78
[5]劉新民.19世紀英國文學評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6]劉春芳.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情感論[C].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11
[7]張中載.二十世紀英國文學小說研究[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顧歆君(1986—),女,華東師范大學,助理館員,研究方向:文獻管理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