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燕
解決問題類的題在小學階段是數(shù)學教學中的難點。如何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解答能力是提高數(shù)學教學質量的關鍵。下面就解決問題教學實踐談談個人做法。
一、讀一讀
做題前先讓學生讀題,初步理解題意。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睂W生通過讀題一來可理解題意,弄清題中數(shù)量關系,二來可積累數(shù)學語言,為以后解答復雜應用題打好基礎。
二、標一標
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標出條件和問題。通常用“___”標出條件,用“~~~~”標出問題,在條件和問題間用“∥”隔開。通過學生動手標,對題中條件和問題有了進一步了解,利于下一步分析數(shù)量關系。
三、畫一畫
根據(jù)題目意思讓學生畫出線段圖。線段圖具有直觀的特點,是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尋找數(shù)量關系的最好途徑。
在教會學生畫線段圖時,一般要經(jīng)歷三個階段:教師示范畫;師生共同畫;學生獨立畫。
四、想一想
想即思考。教學時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或看題思考,或看線段圖思考)。讓學生在思考中質疑、釋疑。必要時教師予以點撥,幫助學生理順解題思路,鼓勵學生用不同方法思考。
五、注一注
在引導學生進行審題時,要讓學生對題目中的一些關鍵詞句進行圈點,分析與推敲,從而巧妙突破題目的難點。
如,淘氣身高116厘米,比笑笑高8厘米,笑笑有多高?可說學生找出題中的關鍵句“比笑笑高18厘米”進行理解:“誰比誰高?誰比誰矮?”“這句話還可怎么說?”笑笑比淘氣矮8厘米。這樣,關鍵句的分析與深入,條件讀順了,數(shù)量關系也不理順了,學生解答起來自然順手。
六、說一說
讓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進行說理,說出思考的過程。學生的解題方法在說中也得到了鞏固、提高和發(fā)展,同時在說中又能規(guī)范自己的數(shù)學語言,拓展思維。
七、算一算
讓學生按解題思路列式計算,怎樣想便怎樣列式。鼓勵學生用不同方法解答,培養(yǎng)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解題結束后,要求學生用口算或筆算檢驗,培養(yǎng)學生自檢的良好習慣。
八、變一變
應用題的教學要改變只評講原題的教學方式,要善于一題多變??梢韵纫栽}為基本題,然后改變它的條件或問題,使它成為新的題目,這樣有助于啟發(fā)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知識的異同點,抓住問題的實質,加深對本質特征的認識,從而更好地區(qū)分事物的各種因素,形成正確的認識,加強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促進和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當然,上述各步在應用題教學中并非面面俱到,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年段特點可分可合,各有側重。如,低年級可讓學生讀一讀、標一標、注一注、說一說;中年級重在讓學生畫一畫、注一注、想一想、說一說;高年級在畫一畫、說一說的基礎上多引導學生變一變。
(作者單位 江西省南城縣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