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紀鵬
股市要雄起,關(guān)鍵要把束縛股市發(fā)展的制度性痼疾逐一排除。
從微觀層面看,“大小非”和“大小限”形成的兩座堰塞湖是制約提振股市的重要因素,能否成功化解限售股對二級市場的沖擊是恢復(fù)股民信心的重中之重。
2013年滬深兩市共將有783家公司的4352億股解禁,估算解禁市值為2.28萬億元,若按5%的減持比例估算,今年減持的市值都將超過千億。再加上單一時間鎖定導(dǎo)致的“大小非”和“大小限”,兩者已經(jīng)成為隨時可能傾瀉而下的兩座堰塞湖。
八年前的股權(quán)分置改革,基本上采用的是非流通股向流通股送股的單一模式,送股后,非流通股股東則獲得了流通權(quán)。這導(dǎo)致市場壓力驟增,因此監(jiān)管部門頒布了爬行流通下的“鎖一爬二”政策,即非流通股送股之日起12個月后,僅可流通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24個月后,可流通10%,36個月后,才可100%流通。
這其中,持有公司總股本5%以上的非流通股股東被稱為“大非”,持股5%以下的,被稱為“小非”。
“單一送股,鎖一爬二”的股改模式并沒有將全流通帶來的風險消除,而只是將其延后。而所謂的“大小限”是指在2006年5月“新老劃斷”后,法律規(guī)定發(fā)起人股有一定的限售期,其中單一第一大股東為三年,被稱作“大限”,其他IPO前入主的小股東的限售期為一年,被稱作“小限”。
由于新上市的公司屬于全可流通的公司,不存在股權(quán)分置問題。一旦“大小限”的鎖定期結(jié)束,這些股票不用再通過股改向股民送股,即可自動流出。
然而,由于我們?nèi)狈ν顿Y者進行股票全流通教育,以致于中國股民在新老劃斷后,仍然用股權(quán)分置時代的思維以如此高的價格在一級市場申購、二級市場買賣,卻對其一年或三年后將自動流出的風險缺乏考慮。
“大小非”和“大小限”源源不斷地增加給市場造成了巨大的全流通風險,由于這些股票都是以一元錢左右的成本作價入股的,因此,即使股市跌到1000點,“大小非”和“大小限”仍有利潤空間。這是壓垮股市信心,令股市抬不起頭來的主要原因。
應(yīng)對“大小非”和“大小限”,采用預(yù)設(shè)可流通底價的方式進行改革,如果這項措施推出,將是2013年中國股市的最大亮點。
預(yù)設(shè)可流通底價是指大股東將所持非流通股鎖定在一個預(yù)設(shè)的最低價格之上,只有高于這個可流通底價才能被售出,并且這一價格需要公開披露,由交易所把關(guān)。
如此一來,大股東只有解放了中小股民才能解放自己。
對于“小非”,則應(yīng)該分而治之。在我國上市公司中股本在5億股以上的上市公司近500家,而5億股的5%就高達2500萬股,所以“小非”并不小。因此,針對把持同一公司非流通股500萬股及以上的“大的小非”,賣出前必須預(yù)先披露,具體可以限定為:在未來的一個月內(nèi),賣出股份超過200萬股以上者,均須提前5個交易日預(yù)先披露,讓股民有知情權(quán),保持市場穩(wěn)定。而對把持有同一公司非流通股低于500萬股的“小的小非”則可以完全放開。
“大小非”和“大小限”這兩座堰塞湖是中國股市健康發(fā)展的重要阻礙,只有將其化解,才能恢復(fù)投資者對中國股市的信心。
所以,核心問題是要從政策上對限售股減持進行約束,預(yù)設(shè)可流通底價,不能讓限售股成為股市踐行“中國夢”的絆腳石。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xué)資本研究中心主任,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