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士阿Q
Compared with the domestic artists who always seek ease and excitement, German artist Anselm Kiefer had deeper thinking and heavier rhythm in his artworks. These works mixed condolences to historical wounds with profound rethinking and asking to culture, history and society, and raised many controversial and taboo questions to seek the identity of German culture and history.
德國人總是試圖忘記過去,有一個新的開始,但沒有過去怎么可能到達未來。
——安塞姆?基弗
當代的藝術走向,你不難發(fā)現(xiàn),輩出的一些青年藝術家,已抱著不關心政治、游戲人生、到處尋求刺激的態(tài)度實現(xiàn)個性創(chuàng)作,活得自我。這無可厚非。也許我們不再需要那些沉重的、有關于時代的思考了。又或許,沉重只是打著輕松嬉戲的幌子虛晃一槍,冷不丁戳到軟肋,以順應時代的新形態(tài)靜悄悄地推動著精神文明發(fā)展,那自然是再好不過。
相反,成長于德國戰(zhàn)敗的沉重歷史背景和陰影之下的安塞姆?基弗,至始至終選擇了一種徹底、純粹的本土藝術。他的作品混雜著對歷史創(chuàng)傷的哀悼與對文化、歷史、社會的強烈反思和追問,并提出近代史上帶有禁忌和爭議的問題,以探求德國的歷史和文化身份。
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1945~ )出生于德國的巴沃利爾。成為畫家前,基弗從事過行為藝術,1966至1968年在弗賴堡隨彼得?德雷斯學習繪畫,1969年首次舉辦個展,1970至1972年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約瑟夫?博伊于斯門下學習。博伊于斯是上世紀80年代德國“新表現(xiàn)主義”代表藝術家之一,對德國藝術復興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在世的最偉大的德國藝術家,以及當代繪畫藝術的守望者。
基弗的畫無論創(chuàng)作手法還是呈現(xiàn)面貌均極為現(xiàn)代,但往往主題晦澀而富含詩意,隱含一種飽含痛苦與追索意味的歷史感,無畏地叩問著藝術所肩負的時代使命。
基弗的作品強調自發(fā)的感情而不是純粹的形式觀念,他拒絕傳統(tǒng)繪畫的構圖和畫面標準,采用個性化的表現(xiàn)語言。材料方面,幾乎任何東西都有可能被他運用在畫面上,他使用大量油彩、鋼鐵、鉛、灰燼、感光乳劑、石頭、蟲膠照片、木刻畫、樹葉、稻草、柏油等綜合材料來作畫?!般U”給人沉重、冷酷的暗喻;“鹽”給人以腐蝕、疼痛、無菌的暗示;“廢墟”給人一種歷史所帶來的沉重回憶與精神救贖;“飛機”象征著空襲、戰(zhàn)爭、殘酷的力量;“白色棉質衣服”象征著無辜的人、戰(zhàn)爭面前柔弱的道德觀和脆弱的生命;“稻草”似乎象征了希望之光,但也可以被解讀為脆弱、短暫和可燃性等。
基弗試圖借助這些暗喻符號來尋求處理過去的方法,這使他的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具有“新象征主義”的意味。盡管這些作品產生于特殊的年代和地點,但是同樣引出了許多普遍存在的問題。它讓我們看到許多存在于人類靈魂深處的邪惡:缺少特立獨行的人生態(tài)度、缺少堅忍不拔的毅力、缺少真誠面對的勇氣、缺少矢志不渝的愛……同時引領我們去思考,天堂也許是可以給人們以希望,安撫受傷人們的心靈,以及彌補人們內心的缺失。他的作品,無疑為浮躁的社會帶來了沉穩(wěn)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