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旭瑾
摘 要:本文從新聞職業(yè)道德角度來審視各媒體新聞記者對北京市5歲白血病男孩帥帥父親“拒捐骨髓”這一事件的報道。與之前對楊麗娟追星事件、汶川地震中失去親人的未成年人、聯(lián)防隊員入室強奸案等人物和事件的報道相比,各媒體的報道普遍更為進步和成熟,許多方面都與新聞職業(yè)道德的要求更為切近。然而,卻仍舊在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獨立性、保護未成年人、堅持“最小傷害”原則等方面存在不足和瑕疵,有待進一步改進。
關鍵詞:新聞職業(yè)道德;新聞報道;真實性;“減少傷害”原則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6-0153-02
2011年8月,北京患白血病的5歲男孩帥帥被醫(yī)院確診為急性雙表型白血病,通過造血干細胞移植才有可能康復。其父母做完配型檢查后,雙方都能移植,父親為首選。而父親因各種原因未做造血干細胞移植。
《中國新聞周刊》、《法制晚報》、遼寧衛(wèi)視、大眾網等等眾多的媒體都對這一事件進行報道,報道中存在明顯傾向性,批評帥帥父親是“冷血父親”、“狠心父親”,引發(fā)輿論的譴責和批評。2012年10月17日,帥帥去世,一些媒體報道的措辭越發(fā)尖銳,輿論對帥帥父親的譴責也更加激烈。直到2012年10月23日,帥帥的父親胡先生發(fā)布微博并接受采訪,回應這一事件。這時,媒體才將更為全面、客觀的事實呈現(xiàn)給受眾。
從新聞記者的職業(yè)道德角度分析,媒體和新聞記者對這一事件的報道,與之前相比有進步之處,但同時在新聞職業(yè)道德方面仍舊存在問題。
一、各媒體報道的進步之處
從新聞職業(yè)道德角度審視,媒體的報道與之前對楊麗娟追星、汶川地震中失去親人的未成年人、聯(lián)防隊員入室強奸案等人物和事件的報道相比,更為進步和成熟,許多方面都符合新聞職業(yè)道德的要求。
(一)使用化名或模糊指稱
許多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轉載過程中,對帥帥及其父母的指稱都使用了化名(胡彬、李燕)或只帶有姓氏的模糊指稱(胡先生、李女士),體現(xiàn)了媒體對事件當事人隱私權、名譽權的保護,也體現(xiàn)了對未成年人權益的保護,避免給事件當事人的生活帶來困擾,彰顯了媒體的責任感和對職業(yè)道德的堅守。與之前對李雙江之子撞車案、聯(lián)防隊員入室強奸案的報道相比,新聞記者在職業(yè)道德方面有較大進步。
(二)馬賽克效果的使用
部分媒體對帥帥及其親屬的照片加入馬賽克效果,對事件當事人的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加以保護。比如,在網易新聞頻道—圖片中心2012年10月24日的新聞圖片中,帥帥和帥帥姥姥的形象都加入了馬賽克效果。
雖然使用馬賽克效果的媒體僅僅是少數(shù),但這體現(xiàn)了媒體的進步。
(三)報道中體現(xiàn)的社會效益較強
媒體報道引發(fā)了社會公眾對男孩帥帥的關注和關心,有助于促動社會各方的捐款和幫助,有助于帥帥病情的救治。搜狐“新聞當事人”欄目報道:“上百位網友自愿發(fā)起‘帥帥的100個愿望的活動”,帥帥母親收到許多網友快遞過來的衣服和玩具。作為公共資源的受托使用者,體現(xiàn)社會效益、彰顯公益目標和對社會責任的擔當是媒體及其從業(yè)者職業(yè)道德的應有之義。而與之前媒體大肆報道楊麗娟追星問題、甘露露母女等事件或人物相比,這體現(xiàn)了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和高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對新聞娛樂化傾向的拒絕。
二、各媒體報道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從新聞職業(yè)道德角度審視,媒體的報道仍舊存在瑕疵,過程中,媒體工作者的一些做法違背了新聞職業(yè)道德的要求。
(一)違背新聞真實性
遵守新聞真實性是新聞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自首發(fā)新聞報道以來,媒體報道的主要內容和傾向為帥帥的父親胡某拒絕為孩子進行骨髓移植,“不救親生兒子”。比如,《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8月17日報道《親生父親拒絕捐獻骨髓 白血病男孩生命倒計時》、《法制晚報》2012年9月6日報道《5歲男童患白血病 父親配型成功拒絕骨髓移植》(大眾網、和訊網、武漢熱線等網站進行轉載)等等。
但上述新聞報道并非事件全貌。通過分析上述新聞報道的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報道中僅有帥帥母親一方的觀點,缺乏對帥帥父親一方的采訪,“省去了”帥帥父親一方的聲音,而帥帥父親形象的描述多來自帥帥母親。
直到2012年10月23日,新聞報道中才出現(xiàn)帥帥父親一方的聲音。2012年10月23日,帥帥的父親胡先生以“帥帥父親2012”的新浪微博賬號發(fā)布了標題為“天堂有知,爸爸祝帥帥一路走好”的微博,并在微博中提到,由于帥帥母親的“獨斷專行愚昧無知”,“錯過了去年11月份和今年3月份兩次最佳移植時機”,“5月9日那次所謂的最佳移植時機簡直就是送孩子去送死”。并提到,“當時的主治醫(yī)師都不建議讓孩子進倉,這些都有孩子的檢測報告為證?!?/p>
接著,少數(shù)媒體對相關信息進行了后續(xù)的深入采訪和報道,加入了胡先生一方的聲音。2012年10月23日,上海電視臺播發(fā)了《帥帥父親稱沒有見死不救 早已錯過最佳醫(yī)治時間》的視頻新聞,2012年10月24日,網易新聞頻道—圖片中心發(fā)布了《白血病男童帥帥父親現(xiàn)身 回應拒捐骨髓質疑》的圖片新聞,2012年10月24日《中國青年報》刊發(fā)了《5歲白血病孩子離世 父親“拒捐骨髓”事件調查》的新聞稿件。此外,新華網、鳳凰網等媒體也做了類似報道。
直到這時,各媒體才將更為真實、全面、客觀的事件信息呈現(xiàn)給受眾。這一事件并非之前報道的那么簡單,而“狠心父親拒捐骨髓”、“不救親生兒子”也并不是事件的全部面貌,事件的背后還存在帥帥父母兩方對孩子救治時間、資金花費等方面的矛盾。
新聞報道是一個有機的、不斷接近新聞真實的過程。馬克思1843年與萊茵省省長馮·沙培爾辯論時提出“報紙的有機運動”觀點,即新聞報道是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過程,是不斷努力接近新聞真實的過程。在報道一個事件時,媒介組織最初得到的信息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所以媒介組織及其采編人員只能按已經獲取的信息來加以報道,而隨著事件推進,會有更多的信息產生并被媒介組織、記者采集,而制作出的新聞作品也逐漸接近事實真相、接近新聞真實,最終,呈現(xiàn)給受眾的信息應該是絕對真實的。
結合帥帥事件的報道,媒體最初可能由于尚未獲得足夠信息而使報道與事實出現(xiàn)偏差的話,隨著事件的進展,媒體的采訪應逐步接近真實。但大部分媒體的報道都沒有體現(xiàn)出這一點。較長時間以來,大多媒體的報道明顯欠缺采訪胡先生的努力、欠缺追求新聞真實性的努力。即使是在事件信息明確后,也僅有少數(shù)媒體進行了后續(xù)報道,大多數(shù)媒體并無跟進報道,這有違新聞真實性的要求。
從采訪技巧的角度分析,記者之前的采訪并不細致,是對新聞簡單化的處理,并在處理過程中傷害了新聞真實性;而從采訪理念的角度來看,則是媒體及記者對新聞真實性的堅守并不堅定,缺乏對新聞真實性的重要地位的深刻認識。這都違背了新聞職業(yè)道德的要求。
(二)違背新聞報道的客觀性原則
一些媒體記者沒有以超脫情感的中立觀點來客觀地表述事實,報道中的用詞帶有明顯的褒貶傾向,在兩方(帥帥的父親和母親)存在沖突時,媒體人明顯傾向李女士一方。以遼寧衛(wèi)視“說天下”欄目為例,在節(jié)目中,兩位主持人言辭犀利、情緒激動地批評了帥帥父親,言語中充滿諷刺和挖苦意味,沒有站在“第三方的立場”,嚴重偏離了新聞客觀性的要求,也違背了新聞職業(yè)道德的要求。
同時,報道中公平和平衡有所欠缺,沒有為事實涉及的各方提供表達觀點的平等機會。分析媒體報道這一事件的新聞稿件內容可以發(fā)現(xiàn),稿件中大量存在的是帥帥母親及其家人的采訪和觀點,而帥帥父親一方的觀點則幾乎沒有,對帥帥父親的介紹也大多是對帥帥母親話語的轉述。這與記者主觀傾向有關,也與記者采訪不細致、偏向于新聞簡單化有關。記者省略了大量事件的細節(jié),在把關過程中排除了許多有用信息。
如果之前各媒體負責地采訪兩方觀點,那在“意見市場”中就不會出現(xiàn)這么多對帥帥父親過激的、有失偏頗的批評之聲了,輿論也不會一邊倒地支持帥帥母親、批判帥帥父親,所形成的“沉默的螺旋”也就可以避免了。媒體具有社會地位賦予功能和社會規(guī)范強制功能,應審慎、客觀地對事件、人物進行報道,避免誤導受眾或對事件當事人的正常生活造成困擾。
(三)違背媒體獨立性
報道中存在明顯的迎合受眾心理、情緒的傾向。這一事件中,受眾普遍支持弱者一方(帥帥母親),而記者報道中采訪的偏向、使用的措辭也都帶有支持帥帥母親、批評帥帥父親的傾向,將帥帥父親描述成是“冷血”的“狠心父親”。媒體及從業(yè)者應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公正性,不應一味迎合受眾,犧牲新聞公正客觀性。
(四)違背新聞職業(yè)道德的“減少傷害”原則
許多媒體不僅采訪了帥帥的母親、姥姥等成年人,還采訪了帥帥本人,并詢問他是否想念爸爸、對爸爸有什么想法和要求。一些媒體記者在采訪中問帥帥:“你想爸爸嗎?”“多久沒見到爸爸了?”“對爸爸有什么要求嗎?”這些提問顯而易見地傷害到了帥帥的內心和感情,違背了新聞職業(yè)道德的“減少傷害”原則。同時,這也是記者缺乏同情心、愛心和人文關懷的表現(xiàn)。事實上,人的情感遠遠比收集新聞更為重要,忽視人的情感、缺乏同情心和人文關懷的新聞工作者是欠缺新聞職業(yè)道德的。
媒體報道要全面獲得各方觀點,這是新聞客觀性和平衡性的要求。但與此同時應遵循減少傷害的原則和保護未成年人的原則,格外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
三、結 語
在對帥帥相關事件的新聞報道中,媒體及新聞工作者在很多方面體現(xiàn)了較高的新聞職業(yè)道德,也展現(xiàn)出與報道之前一些事件相比更高的媒體職業(yè)道德和對新聞的把握能力,這是值得贊許和欽佩的。但在報道中也仍舊存在新聞職業(yè)道德方面的不足和問題,值得我們討論和重視。希望可以通過本文的初步分析,對新聞記者新聞職業(yè)道德的完善起到一些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 (美)菲利普·帕特森,(美)李·威爾金斯著.媒介倫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2] 陳力丹.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概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