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大軍
在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人均歌手數(shù)量不高,且歌手人均原創(chuàng)歌曲更少,于是只能靠改編、糟改老歌撐門面,這才是懷舊風久盛不衰的根源。
圖說:《我是歌手》引入轉盤選歌,難掩歌曲創(chuàng)作能力匱乏的現(xiàn)實。
社會情緒是生活質量的表現(xiàn),文化走向是審美水準的表情。多年來,處于主流媒體地位的公共電視娛樂節(jié)目,從訪談到綜藝再到選秀風潮,從歌唱新人選秀再到《我是歌手》成名歌手積分賽制、末位淘汰式比拼,我們不難看出電視從業(yè)人員在技術包裝上愈發(fā)本土化,曾一度力圖呈現(xiàn)“舌尖上的中國”式娛樂,但結果卻是“舌苔上的中國”,處處透著焦躁與矯造。
矯揉造作只是表現(xiàn),內火上升才是根源。而攪動全民一起內火上升的動力來自哪里?只有一個——收視率。在一個處處講究論資排輩、連輪奸都講究排名次的時代,凡能秉持競爭排序為核心理念的娛樂節(jié)目基本上都具備火爆的潛質。如果能突出并特賣“灑狗血”的話,那就東風具備、不愁萬眾啦。
相對而言,《我是歌手》這樣的娛樂節(jié)目的確是有進步的,但進步之處也不過類似一只背透式手表而已。背透式手表能讓你直接看到機芯運作,一般的小毛病也能看得見,如銹跡、結構故障等,當然,也可以讓你看見是否進了水。
誠然,我們可以通過《我是歌手》的多機位多鏡頭多視點多角度看到歌手幕后的言行舉止及心理活動,我們還可以看到節(jié)目一步步運作成型的累積過程,我們甚至還能看到有的觀眾情不自禁、淚流滿面的感人場景,我們還見到了舞臺燈光電壓都隨著歌手“灑狗血”式的高音而一起瞬間增長,但這一切的私人私密公開化及刻意渲染的用意只有一個,那就是消費老歌,促成一次性娛樂消遣。在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人均歌手的數(shù)量的確不高,而且歌手人均的原創(chuàng)歌曲數(shù)量就更少,于是只能靠不斷改編、糟改老歌撐門面,這才是懷舊風久盛不衰的根源。對于一檔娛樂節(jié)目而言,其目的已經完美達到了,其目的也就達到這個程度了。若說促進歌壇發(fā)展、回歸音樂本質,那無疑虛張聲勢言過其實,多少有些掩耳盜鈴、往懷里掖金又往臉上貼金的意味。
作品品質及歌手素質是歌壇興盛與否的關鍵。多年來,內地的流行音樂發(fā)展在這兩方面都欠缺火候。經濟興旺與藝術興盛沒有絕對關系,經濟興旺倒是會促進外部包裝的興盛。多年來,內地的流行音樂無論是作品及歌手,在特色及真誠度上的欠缺火候,外部包裝或許就是癥結之一。
外部包裝不可或缺,因為它能最直接體現(xiàn)一個根本問題,那就是品位。所謂品位,泛指人或事物的格調、趣味、檔次、層次。品位是解讀事物的能力,對生活不同的感受和態(tài)度體現(xiàn)出一個人品位的高低。品位也許不應用高低來衡量,而應該用特立獨行、持之以恒和跟風善變亦步亦趨、拿落伍當時髦來區(qū)分。品位也許不應用好壞來評價,但壞品位卻的確大張旗鼓肆意橫行。
有權威機構調查顯示,在世界各國人均年度購買圖書數(shù)量上,我國國人在購書數(shù)量及種類上極低且跑偏。媒體評論說:“其原因是人心浮躁外加實用主義橫行。”其實這人心浮躁外加實用主義橫行只是表象,而非根源。此類調查外加此類評論,無非是又促成一次“舌苔上的中國”式娛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