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銅佛是目前市場上最被追捧的藝術(shù)品之一。明代永樂年的一尊金銅佛在香港佳士得被拍了一億多人民幣。我國的藝術(shù)品市場到處可以看到金銅佛。金銅佛既可以收藏欣賞,又可以供奉,受歡迎是有道理的。
現(xiàn)在市面上所仿的金銅佛都是二、三流的,明眼人一掃就可以看出。那些高仿的金銅佛,完全可以打到不少專家的眼。無論從造型、工藝、質(zhì)地、鎏金還是神態(tài)等,都仿得天衣無縫,問題就出現(xiàn)在包漿上。所謂包漿,通俗一點(diǎn)講,就是物品在與空氣的長期接觸中,由于空氣中的有害物質(zhì)對物品表面的長期侵蝕,物品表面上形成的一種自然層。這個層是人工所不能及的。這也是“痕跡學(xué)”范疇。打個比方,一張皮沙發(fā),由于長期使用,會給人一種陳舊感,皮的開裂十分自然,上面的光澤也十分潤澤,如果在很快的時間內(nèi)將它人工揉舊,那么舊和裂的感覺與自然的就不一樣。
現(xiàn)在的許多佛像,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迅速做舊,所以包漿不自然。說細(xì)一點(diǎn),一尊佛像放在你面前,工藝造型、神態(tài)、鎏金都沒問題,開始看他的包漿。首先,佛像在漫長的歲月中是給人供奉的,供奉時就要落灰,落了灰就要擦洗,在常年落灰擦拭的過程中,凸出部分就會脫金,特別是頭冠、鼻、臉頰、胸、胳膊、腿關(guān)節(jié)、蓮花底的蓮花瓣等部分。脫金部分本來應(yīng)該露銅的,但露銅部分又因常年空氣侵蝕形成一層包漿,自然的包漿乍看是黑色的,近看是黑褐色,再仔細(xì)看看是褐色(香熏黑的除外),而人為做色大都是黑色,沒有層次,不自然。
高仿的金銅佛鎏金,用的是真金,仿制比較認(rèn)真,知道在將凸出部分把金色人工打磨,然后做舊;低仿的根本不知道這一點(diǎn),反其道而行之,越是凸出部分越用金,凹的部分反而沒有金,違背了客觀規(guī)律。他們的做法是,把金水涂在凸出部分,不將整佛鎏金,而后再做舊,這樣即省金又省事,涂起來也方便。還有些低價的表面鎏的根本不是金,是銅或化學(xué)金。
正面看過之后,再看看底部,如果是封底,看看是不是古代的“剁邊”或“卷邊”,所謂剁邊就是將佛像的底沿剁出幾道口子,將底蓋封住,真正的剁邊剁的角度、方位、力度都很科學(xué)。假的剁邊很不規(guī)整,也不對稱。還要看看封蓋上的包漿,真品的封蓋包漿、色澤很自然,假的不是太黑,就是太新,人為做舊的痕跡嚴(yán)重。
真品封蓋上的紋飾線條很流暢,贗品的紋飾粗糙、呆拙,有支離破碎感!如果佛像底部封蓋早已不存在了,如果是真品里面的銅質(zhì)應(yīng)該比較厚重,褐色的較多,大的佛像還有支釘。
以上說的是傳世的金銅佛,還有不少是出土的金銅佛,大都是宋代之前的,漢傳的較多,這類金銅佛,我在《漢傳金銅佛的鑒定與收藏》一文中,已經(jīng)簡單的說了,這里就不贅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