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碧君
興趣是學生認識事物、獲取知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事業(yè)成功的前導,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產生內在動力的關鍵。小學生由于受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的制約,動機興趣直接影響學習活動,因此,培養(yǎng)學生興趣是通過學習能力,取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那么,如何培養(yǎng)和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呢?下面,我就關于在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主動學習,調動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他們活潑好動,又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著無窮無盡的興趣愛好,應充分發(fā)揮他們的積極主動性,使學生愛學、樂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認為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課前應多花一些時間進行精心準備,應盡可能地組織一些游戲性活動“包裝”數學知識或創(chuàng)造數學情景“串聯”數學知識,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動畫“表演”數學知識,使學生在學中玩,玩中學,做到學得有趣、學得主動、學得深刻、學得愉快。所以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游戲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在教學中,我采用了多種多樣地游戲形式:如在教學認識數字時,利用兒歌幫助學生記憶或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記憶,如“1”像小棒、像粉筆,“2”像鴨子等:還有如奪紅旗、對口令、澆開數學花、小貓釣魚、送信、小動物找家……游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二、精心設疑,激發(fā)興趣
“好奇”是兒童的天性,新課的導入是一節(jié)課的序幕,其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因此,在新課的導人中,有意識地設疑、激疑或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積極思考的問題,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緊緊地吸引住學生。例如,在教學“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這節(jié)課之前,我把一把只有兩條腿的破凳子拿進教室,并故意放在顯眼之處。學生納悶不已,不知老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這樣不用老師多說,學生對學習“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完后,再讓學生顯顯身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把破凳子修理好,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的成功感。又如,在教學“年、月、日”時,出示:“小紅今年10歲,小紅的媽媽從出生到今年,只過了8個生日,請同學們想一想,小紅的媽媽今年幾歲?”這時,學生就議論開了。一般情況下,過8個生日,就是8歲,可小孩10歲了,媽媽怎么可能8歲呢?學生疑竇頓生,情緒高漲。這時,老師接著說:“你們想知道小孩的媽媽幾歲嗎?學了這節(jié)課,同學們一定能解決這個問題?!比缓蠼沂菊n題。
精心設置新穎有趣的問題引入課題,可使學生由好奇心而產生求知欲望,就能很快地進入最佳學習狀態(tài),把整個教學過程納入啟迪學生思維質疑的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貼近生活,導入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的數學情境。”可見,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才能,不僅來自于教材,還來自于現實生活。所以我們數學教學應從小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出發(fā),從生活中找“素材”,使學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身臨其境地學數學。
1.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兒童好奇心強,他們的興趣往往容易受到眼前具體生動的形象所吸引和誘惑,總是從對事物本身喜愛出發(fā)來認識事物的,而不是對學習活動的意義和學習結果的認識而產生的,因此,在新課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到數學課堂教學之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求知成為一種內動力。
例如:教學“認識物體”一課時,教師首先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都和別人不一樣,所以大家才記住了我們。你們說我有什么特點呢?”學生分別說道:“老師有一點瘦?!?、“老師愛穿一件黑衣服?!薄ⅰ袄蠋煹哪樅诤诘?、瘦瘦的、長長的。”“老師很親切,我們都很喜歡您?!薄又蠋熃沂菊n題:“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學習認識物體?!庇秩?,教學“時、分的認識”時,教師先讓學生猜謎:哥哥長,弟弟短,弟弟跟著哥哥轉,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謎語一出,學生就各說不一,展開了積極的討論。這時,老師拿出一個有時針和分針的鐘面,對學生說:“請看,剛才謎語中的哥哥、弟弟各指的是誰?它們是怎么走的?它們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有關這方面的知識?!边@樣教學為新課的學習創(chuàng)設了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一種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中。
2.運用生活經驗,解決生活問題
教材中的例題、習題選擇素材都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非常接近。因此,在教學中,依據實際情況用游戲、表演等活動將情境圖提供的內容進一步動作化、情境化,使學生切身感受數學的奇妙,從而解決數學問題。例如,教學“加法的含義”一課時,先讓三名學生表演,教師前面站一名學生,教師后面站兩名學生,教師說開始走,當三名學生走到一起時,教師說停,反復走3、4次。讓學生觀察,使學生直觀地看出,1名同學和2名同學合并的過程,充分感知加法的含義,然后教師引導學生用語言、手勢表達合并的過程,進一步加深對加法含義的直觀理解。又如:在教學“高和矮”這一內容時,我讓一名學生與我并肩站,然后問:“你們發(fā)現了什么?”學生很快回答“老師高,學生矮”,然后再讓同桌互相比較高矮,這樣將數學生活化,學生很輕松地學到了數學。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引導學生養(yǎng)成時時、事事、處處留心周圍事物,有意識地用數學的觀點去認識,理解周圍事物的習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四、自主和諧,感受成功
一切成功的教育都依賴于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當用平等、寬容來換取孩子們的友誼,與孩子們建立親密無間的感情和愉快的學習氛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以學生自主發(fā)展為本,創(chuàng)設自主、和諧、寬松、民主的教學氛圍,對學生持寬容態(tài)度,不歧視、不厭棄,隨時發(fā)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加以鼓勵,滿腔熱情地保護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幼芽。在課堂上,應讓學生發(fā)問、懷疑,甚至對教師的見解提出質疑,決不強迫學生盲目服從教師的見解,讓他們心情輕松愉快地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發(fā)揮聰明才智,享受探索的快樂和成功的喜悅,達到樂于參與學習的目的。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有很多方法,有賴于數學教師的精心培養(yǎng)和細心呵護,只要我們每堂數學課都能靜心創(chuàng)設一些引人入勝的教學情節(jié),挖掘出一些數學趣味因素,就能使學生在學校數學的過程中能感受到其樂融融,從而達到“有趣的數學”,“快樂的學”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