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中
語文能力是生活、學習、工作的基礎(chǔ),作文能力更是語文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作為中學語文教師都知道:中學階段作文教學肩負的重任——要讓學生掌握三種文體和應(yīng)用文等寫作能力,作文水平達到規(guī)定的層面,以適應(yīng)升學或就業(yè)的需要。然而具體到實施作文教學,教師往往感到無奈,尤其是對于農(nóng)村中學教師難教、難改;學生難學、難寫。作文教學陷入重重困境。
困境之一:源于教材。首先,九年義務(wù)教育初中三年六冊語文課本,每冊六單元約三十課左右。寫作知識和訓練點比較分散,缺少片斷等基礎(chǔ)單項訓練和梯度性的作文訓練。明顯的呈現(xiàn)出重讀輕寫,寫作依附于閱讀的情況。第二方面,課本上的寫作知識介紹簡約,作文訓練點分布零散,點與點問聯(lián)系疏松;缺乏具體的作文教例、教參、教案等工具書。第三方面,寫作訓練量少。整個初中教材中僅安排二十四、五次作文訓練,還有些作文訓練重復出現(xiàn),“讀后感”的訓練也不多。教師多年教學的習慣形成其定勢思維及做法,如今日益顯出其的不適應(yīng)性。
困境之二:源于教師。教師手中無作文教材,僅憑單元之后的短小作文指導來進行教學是遠遠不夠的。造成教師作文課難備、難教,故作文課堂教學彈性大,一般講得少,甚至不講,只將作文題目和寫作要求寫在黑板上,整堂課時間交給學生支配完成。這樣隨意、無序的作文教學,知識含量低,往往收不到教學的預期目的。其次,絕大多數(shù)教師仍較重視閱讀課而輕視作文課。大多數(shù)教師只勤于講課文,把讀寫分開。加之一個月兩次作文訓練占兩三個課時,一學期包括兩次統(tǒng)考的作文評講,也只占二十個課時左右。作文教學嚴重失衡是學生作文能力不強的直接原因,也是學生作文難的原因之一。
困境之三:源于學生。大部分學生怕作文,究其原因:農(nóng)村學生生活面相對較狹窄,又忽略生活的觀察,因而素材少——沒話寫;沒有掌握各種文體審題、立意和布局謀篇的基本寫作知識及方法——不會寫;閱讀量少,語言詞匯平乏,駕駛語言能力低——寫不好;這是農(nóng)村學生作文“三大難”問題,其中自然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師和教材原因??傊?,面對種種境況,農(nóng)村中學作文教學確實陷于重重困境之中。怎樣走出作文教學的困境是每一個語文教師值得深思的問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文教學要取得一定成效,語文教師必須千方百計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讓學生變被動學寫為主動學寫,逐步使他們樂寫。
1 導寫出興
一堂作文課,能否激發(fā)學生的作文欲,與語文教師的“導寫”有直接關(guān)系。題目一出,不導則寫,對多數(shù)學生來說,則是苦差事。因此,導寫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不可等閑視之。
“導寫”,就是要解決寫什么,怎樣寫的問題。從學生的作文實際來看,作文難寫的癥結(jié)就在于不知寫什么,所以必須借助教師的疏導,使之文思涌來。文思要噴涌關(guān)鍵是開掘題材。題材是文章的生命。因此,如何選材是導寫的關(guān)鍵。一般的說,好題材具有“新”和“奇”的特點?!靶隆鳖}材,“新”觀點,往往能啟人深思;“奇”就是不尋常,能誘人一睹為快。在導寫中,教師要善于誘導,使學生悟出“新奇”的題材,對生活的仔細觀察和反復比較。導寫要使學生感悟生活與文章的關(guān)系。沒有生活,就沒有文章。生活有兩層含義。一層是物質(zhì)生活(以行為為軌跡),另一層是精神生活(以感受為軌跡)。文章所選材的生活是這“兩種”生活的有機結(jié)合。寫作要以“感受”為基礎(chǔ),但又要從感受發(fā)端,展開想象?!跋胂蟆庇植荒茈S心所欲,而必須以“觀察”為本。觀察要認真細致。
“導寫”要引導學生善于借鑒。每次作文課,在點化之后,有必要先講幾篇佳作,給學生提供借鑒,喚起寫作欲。引進寫作的情境。當然,只寫“規(guī)定作文”也有弊端,因為學生的經(jīng)歷、性情、思想和方法各不相同,表現(xiàn)在作文中的方方面面自會不同。而且“規(guī)定”越多,對學生所造成的禁錮也越多。所以,教師還得引導學生在平時樂寫“自由文”。
所謂“自由文”,就是鼓勵學生隨時記錄自己的見聞感受,不拘形式,旨在培養(yǎng)學生細致觀察勤奮寫作的良好習慣,不斷積累寫作素材,建立自己的寫作“材料庫”,從中體會“我愛怎么寫就怎么寫”的樂趣。
2 導做促樂
要提高作文教學效率,在作文之前,為了讓學生感受生活,教師可以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帶領(lǐng)學生做點什么。這種“做”較為寬泛,可以是言行表現(xiàn),動手操作,也可以是動眼、動耳、動嘴、動腦的參觀訪問調(diào)查研究,甚至可以是漫畫鑒賞。但都必須是以練習作文為前提。這種“做”,不管是課上集體活動,或是課下分散活動,都必須提出明確的作文要求,讓學生在活動前有所準備,活動中有所留心,活動后落實到作文。
“做”的種類可以靈活多樣,讓學生為“快樂作文”,做好準備:①采訪類。訪問本地先進人物,或調(diào)查研究,然后寫出“訪問記”,“人物通訊”或“調(diào)查報告”。②文體類。例如,召開班級晚會,寫成“消息”、“通訊”、“評論”、“賞析”、“偶感”等等。③實驗類。與其他科目結(jié)合,利用實驗課所獲得的知識作文。例如,與化學課結(jié)合,寫《說鈉》。又如,與生物課結(jié)合,寫《精蜒的構(gòu)造與習性》。也可以同體育課結(jié)合,寫《我是怎樣投手榴彈的》。④勞動類。根據(jù)不少學生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實際情況,要求學生參與家務(wù)勞動,然后據(jù)實作文,可寫方法、過程,也可以寫感受、體會。⑤旅游類。組織學生到當?shù)孛麆俟袍E參觀旅游。讓學生對所要去的地方有較多的了解。到旅游點之后,讓“知情者”當導游,使“旅游者”能觀察感受到更多的內(nèi)容。然后寫日記、游記。此外,還可以組織參觀。或展覽館、或博物館、或俱樂部,等等。然后寫參觀記(或憶),也可寫成評介性文章。③漫畫鑒賞。魯迅先生說:“圖畫可濟文字之窮?!痹谧魑慕虒W中引進漫畫鑒賞,有利于學生沖破寫作思維的定勢,發(fā)展深層思維能力,促使學生克服怕作文的現(xiàn)象。其實讀畫的過程,就是認識的過程,也是情感交換的過程。
作文之前,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去“做”,讓他們“做”得開心,“玩”得有味,并從中積累寫作素材,不僅其過程生動活潑,而且這種“寫”也成了一種享受。
3 導改品味
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思想要求:對于學生的作文,總是教師精批細改。目前,許多學生家長和學生仍以這種標尺要求教師,而許多學校的教學要求也依然沒有跳出這種發(fā)臼。遺憾的是這把衡量作文教學的“標尺”實際上是套在作文教學上的枷鎖,既約束老師,又危害學生。筆者認為從作文教學的實際出發(fā),應(yīng)該讓學生評改,把作文的評改權(quán)交還學生。
那么,怎樣引導學生對自己的作文自行修改呢?
首先,讓學生認識自改的重要性。葉圣陶先生是這樣論作文批改的:“文章要自己改,學生只有學會了自己改的本領(lǐng),才能把文章寫好。”魯迅是這樣教導的:“寫完至少看兩遍,竭力將可有可無的字、句、段刪去,毫不可惜?!?/p>
接著,讓學生懂得怎樣改;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看格式是否正確;二看卷面是否整潔;三看錯別字有幾個,并加以訂正;四看有沒有病句,并予改正;五看標點符號有無明顯錯誤,并加以修正。以上五條,都是寫文章的最低要求,學生經(jīng)過三四篇文章的批改實踐,就能掌握了。熟練掌握了后,再過渡到高層次的要求:①審查主題思想。這是最重要的修改。通過改,使主題鮮明。②審查所用材料。多余的、無關(guān)的刪去;典型、生動的留住或補人。③審查結(jié)構(gòu)。開頭是否有吸引力,結(jié)尾是否深刻,段落之間聯(lián)系是否緊密,過渡是否自然。全文能否構(gòu)成有機的整體。④審查表達方法。記敘是否清楚,描寫是否生動,抒情是否自然,議論是否辨證,說明是否準確。⑤審查語言表達。是否準確、明白、通順??傊?,通過“增”、“刪”、“調(diào)”、“改”來完成批改工作。
讓學生互改是這樣進行的。除了寫“自由文”,每次都要求當堂完成,寫好后我先收上來,然后再按學生的不同水平有針對性地分發(fā)下去,由他們互改。每次換人,使批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次自己的作文又換人批,看不同的學生對自己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有積極性。每次互改,都要求批改者要尊重他人的勞動,批改時要有眉批、有評語、并在最后署上批改者姓名,改好后交給對方。對方也可就批改意見發(fā)表不同的看法,兩人可以一起探討。每次互改,每人只批一本、負擔不重,比教師單于的“精批細改”還認真,還仔細。大部分學生對同學寫的批語的關(guān)注程度,遠遠超過以前關(guān)注“師改”的批語,同時增強了同學們發(fā)現(xiàn)錯誤的能力,還使同學之間研究學習的風氣更濃了。教師只抽看部分互改結(jié)果,當然節(jié)省了大量時問。這樣可將節(jié)省的時間用于研究教材和教法及學法,進一步提高教書育人的效果。
必須明確,指導學生相互評改作文,其意義更在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把學生修改文章作業(yè)當作作文訓練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所以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作文中出現(xiàn)的主要問題,因人而異地采取多種形式進行訓練,使學生確立在學習過程上的主體地位,提高寫作的主動性、積極性。
農(nóng)村中學的作文教學任重而道遠,針對三困用好三導,才能慢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