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貴頌
最近,解放軍總政治部發(fā)布文件,明確要求專業(yè)技術三級以上的文職干部不得稱將軍或文職將軍。這不僅是對軍隊文藝兵“級別”的規(guī)定,也是軍隊正規(guī)化的體現(xiàn)。
中國的文藝兵,為何至今能夠長盛不衰,蓬勃發(fā)展?其原因就在于:一是部隊文藝兵的待遇高,保險系數(shù)大。我在部隊時,一個師級的文工團,能招來省級表演大賽中的冠亞軍,而且他們甘愿“下嫁”,連省一級的專業(yè)文藝團體都不去。二是一個明星演員一旦穿上了軍裝,就成了“軍地兩用人才”。部隊還會給他們提供穩(wěn)定的保障,達到一定級別的還會有住房和公車的福利待遇。于是當部隊伸出“特招”的橄欖枝時,他們大多欣然接受。唱歌竟然成“將軍”,盡管這個將軍是“相當于”或者說是自封的——“不得稱將軍”也就不是將軍,這也算是“中國特色”了。
由“文職將軍”想到了“國家一級演員”。后者的這個“頭銜”,也是某些人自己扣到頭上的。所謂“一級演員”,只是一個職稱,是表演藝術領域的最高級職稱,是對一個演員表演藝術水平的肯定,它最實在的用處是工資可以多發(fā)一些,然而從來沒有所謂“國家一級”、“國家二級”之說。
還有“國家一級作家”。這個東西的正式稱謂,應當是“文學創(chuàng)作一級”,也是個職稱。由申報者所屬的廳、局、司級單位的評委會評定,經省、部級機關下設的專門機構核準,發(fā)給資格證,與“國家”沒有瓜葛。可是不知是哪位高人帶頭,叫成了“一級作家”甚至“國家一級作家”,從此群起響應。外人聽來好像是“一級作家”就是文章一級了,就像果品公司收購水果,一等的價錢自然比二等、三等的要貴一些。其實內行人都知道,職稱早已越過了技術或學術水平的概念,剝離出的,只是一個待遇的標志而已。
更不靠譜的還有“著名”和“大師”?,F(xiàn)如今,只要能到臺上吼上幾嗓子的,就成了“著名”演員;能在報刊上發(fā)表幾篇豆腐干大小文章的,就成了“著名”作家;能在宣紙上胡亂涂上幾筆的,就成了“著名”畫家或書法家。有的人對這個“著名”特感興趣,特計較,你不稱他為“著名××家”就好像瞧不起他似的。其實不是我掃這些人的興,至少在民國初年之前,“著名”并不是一個褒義詞。我曾在《老照片》一書中看到一幅照片,下面赫然寫著:“著名盜賊××昨天被斬?!敝劣谀莻€大師,從上到下,從來沒有明文規(guī)定誰該稱大師,誰該稱中師,誰該稱小師。大師者,十有八九是別人瞎起哄而自己又樂意接受才弄假成真的。只要自稱或被稱為大師,就好像走在了通往仙界的路上,變得不那么正常,與普通人有別了。然而很不幸的是,這些所謂的大師,最后都無一例外地現(xiàn)了原形,弄得灰頭土臉。其實這個社會真的需要大師,但可惜那些自稱或被稱為大師的人,只是大師的水貨,而沒有大師的水準。
把虛夸還以真相,把面目還以真實。這個社會真的該好好沉靜一下,別再那么浮躁了。
【原載2013年9月25日《文匯報·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