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偶然的一次機會,聽到一位著名黨建研究專家說,干部密切聯(lián)系群眾,既應(yīng)“下得去”,更須“融得進”,以為言之理在。
相較“融得進”,“下得去”容易一些。所謂“下得去”就是放下身段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實事求是地說,如今“下得去”的黨員干部可謂比比皆是。但并非所有的“下得去”群眾都高興、都歡迎。比如那種“擺樣子”、“搞形式”、“走過場”、“坐著轎車轉(zhuǎn)一轉(zhuǎn),隔著車窗看一看”的“下得去”;那種鋪蓋在、人不見、耗日子的“下得去”;那種人在基層,心在機關(guān),如蜻蜓點水,象征性地坐一會就抬屁股走人的“下得去”;那種前呼后擁、興師動眾、眾人陪同、處處彰顯地位的“下得去”;那種不入鄉(xiāng)隨俗,做群眾炕頭卻總怕衣服沾上灰塵,與群眾同餐卻總把筷子擦了又擦,生怕群眾不衛(wèi)生的“下得去”,群眾就不以為然。至于那種“美酒盛宴餐一餐,桑拿浴里涮一涮,歌舞廳里旋一旋,特產(chǎn)物品斂一斂”、“住要環(huán)境好、服務(wù)要高檔”的“下得去”,簡直就是“下災(zāi)難”了,群眾便只有嗤之以鼻了,甚至反過來給你一個“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如今已有從基層回來的黨員干部如此抱怨群眾了。這樣的“下得去”,“下得去”者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完全沒有沉到水里去,油水不溶,層次分明,所謂“油水關(guān)系”如是。也有的“下得去”者,看上去像塊石頭沉到水底,卻各不相干,水冷石硬,所謂“石水關(guān)系”既此。
而群眾真正需要的是“融得進”的“下得去”。
什么叫“融得進”?
和群眾手拉手,面對面,心連心,似鹽同咸,像糖同甜,冷暖與共,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親親熱熱,像一家人那樣。
怎樣才能“融得進”?
“融得進”,就要像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海南省原東方市委書記黃成模等“草帽書記”一樣,常聞群眾身上的汗味,常嘗群眾的家常飯菜味,常品群眾艱苦工作的滋味,常有噓寒問暖的人情味,在貼心相處中贏得人心。
“融得進”,就要把話說進群眾腦海,把事辦得群眾擁護。只來“實”的,不玩“虛”的;不擺架子、不當(dāng)老爺、不甩臉色,始終持一張笑臉、道一聲問好、拉一把椅子、端一杯熱茶、給一個答復(fù)、捧一份真情。
“融得進”,就要虛心向群眾學(xué)習(xí),拜群眾為師,多征詢?nèi)罕姷囊庖娊ㄗh,多挖掘群眾的實踐經(jīng)驗,多依靠群眾的智慧力量,切實把群眾當(dāng)成主人和靠山。
“融得進”,就要多走入貧困村和困難戶,多了解貧困群眾疾苦,多關(guān)愛困難群眾生活,教給他們脫貧方法、幫他們尋找解難對策,為他們辦實事,解煩憂。
“融得進”,就要同群眾多說“短話、真話、新話、實話”,少講“官話、套話、大話、空話”; 多在“田間、車間、群眾間”忙活;少在“酒桌、球桌、牌桌”快活;多琢磨群眾的煩心事、惱火事、憋屈事,少盤算自己的小事、好事、私事。
一句話,“下得去”屬于形式,“融得進”才算本質(zhì);“身入”群眾固然好,“深入”人心則更好。
黨員干部在下基層時,不妨多想想這句話。
責(zé)任編輯:戚本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