卉子
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jīng)中的禮指的是“周禮,儀禮,禮記”的總稱,光是周禮中關于玉的規(guī)定就有100多條,詩經(jīng)上也多次提到玉。在《詩經(jīng)·秦風》中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它的意思是我欣賞的他溫文爾雅,就如同玉石一般;中國的古籍中也大量記載著玉。在古代,王和玉是同一個字,這就把玉石提高到了王的高度,可見人對玉石的尊重達到了什么程度;后來由于這兩個字不好區(qū)別,就在王字上加了一點,變成了玉;現(xiàn)在的斜玉邊還是寫成一個王字。
在古代,玉石就使用的范圍而言,涉及政治、經(jīng)濟、軍事、法律、外交等領域;就其用途而言,祭祀、廟制、朝聘、盟會、婚喪、車服、宮飾、器物、音樂等方面;就其體現(xiàn)的功能而言,玉可以代表天地鬼神,象征王權,也是人格化的象征;其中至為重要的一點被忽略了,那就是玉石的教化功能。
在《禮記·玉藻》上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佩玉的目的不是為了裝飾,而是為了養(yǎng)心養(yǎng)德。中國的社會是管理型社會,在管理型社會里,管理者的最大要求就是要被管理者接受管理,于是就有一個被管理者的教化問題。而教化的主要對象是君子階層,君子應該包括作為管理者的各級官員和知識分子,還包括一部分貴族,這些人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作為管理者的官僚隊伍,其數(shù)量是有限的,以少數(shù)的官員去管理普天下的民眾,這是怎樣也無能力管好的。
管理者管理社會,一是通過規(guī)章制度、法律、軍隊、監(jiān)獄,這是帶有強制性質的,另外一個管理社會的方法,就是制造社會輿論,通過輿論去影響普通人的思想感情。怎樣使社會輿論和管理者的主觀意圖,也就是意識形態(tài)與民眾合拍、同調,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能夠營造社會輿論的中堅力量就是君子階層。因此,君子就是當時主要的教化對象。把君子教化好了,那么由君子產(chǎn)生的社會輿論,自然就和管理者合拍。在君子當中倡導玉德,就是對君子進行教化
從我們現(xiàn)今發(fā)現(xiàn)的玉石來看,最早的是在內蒙古興隆村文化遺址,這個遺址距今有8000年。河姆渡遺址距今7000年,這以后在山東、上海、浙江、西安、河南、陜西的文化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了玉石,這些遺址有的是5000多千年,有的是3000多年;在上古時代,人們的抽象思維是很不發(fā)達的,當時最活躍的是圖像思維,中國的象形文字就發(fā)生在那些時代。象形文字就是圖像思維的具體表現(xiàn),那時候的人只能看圖識字,抽象的東西又很難理解,教化就是對人的精神塑造,就是倫理道德塑造,倫理道德概念全是抽象的,怎樣把這些抽象的概念傳達給君子階層,這是一個難題。中國古代的管理者在這個難題上表現(xiàn)出極大的智慧。他們借用玉石這個感性物,把人的思維向抽象的概念上導引,這是一個很大的創(chuàng)造;玉石有很獨特的物理性質,如色澤溫潤,紋理清晰,質地堅硬,潔白無瑕,這諸多特性使人聯(lián)想起一些道德概念。
古人云:玉有五德,仁、義、智、勇、潔,孔子還總結出玉有11德;因此在君子當中倡導玉德,就是對君子進行教化。
如何發(fā)揮玉德的教化作用?就讓君子們佩玉。
玉佩戴在人身上,令人時刻在想著玉,時刻感受著玉的陶冶。
《禮記·玉藻》上記載,君子在車要有鑾和(專門的鈴鐺在車行走時發(fā)出)之聲;君子出行,必有佩玉之聲。佩玉還有嚴格的規(guī)定:左徵角,右宮羽。中國的音樂是五音制:宮商角徵羽,和我們現(xiàn)在的七音制相比,沒有fa和t音,只有daoruaimisaola。
左徵角,是指在胸膛左上方的佩玉要發(fā)出saomi的聲音,胸膛右上方的佩玉要發(fā)出daola的聲音,五音當中,這里就占了四音(daomisao-la);唯獨沒有ruai,這個ruai在五音當中稱作商,商象征著殺伐之聲,這對提倡“和為貴”的華夏民族來說自然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在君子的身上是不能發(fā)出這個商音。
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的管理者是如何發(fā)揮玉的教化作用的。
玉石的道德教化作用
從出土的文物當中也可以看出,這些佩玉不是單獨的一塊,一塊是發(fā)不出聲音來的,它都是組合的玉佩,有管有珠,也不完全是玉,有時還配有瑪瑙、綠松石、蛇紋石;身上佩玉要發(fā)出規(guī)定的聲音,與人走路時的輕重緩急大有關系:人怎樣邁步,怎樣進退,那時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可見當時為了發(fā)揮玉的教化作用,對君子有一系列的行為規(guī)范。
君子遇到災難和喪葬的時候不佩玉,君子要去面見皇帝的時候,要把左上方的佩玉取掉,表示臣子的德不如帝王的德。君子佩玉不僅要接受玉的教化,玉也是君子德的象征,“君子比德于玉”,君子就是用玉石來體現(xiàn)他的德,他把玉佩戴在身上,是對君子的一種約束。因為玉石代表君子的德,所以君子在言語、行為和人際交往上,就不能不嚴格遵守道德規(guī)范。這只是用玉的聲音來教化人,而不是用玉的色澤、紋理、質地來教化人,足見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古人給玉石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最大邊際地發(fā)揮玉石的道德教化作用,不僅利用玉的形和質,還用玉的聲音,如果不是《禮記》留下記載,現(xiàn)代人很難相信古人用玉的聲音來感染人。
玉石作為一個教化物,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人們不斷地賦予它新的文化內涵,有一些內涵已經(jīng)隨著歷史灰飛煙滅,我們已無法考證,只能從古文獻上看出一些蛛絲馬跡。
古人非常喜歡圓形的玉,圓形的玉代表天地之間的和諧圓滿,所以玉環(huán)、玉扣、玉子特別受到古人的喜愛,這里也有教化作用,讓人把和諧圓滿當作至高無上的準則。
誠然,古人把玉有些神化,古人認為佩戴玉器可以凝神聚氣、定驚和趨吉避邪,還有許許多多的文化內容。古人有時候用一個玉器來象征一個觀念,比如說“玉塊”,帝王給大臣賜一個玉塊,就等于給大臣傳授了一個觀念,在遇到緊急的時刻,處事要堅決果斷,不能猶豫彷徨,這自然也是一種教化。像這樣代表一個單獨觀念的玉件和玉器,還有很多,有些我們已無法還原它的內涵。
中國的儒家就繼承了幾千年的玉石文化,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智性忠孝,溫良恭儉讓,這些道德概念是對玉德的傳承和發(fā)揚;儒家文化就是中國的源頭文化——玉石文化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到了漢武帝時代,社會文明已上升到了理性高度;抽象思維已經(jīng)能夠代表圖像思維,所以儒家文化就代替了玉石文化;因此中國歷史的教化功能就用儒學來代替。我們研究玉石文化,要盡量地還原玉石的文化內涵,讓玉石在建樹今天新道德中能夠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市場經(jīng)濟是一把雙刃劍,它能調動人去開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潛能,也能激起人的物欲,甚至貪欲,我們的社會文化如果不防止市場經(jīng)濟的兩面性,就有可能引起社會道德的滑坡,因此在今天這個時代,強化倫理道德應該是社會的一個重要課題,應該用道德觀念去抵消市場經(jīng)濟的負面作用,要在人的精神領域構筑起道德的長城。
構筑道德長城的形式應是多樣的,渠道也是多種的。由于市場經(jīng)濟正反兩種作用,滲透于社會的方方面面,道德的防御力量也應滲透于社會的生活深處,在每一個地方,每一個方面都能建造成道德防線。這個任務是繁重的,玉石文化在中國歷史的幾千年中對人起過教化作用,教化的成果也是顯著的。
今天,我們借用玉石對人進行文化感染,依然是有效的?,F(xiàn)在許多人僅僅把玉石當作一個商品,僅看到玉石的收藏價值和市場價值,完全忽略了它的文化價值和教化功能,我們要重新給玉石賦予文化內涵。
玉石所包含的玉德,對我們的道德感染依然有強烈的針對性和現(xiàn)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