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萍
摘 要:實驗是科學的基礎,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動手、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但實驗課堂又是比較難把握的,教學是“教”與“學”的有機結合,也是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結合,只有把握好兩者的關系,才能達到教學的 目的。
關鍵詞:實驗課;教與學;主體性;主導作用
在科學教師的交流中,不少教師都提出過一個相同的問題,怎樣提高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因為在目前的教學中,學生在實驗課上表現活躍,教師普遍感覺課堂紀律難把握、課堂秩序難維持。在實驗課上,我們常??吹竭@樣的場景:教師在上面講要求,學生已經在下面開始動手了;分組實驗中,學生沒有設計實驗的步驟和計劃,想怎么做實驗就怎么做;匯報交流的時候,匯報的學生只是在給教師匯報,教師在聽,其他同學還在忙碌著;實驗已經做完了,但小組沒有小結和交流,同學們繼續(xù)在“玩”,教師無可奈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科學教師怎樣才能上好科學實驗課,怎樣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又不失教師的主導性,引領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呢?
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師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源泉,而是各種知識源泉的組織者、協(xié)調者。在一堂好的實驗課中,教師的這些作用尤其重要。
1.認真?zhèn)浜谜n
俗語有云:“磨刀不誤砍柴工?!鄙蠈嶒炚n也同樣如此,課前也應當和其他課一樣備好課,寫好教案。除此之外,教師還應該提前預做實驗,這樣就能明白哪些地方學生容易出錯,哪些現象不夠明顯,哪一項器材要換(特別是電學實驗中,導線、插座、電池等儀器),哪一種方法需要改進。教師做好“準備”實驗,有利于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有利于預防各種失敗和事故,防止教學中的失誤。為了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做好實驗,上課前檢查每一組儀器也是應該做的一項工作。而不少教師認為這是實驗員的事,不予重視,結果實驗開始了,才發(fā)現有的器材短缺,有的儀器不能使用,致使一部分學生做不成實驗,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
2.培養(yǎng)實驗小組
根據學生座位、學業(yè)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這些方面的情況,將全班學生以2人為一小組,基本上是同桌,每個小組的學生個體情況不同,存在著許多差異,但每個小組的整體水平相當,這樣分組使學生之間的感染和影響達到最好的效果,這樣就不會出現在實驗室里,兩個學生都不會正確的操作,盲目地使用實驗儀器的現象。選擇、培養(yǎng)小組長是小組活動的關鍵,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學生自主性學習活動的關鍵。必要時,對小組長事先培訓,提前掌握整個實驗的操作方法和故障的排除方法,這樣他們就能更好地指導同桌的實驗和管好本組的器材。
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在實驗課中,教師在上課前講完實驗要求后,基本上只是在實驗操作中起到輔助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怎么樣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是實驗課成功的關鍵。
1.做好課前預習
每節(jié)實驗課往往含有多個實驗項目,短短的課堂40分鐘,學生進行各項的實驗操作在時間上未免有些緊,提倡學生預習實驗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使學生能提前熟練實驗目的和實驗過程,提高課堂效率。但預習工作不能停留在一般的號召上,要布置預習提綱,且要采取多種方式檢查預習情況。例如可采用提問檢查,也可以把權力下放到小組長,由他們檢查后匯報。但檢查預習情況一定要放在實驗課之前,這樣對于無故不預習的學生,可采取及時補預習,一定要預習充分后方能進實驗室,這樣要求幾次就逐步使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
2.進行小組實驗
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積極主動地啟發(fā)、引導、鼓勵和幫助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觀察、實驗、研討和探索的實踐活動中。在學生研究時,我們盡量不要過多地干擾學生,也不能領著學生一問一答齊步走,直奔結論,而應把有結構的材料交給學生,讓他們盡可能地發(fā)現各種現象和規(guī)律,經歷像科學家那樣去認識事物的探索過程。教師應克服急躁心理,不能提出一個問題后,就急于讓學生盡快答出,也不能在學生思考的過程中用“你們討論起來”“時間快到了”“抓緊時間”等語言進行干擾,這樣會打斷學生的思緒,極可能把討論變成一種學生的“表現”,只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獨立思考,充分討論,回答問題才會完整、準確。
3.建立小組評價
每次實驗每個小組有實驗考評表,在實驗結束后,小組成員間對科學實驗能力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一學期下來的實驗操作考評分累加,并把其作為學生期末考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計入考評范圍;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表現作為考評的依據。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的自我提高和反思,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提高。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有效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范梅南.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教育課程出版社,2001.
[3]沈德立.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4]吳效鋒.新課程怎樣教.沈陽出版社,2003-01.
(作者單位 浙江省紹興縣安昌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