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滬語文藝:消費海派?

      2013-05-30 13:52:27
      新民周刊 2013年26期
      關鍵詞:文藝作品海派普通話

      主持人:王悅陽(記者)

      嘉 賓:趙化南(上海劇本創(chuàng)作中心 劇作家)

      錢乃榮(上海大學教授)

      王琪森(作家、上海電臺主任編輯)

      沈善增(作家)

      楊劍龍(上海師范大學教授)

      張 生(同濟大學中文系主任)

      近年來,以上海方言為載體的各類原創(chuàng)文藝作品煞是熱鬧,比如滬語小說《繁花》在文藝界引起了很大反響,改編自白先勇小說《永遠的尹雪艷》的方言話劇在上海文化廣場連演8場,幾乎場場滿座。傳媒界的滬語欄目也十分紅火,像電臺滬語節(jié)目“阿富根”、《新民晚報》“上海閑話”版、電視節(jié)目《新聞坊》等。滬語熱說明了民間在保護地方語言方面的要求早已有之,而這次更多是從文藝作品中突顯出來。

      與此同時,近年來滬語研究也方興未艾,出了不少滬語教科書、滬語研究資料、上海話大辭典等……文藝界內(nèi)外對此眾說紛紜,有人表示樂觀,認為滬語文藝的崛起表示海派文化已漸漸復蘇,滬語文藝將成為未來上海文化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有人表示不容樂觀,認為這些滬語文藝作品只是對傳統(tǒng)海派文化的模仿,缺乏更新的創(chuàng)造。還有一種折中的觀點認為,對此現(xiàn)象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現(xiàn)在下結論為時過早。

      《新民周刊》與上海市文聯(lián)聯(lián)合邀請了幾位在滬語文藝及海派文化研究領域卓有成績的專家,就“滬語文藝與海派文化”展開討論,共同探討當下“滬語文藝熱”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與未來展望。

      消費海派還是弘揚海派?

      主持人:討論滬語文藝作品與海派文化的關系很有意義。我們之前雖然討論過《永遠的尹雪艷》,討論過《繁花》以及方言小說現(xiàn)象,討論過滬語保護問題,但這些都只是從一個側面來談的,并未從歷史和時代背景、當下文化整體環(huán)境加以研討。這陣滬語文藝熱不是出現(xiàn)在十年前,也不是在十年后,而恰恰是在今天,我相信是有其特殊原因的。諸位都是滬語文化、海派文化的專家,請各位談一下目前出現(xiàn)滬語文藝熱的原因何在?

      錢乃榮:今年是上海開埠170周年,對于這個城市來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時間節(jié)點。上海開埠后產(chǎn)生了以商業(yè)為基礎的海派文化,關于這種文化的性質(zhì),魯迅曾經(jīng)明確指出這是一種商業(yè)文化,這種商業(yè)文化與農(nóng)業(yè)文化、官場文化有極大的不同。海派文化體現(xiàn)在文藝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上海方言的運用,如茅盾的《上海大年夜》,才兩千多字的散文中,就有二十幾處上海話詞語。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上海話詞語進入到普通話里,同時其他各地方言進入到上海話中,從中投射出上海海納百川、多元交匯的移民城市的文化特點。文化多元多樣,得以互相補充,容易產(chǎn)生創(chuàng)新,因此上海發(fā)展非常快,海派文化發(fā)展非??臁_@種海派文化精神延續(xù)至今,成為目前滬語文藝作品熱的一個啟蒙性的因素。

      主持人:除了海派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目前滬語文藝熱的原因中,是否也存在著上海人的一種懷舊情結?

      王琪森:目前這些滬語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確實源自對上海城市文化的懷舊之情,同時也是人們?yōu)榱藦团d和發(fā)展海派文化作出的種種嘗試。無論是舊的懷念還是新的嘗試,都是好的、正常的文化現(xiàn)象。我認為,當代海派文藝作品要取得真正的突破,必須考慮如何在自己的作品上,如何從根本上體現(xiàn)出海派文化的精神及價值取向。在這方面,我認為《繁花》是比較成熟的。作者擁有豐富的上海生活經(jīng)驗和深沉的人生感悟,作品經(jīng)過長時間打磨,無論是結構還是語言的掌控都比較好,是上海方言文學中的一部成功作品。而滬語話劇《永遠的尹雪艷》和滑稽清口《上海爺叔》,雖然取得了市場的成功,但在弘揚海派文化的內(nèi)核、也即價值取向方面不但不夠突出,反而顯得薄弱,這是令人遺憾的。我認為現(xiàn)在有些海派文藝作品更多的是在消費海派文化,而不是在詮釋和發(fā)展海派文化的真正精神。白先勇創(chuàng)作《永遠的尹雪艷》時,雖不否認自己是以小說來為已逝去的那個時代唱一曲挽歌,但同時傳遞給我們一種恒定的、共通的精神價值。而滬語話劇的改編舍棄了原作的底蘊,僅展示出舊上海的浮華生活,缺乏內(nèi)在審美精神。

      滬語文化等于海派文化?

      主持人:確實,從眾多滬語文藝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海派文化的外在和內(nèi)質(zhì)的表現(xiàn)。在推廣普通話的社會背景下,我們?nèi)绾伪Wo上海話、保護以上海話為載體的海派地方文化?

      張生:不能忽視“滬語熱”。我認為這不僅是屬于上海人的問題,更是屬于新上海人的問題。新上海人來到上海,就會有身份認同的需要,而語言是最根本的。海德格爾說“語言就是存在的家”。我是新上海人,而我的女兒在向大家自我介紹時,說自己是上海人,我才意識到她的身份認同,就是會講上海話。在此之前,我甚至都沒有注意到她會說幾句洋涇浜的上海話。我發(fā)現(xiàn)這股“滬語熱”的源頭,很大程度上來自年輕人,來自年輕的新上海人,他們迫切地希望從語言開始對上海認同、被上海認同。事實上,的確有一批年輕人正在費盡心思想要學會上海話,他們也是滬語文藝作品的忠實觀眾、聽眾和讀者。

      主持人:不可否認的是,滬語文藝的受眾還是以四五十歲的上海觀眾居多。有人因此戲稱應該把滬語文化劃歸到夕陽產(chǎn)業(yè)范疇中去。滬語文藝作品對保護上海方言、上海文化有沒有作用,有多大作用?

      趙化南:其實“滬語熱”現(xiàn)象早就存在,只不過一直比較平穩(wěn),聲勢規(guī)模不像如今這么浩大。十幾年前上海就有“王小毛”、“阿富根”等滬語故事和滬語媒體節(jié)目,前幾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曾經(jīng)大行其道,風頭很健。但我覺得,這些作品或許都談不上對海派文化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甚至這樣的節(jié)目連滬語文藝作品都當不起。

      其實我對于何謂海派,不甚了了。我認為僅僅拿出“海納百川”、“平民化”、“商業(yè)性”之類詞匯來詮釋,并不能包涵海派文化的全部,不能說明海派文化的內(nèi)涵。

      我的創(chuàng)作體會是,我在寫作時總是在用上海話思考,而不是用普通話來思維。也就是說,滬語的使用進入了我的思想,成了我的思維方式。要滬語真正進入思想,首先必須讓其進入生活,成為生活。但現(xiàn)在我就是去樓下買一客生煎饅頭,都要講普通話了。一方文化的根本是一方語言,想要保護和弘揚海派文化,就要先保護和弘揚上海方言。

      現(xiàn)在的情況不容樂觀,多年以前11路公交車曾首開滬語報站先例,但沒多久就作罷了,其他公交車就更不會這么做了。生活層面的推廣很難。而文藝作品推廣滬語,因其存在藝術加工問題和受眾有限的問題,是與生活有段距離的,我們對藝術家推廣滬語的能力不能要求過高。

      更重要的是,上海方言也好,滬語文藝也好,并不等于海派文化。因為有很多文化狀態(tài)、文化現(xiàn)象并不是、或并不能用語言來表達的。因此,當代海派文化的弘揚和發(fā)展,是一個多元多樣、自然漫長的過程。

      沈善增:一種新方言的產(chǎn)生,是很難的事情,同時標志著一種新文化的誕生。滬語是宋元以來產(chǎn)生的唯一的新的方言,此后中國也沒有再產(chǎn)生過新的方言。

      滬語這種新方言的產(chǎn)生,有它的歷史社會條件,有新的需要。在當時開埠的五個城市里,其他四個城市都沒有產(chǎn)生新的方言,唯獨上海產(chǎn)生了新的方言,所以我認為上海話是上海人對中國近代文化史一大貢獻。我對上海話的評價很高,因為這是上海人的集體文化創(chuàng)造,上海人是最具文化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群。

      正因為上海話是一種新的方言,所以我們的保護要采取動態(tài)的保護、發(fā)展的保護,吸納和融匯的保護。我認為,現(xiàn)在的許多新上海話是由上海的年輕一代,包括新上海人共同創(chuàng)造的。當代海派精神也應該依靠他們繼承和弘揚。

      張生:關于滬語文藝的話題,胡適在為《海上花列傳》作序時談到,在吳語體系里,上海話不是正宗的,最正宗的是蘇州話。他還專門提到了三種方言——北京話、蘇州話、廣東話的命運消長。廣東話曾影響過半個南中國,但它隨著通商口岸的關閉,影響逐漸式微,蘇州話開始流行起來了。胡適認為蘇州話的流行原因,一是發(fā)達的經(jīng)濟,一是昆曲。不過影響更大的還是北京話,它的影響力一是來自政治權力,一是因為明清以來的文學藝術,大多以北方方言、北京話為主。胡適還特別強調(diào),吳方言的文藝作品是不可能影響全國的,原因之一在于吳方言區(qū)很有限,原因之二在于吳方言的致命傷——有音無字,原因之三在于方言的變化非常迅速,不夠穩(wěn)定。由于方言的變化過于頻繁,它就很難在文學藝術中表現(xiàn)出來。即使是被奉為經(jīng)典的《海上花列傳》,如果認真地讀,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它只是在對話里是吳方言,但大段的描述還是普通話或北方方言。

      我們對滬語文藝的作用,不應寄予太高期望。海派文化是一二百年的移民共同筑成的,有的很難改變,有的正在改變。滬語確實應該成為我們?nèi)粘I钪械恼Z言,成為我們上海人的思維習慣和表達方式,但如果指望滬語特別是滬語文藝作品影響全國,這個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上海話流行的文化資本,在解放前后是不一樣的。1949年前,主要是發(fā)達的經(jīng)濟賦予了講上海話的人以優(yōu)越感,1949年以后這種優(yōu)越感逐漸轉(zhuǎn)變?yōu)辄h和政府的戶口政策。語言是趨利的,于是上海話在中國方言中的地位僅次于北京方言,相對于其他地方的方言有很強的文化資本。這就是現(xiàn)在很多人批評普通話的原因,他們認為1949年以后的普通話政策打壓了各地方言特別是上海話,造成了上海話這一次通過文藝作品的反彈。不過他們沒有看到,正是由于1949年后對普通話的大力推行,抬高了上海話的文化資本。

      積極有為還是順其自然?

      主持人:時至今日,一個不爭的事實是,越來越多的上海人不怎么會說上海話了。因此,滬語文藝作品的出現(xiàn)才會如此引起關注與熱議?;蛟S一兩部作品并不能影響大環(huán)境,但凡事做總比不做好,有總比沒有好。這是一種嘗試,也是一種寬容、開放的文化環(huán)境所造成的必然結果。當下滬語的保護發(fā)展是否存在一些困境?這種困境主要來自何處?它與海派文化的發(fā)展關聯(lián)何在?

      楊劍龍:有一次我到巴黎去,在街上問路,但我不懂法語。開始我用英文問:“Do you speak English?”結果那個法國人用英語反問我:“Do you speak French?”這說明,語言的保護和弘揚若要有力和有效,必須存在于使用語言的每一個人的意識深層之內(nèi),而不是僅是看一出方言戲、聽一臺方言廣播。

      一種語言的興起和當?shù)氐纳鐣?、政治、?jīng)濟狀況密切相關。上世紀80年代大家學粵語、唱粵語歌,但現(xiàn)在就沒那么熱鬧了。我認為主要原因是1990年浦東開發(fā)開放以后,本地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上海人的文化自信更強了。然而同時大量移民進入,上海話同樣受到?jīng)_擊?,F(xiàn)在的滬語文藝熱,寫的都是四五十歲的人,也主要是為了四五十歲的人來欣賞。如果這一代人離開了,那么這種滬語文藝能夠接得下去嗎?所以我覺得滬語在生活中的困境必須得到重視和解決。

      王琪森:上海話是在各地方言包括外來語的影響下不斷進行變化而成的,它是最具有變通性和包容性的方言,這也正是海派文化底蘊的體現(xiàn)。我們繼承和弘揚上海方言和海派文化,正需要堅持文化的更新和意識的開放。

      張生:魯迅說:“凡是我們要保護的東西都是即將消亡的?!备鞯囟加蟹窖?,為什么重慶人、鄭州人沒有提出保護自己的方言?我覺得上海人關于滬語保護的焦慮,是多少有點病態(tài)的。我認為,不要過于在乎滬語文藝作品的未來到底會怎么樣,也不要過于在乎上海方言是否會保持下去。上海方言一定會保持下去,相信還會有更好的發(fā)展。上海話的未來肯定會更富有生命力,更富有自己的特點。

      錢乃榮:移民不是問題。說到外來人口,北京的移民要比上海的多,但北京話到處開花、暢通無阻。我到北京乘車,車上的廣播是北京話而不是普通話。在外地,沒有禁止使用方言的情況,而在上海就有,上海許多學校不僅要求孩子在課堂上說普通話,而且要求課余也不能講上海話。這是外地方言沒有碰到存在危機、而上海方言遇到生存問題的原因。

      滬語方言的衰落,并不表現(xiàn)在我們老一代的人身上,主要表現(xiàn)在1992年開始的禁止上海話所影響到的一批年輕人的身上。當時誰在課堂上說上海話就要被扣品行分,如此形成說普通話的習慣。好在現(xiàn)在上海市語委根據(jù)中央的精神已經(jīng)糾正了,現(xiàn)在喊出的口號不是“學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而是“推廣普通話,保護上海話”。但這個標語才打了兩年,并未落實到教育實踐中去。過度的推廣普通話政策導致了滬語的衰落。魯迅可能有自己的觀點,但我認為,凡是好的東西就要保護。至于是不是外來人口的過量涌入帶來了上海話危機,這個問題有待商榷。上海外來人口涌入最多的時候,黃浦區(qū)的本地人只占總人口的6%,而這個時期恰恰是上海話發(fā)展最好的時候。因為此時發(fā)生了語言的雜交,產(chǎn)生了優(yōu)勢,上海話吸收了各地大量的好的詞匯。外來文化的進入,本身就是對海派文化的促進和發(fā)展。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保護上海話,其實是讓生活在上海的孩子們既會說普通話,又會說上海話。

      表象復制還是精神傳遞?

      主持人:我們回過頭來再從滬語文藝來看我們的海派文化。誠如大家所說,原先的“海派”一詞是帶有貶義色彩的,比如海派京劇,意為花哨、浮夸、不夠規(guī)范。又如海派書畫,雖然細膩甜美、品位精致,但缺乏大氣。如今,海派文化成了上海城市文化的象征與城市精神的代表,其涵義不再是貶義的,而是“海納百川,追求卓越”的褒義詞。我們對于滬語作品的海派屬性并不需要過多爭議,而是要對滬語文藝以及海派文化未來的走向和發(fā)展作出展望。

      楊劍龍:語言是變化的,是互相交融的。全球化從某種角度來講,就是對地域性、對個性化的消滅。在這樣的語境下,滬語的保護、滬語的寫作是有其存在的重要意義的。在城市文化建設中,城市的個性精神如何與當代精神結合起來,需要依靠滬語教育、滬語文藝、滬語研究共同承擔,共同營造良好的文化生態(tài),其中,政府和民間的作用缺一不可。

      張生:美國也是一個由大量移民組成的國家,參照類比,我覺得上海精神未必體現(xiàn)在要不要講上海話上面。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被認為很海派的“新感覺派”中,劉吶鷗是臺灣人,穆時英是浙江人,戴望舒也是浙江人,他們中沒幾個是正兒八經(jīng)的上海人,他們的寫作也基本不用滬語。在北京,這樣的現(xiàn)象同樣存在,所謂的京派里其實大多是南方人,像沈從文、周作人。周作人的作品里還用了很多吳方言。我認為,語言是一個外形,更重要的是運用語言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重于語言。

      王琪森:當代海派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要重在通過表象——上海的繁華、高貴、典雅,來體現(xiàn)民族的精神以及價值取向。魯迅在寫作時也用了大量的上海方言,但他的作品摒棄了當年海派的一些低俗性的東西。張愛玲的作品盡管沒有用上海方言,但是她在骨子里體現(xiàn)出一種上海的精神?,F(xiàn)在的滬語文藝作品創(chuàng)作,普遍的是抓住皮相,缺少歷史的對應和人文的關照。不過,雖然處于初級階段,但值得為它叫好。我們期待作家、藝術家、理論家、教育家的共同努力。

      錢乃榮:語言不通,文化就不會通。北方人看滬語文藝作品的感受,與上海人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文化差異性的體現(xiàn)。我們既要求同,也要存異。近幾年,通過“異”,我們可以看到地方文化對于中國文化的貢獻。有人說,現(xiàn)在大家都不用上海話交談了,你再用上海話寫戲?qū)懶≌f,能有多少人欣賞?確實,現(xiàn)在許多上海人已經(jīng)不看滬劇、滑稽戲了,他們更喜歡看話劇、聽相聲。過去我們對于語言和文化,過于強調(diào)統(tǒng)一,如此下去,上海話和海派文化都將失去未來?,F(xiàn)在出現(xiàn)的滬語文藝熱,就是人們對語言和文化“有同有異”一種重新認識。過去寫滬語小說是無意識的,而現(xiàn)在滬語小說是有意而為的。

      國家對于文化的多樣性方面的重視和投入,是方言和地域文化發(fā)展的重要條件。法國非常重視法語,同時也提出了語言文化的多樣化。我與法國語言學家交流,他們稱巴黎有80多種語言,沒有官方語言和方言的區(qū)別,方言受到極大的保護。近來上海人在滬語保護方面不斷地覺醒,地域意識不斷提高,這是一個令人欣喜的現(xiàn)象。普通話文藝需要發(fā)展,滬語文藝也同樣需要發(fā)展。

      猜你喜歡
      文藝作品海派普通話
      大地情深
      ——河北省優(yōu)秀群眾文藝作品巡演活動
      大眾文藝(2023年20期)2023-11-16 12:06:16
      融匯、重構、創(chuàng)新:論海派滑稽與海派藝術
      戲曲研究(2022年1期)2022-08-26 09:06:46
      文藝作品
      美術界(2022年6期)2022-06-29 01:59:46
      麗江市弘揚張桂梅精神文藝作品評論會
      壹讀(2022年12期)2022-03-24 06:47:26
      論近代中西方文藝作品互譯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
      大眾文藝(2019年14期)2019-01-27 11:31:55
      海派剪紙
      海派賞石概述
      寶藏(2017年10期)2018-01-03 01:52:54
      海派繪畫中的金石重彩大寫意
      藝術品鑒(2017年10期)2017-09-08 03:33:26
      我教爸爸說普通話
      如果古人也說普通話
      學生天地(2016年19期)2016-04-16 05:15:26
      蒙阴县| 图们市| 合作市| 安吉县| 社会| 西宁市| 和林格尔县| 鄱阳县| 偏关县| 临武县| 阿拉善右旗| 兰州市| 屏山县| 格尔木市| 红桥区| 虹口区| 张家口市| 启东市| 丽江市| 图木舒克市| 西畴县| 旬邑县| 武陟县| 亚东县| 奉化市| 神池县| 永胜县| 平潭县| 留坝县| 瑞金市| 福贡县| 福安市| 远安县| 东城区| 海丰县| 资源县| 贵州省| 招远市| 信丰县| 秦皇岛市| 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