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運。每次于網(wǎng)絡上撞見留學海外的中國女孩們各種“追星”的興高采烈,便不禁涌起如此的感慨。
第一次注意到留學生追星的熱情,是撞見一群正在英國讀書的姑娘通過微博互相招呼:電視劇《神探夏洛克》的劇組人員在倫敦組織一次慈善活動,規(guī)模并不大,但要預先購票,收入將全部捐給慈善團體,希望有興趣者一同“組隊”前往。結果活動那天一共有十五個中國女孩到場,來自英倫不同城市的不同大學!劇組的演員們忽然被一群東亞面孔的女孩團團圍住要簽名,那一刻會恍惚覺得眼花了吧!
此后我便發(fā)現(xiàn),無論在英國還是美國,影視戲劇方面一有大的動靜,往往就會有中國“妹子”呼朋引類地趕往現(xiàn)場圍觀并于微博上實時直播。上世紀80年代,日本女孩追捧歐美明星的狂熱與投入驚動了世界,我們那一代當時處在改革開放初步啟動的環(huán)境中,遇到關于日本女粉絲的報道,只覺得既不可思議又遙不可及。然而,如今,中國女孩竟呈現(xiàn)接棒之勢啊。
我忍不住好奇,有時會與這樣的年輕人在網(wǎng)上交流。在接觸到的女孩當中,并沒有人主修戲劇影視,相反卻是學什么專業(yè)的都有。她們的家庭則分布在從四川到東北的中小城市,顯示留學絕非北上廣等大城市居民的專利。此般情況恰像整體鏡像的一個碎片,反映出今日青少年“出洋深造”的規(guī)模實為歷史上前所未有。于是,在這樣一批人身上,中國與西方文化的關系改變了,他們不再如我們那樣對于歐美世界似懂不懂地隔空膜拜,相反,卻快樂自然地游走其中,享受它的好,也切身體驗它的問題,它變得可以親狎甚至可以褻玩。這幾年,有著如此經(jīng)歷的留學生已源源歸國,并且將繼續(xù)不斷歸來,實為當代國情不能忽視的一個層面。
然而,這一新鮮現(xiàn)象似乎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大概不約而同的反應會是:這不是中國的主流,我們這個社會主要的問題是還有很多處于貧困線的底層人,還有那么多民工,還有那么多失學的孩子……這些情況才是主流,是關鍵??墒牵绊懸粋€社會的肯定是多種多樣的因素,誰又能說唯有“主流”才有意義?
又或者,有人喜歡以先入為主的負面態(tài)度看待這些因為家境富裕而得以出國學習的孩子。比如會說,嘖嘖,花著父母的辛苦錢,卻用來追星!我曾在微博上開過類似的玩笑,結果引來陌生女孩的憤怒駁斥:我是靠打工掙來的錢支付這類活動的開銷!另外,關鍵在于,留學生粉絲大多不只是崇拜明星個人,而是對歐美影視戲劇擁有熱情。對我們——至少對我個人——來說,“倫敦西區(qū)”的戲劇表演一直是個令人神往的傳說,但如今卻在網(wǎng)絡上隨時讀到留學生匯報在那里看戲后的觀感。與洗盤子送外賣含辛茹苦掙扎求生的前輩不同,當代留學生的經(jīng)濟能力讓他們能夠享受歐美文化的成果,對于西方文明必然具有更深的領悟。上世紀70年代以后,日、韓兩國以及臺灣地區(qū)都出現(xiàn)過留學潮,就文化領域而言,明顯的結果便是這三地的藝術與設計領域水平飛升,既得歐美風的神髓,又能盤活民族傳統(tǒng)。沒有理由懷疑,同樣的提升將很快就在我們這里發(fā)生。
相當數(shù)量的青少年獲得了出國深造的機會,對此不能加以輕視,因為他們不僅“西化”程度非常之高,而且對于世界的感受與前輩、與沒有留洋經(jīng)驗的同輩都不一樣,相應的,對于自己國家的認知也會出于我們的意外。
從現(xiàn)在起,會有相當一批因為留學而人生經(jīng)歷與我們迥異的年輕人陸續(xù)進入各行各業(yè),他們看到的全球圖景與我們不同,所抱的觀點也就因此而可能與我們產(chǎn)生分歧。他們所帶來的新鮮感受會引發(fā)什么樣的效應,目前還不可知,不過我們必須在心理上有所準備,只有這樣,才可能與新一代、更新一代、更更新一代……進行有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