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否定詞的實質(zhì)與漢語否定詞的演變*

      2013-06-01 07:32:04張新華張和友
      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 2013年4期
      關(guān)鍵詞:論域范疇副詞

      張新華 張和友

      一、否定詞無實質(zhì)

      關(guān)于否定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是柏拉圖以來的看法,認為否定表示 “別的、其他、相異”,即處于矛盾、對立關(guān)系中的另一個。 《智者篇》指出:“非”這個前綴表示與后續(xù)詞不同的某事物,如“不高”可能表示“矮”或 “一樣高”[1](P65)。另一種觀點由葉斯柏森所提出,認為否定表示“少于、低于”[2](P325),其闡釋更為細致。具體而言,肯定范疇指一定量幅的內(nèi)涵,否定范疇則指少于該內(nèi)涵的其他值項。但概括地講,“少于”無非是一種“別的”,即另一種肯定項。

      我們認為,否定范疇根本上是無實質(zhì)的??隙ǚ懂犑钦J識及語言表達的基本方式,功能在于編碼人們關(guān)于外部世界所已把握的具體內(nèi)容,所以,只有肯定成分才能提供關(guān)于事物的知識。例如,“走”指一種具體樣式的動作,“大”指事物綿延的一定幅度。相比較而言,虛詞所表意義雖較抽象,但仍有確定的內(nèi)涵,如 “著”表示一種特定的動作進行貌。這種語義內(nèi)容就構(gòu)成肯定成分間相互組合的根據(jù)。但對否定詞卻不能在常規(guī)的意義上說它指什么,因為它根本不編碼任何關(guān)于事物的認知內(nèi)容。雖然我們可以且只能用“空、去除”之類肯定式語詞對其進行描述,但這僅是幫助語義解讀,否定詞自身并不指這些。概言之,否定詞的功能只在于對具體肯定項所指內(nèi)涵做絕對超離,但并不另外指向任何一個別的肯定項。

      (1)只是指沒任何話可講,但并不同時暗示還有些別的言說內(nèi)容。(2)是排除她有孩子的事實,并不表示她有其他什么。一個專家對某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文物,可用 (3)陳述,他只排除了該物“是碗”這個事實,但完全沒有確定它是什么。(4)-(5)排除他 “笨、上學(xué)”的真實性,并不另外肯定他聰明、他在做什么。因此, (4)的后續(xù)句可以是“而是愚蠢”,或別的相關(guān)項,但否定自身并不指其任一項。同樣, (6)只禁止對 “信謠言”這件事的執(zhí)行,也并不指出另外怎么做。

      從最概括的意義看,肯定范疇的語法特征可歸納為兩點:“累積性”、“歸一性”。肯定成分總是表示一定范圍的實質(zhì)內(nèi)涵,這些內(nèi)涵又總是關(guān)聯(lián)累積為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例如, “書”指一定范圍的具體物質(zhì)內(nèi)容,但這些內(nèi)容并不被視為多,而是視為一,即一個關(guān)聯(lián)的整體。同樣,“笑”指一定幅度、具體樣式的統(tǒng)一性的動作。一般而言,否定詞的作用對象主要是名、動、形等實義范疇,不直接用于虛詞。這并非因虛詞無內(nèi)涵可去,只是因其太虛,本不易把捉,去除操作就更難感知了。

      否定詞確實在不少語境下可解讀為 “別的、少于”,但這只是一種日常語用推理,并非否定詞的本來功能,其動因有兩方面。首先,肯定成分具有外部相關(guān)性的特征,即對一個特定的存在領(lǐng)域,語言系統(tǒng)總是會分割編碼為不同的語詞,它們構(gòu)成一個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松散量域。其次,肯定是存在的基本方式,否定只是去除而并不另外指向哪里,這就使思維空無所依。這樣,對否定式的語詞組合,人們往往就會退而求其次,即努力基于所否定項的相關(guān)語義域就近尋找一個肯定項作解。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關(guān)于否定指“少于”的解讀容易用于形容詞、數(shù)量詞,因為二者表連續(xù)量,自然與外面的其他詞語構(gòu)成一個相關(guān)語義域,方便就近尋找。但由于這并非否定詞自身的功能要求,所以這種推理并不可靠。而對 “這不是碗、別信謠言”這樣相關(guān)量域不明確的語詞,“少于”的解讀就很困難了。另外, “少于”說還有一個明顯的缺陷:它只適合否定詞用于程度高的詞語,如“他不高”,可理解為 “較矮”,但對程度低的詞語就不適用了,如“他不矮”也是普通的說法,但“不矮”顯然不表示“更矮”。

      二、漢語否定詞的分類與演變

      (一)否定詞的分類系統(tǒng)

      否定詞功能分化的根據(jù)只在于對不同類型肯定范疇進行去除,所以,理論上說,一種語言的肯定范疇分化為多少種,其否定詞就可形成多少種。因此,雖然語言系統(tǒng)中的否定詞數(shù)量很少,卻構(gòu)成了與整個肯定成分相對的另一極。當(dāng)然,具體語言既可用一個否定詞對多種肯定范疇做統(tǒng)一否定,也可在不同范疇上分別編碼。紹興話、上海話、廣西北海話及英語等屬于前者,漢語普通話屬于后者。英語一般謂詞、完成體、祈使句都用not。漢語則分別編碼為 “不、沒、別”。歷史上,漢語否定詞的分化更復(fù)雜,形成更為嚴整的系統(tǒng),并直接平行于其演化的過程,如 (7)。

      需指出的是,這個系統(tǒng)是一種泛時的邏輯歸納,并非共時層面的現(xiàn)象,每個具體時代或特定方言都只從整個否定詞系統(tǒng)中選取了不同的成分。下面分別說明。

      “無”只是作為否定名詞的代表,并非指其為歷史上的最早形式。否定名詞是否定范疇的初始形式,直接指稱一種絕無物質(zhì)的事物狀態(tài),對應(yīng)于普通名詞所指之 “物”。在初始階段,并非“有、無”相對,而是 “物、無”相對。否定名詞與普通名詞的差別在于,前者指有特定實質(zhì)內(nèi)涵的事物形式,后者則指相對應(yīng)的純無內(nèi)涵的空形式。學(xué)界多稱 “無指代詞”,本文稱為 “否定名詞”,因其編碼方式是指稱,并非替代。這一點跟回指性的 “否”加以比較就更清楚。也有將“無”稱為 “否定性無定代詞”的,并不確切,因為這種否定詞所指全空,也就無所謂 “無定”,甚至可以說,因為它是遍指性的,倒更接近類指、定指。

      否定動詞的功能原理是:原本存在著一種肯定事物,然后再對之進行去除,具體機制后文詳述。

      否定副詞是對述謂范疇的去除操作。漢語否定副詞與述謂范疇的分化層級形成更為細致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這與漢語體貌系統(tǒng)發(fā)達是一致的?!安弧笔菍κ挛镆话愦嬖谇樾蔚姆穸ǎ幋a為光桿或未經(jīng)體貌 (Aspect)操作的形容詞、動詞組。學(xué)界多用意志性、可能性之類說明 “不”的語法特征,概括性都不夠理想。例如,意志性不能統(tǒng)一說明 “樹不大、他不笨、他不動、石頭不動”的“不”,其實意志性只是存在展開的一般性在具有[+屬人]特性事物上的表現(xiàn),這并未編碼為一個專門的否定詞。 “不”所否定成分的語義一般性還表現(xiàn)在:它可把殊指化的事件強制改變?yōu)轭愂录纭八恍瞧谔旃ぷ鳌保?“星期天”是對“工作”的殊指化,但加 “不”后又反過來指一種一般性的行為模式。比較, “*他不這個星期天工作”不成立,因為指示詞 “這個”就把所指事件個別化了,不符合“不”的否定要求。

      “未/沒”是對事物特殊存在方式的否定,即體貌操作的動詞組。語義上, “沒”大致相當(dāng)于“不+曾/了”。體的功能是指出動作的具體進行樣式,邏輯上,每種體貌類型都可分化形成一種特定的否定詞。但是,實際上漢語否定詞主要只是針對完成體作出分化,對其他體貌并未各自專門編碼,如對 “V 起來、在V、V 著、VV、V啊V”等就缺乏合適的否定詞, “不、沒”都不大好。如,“*外面不下起來雨”、 “?外面沒下起來雨”,“*不看著電視”、“*沒看著電視”都不是好的形式。比較而言,對它們進行否定時用“沒”要比 “不”好些,但一般要去掉體標(biāo)記,如 “沒看電視”?!捌饋?、在、著”等雖具體所指動作樣式不同,卻都指動作的實際進行,都有現(xiàn)實性的特征,因此大致可用 “沒”來否定。但因為“沒”對諸體貌次范疇作了概括處理,所以就難以推知其相應(yīng)的肯定范疇。如, “外面沒下雨”,不能明確其相應(yīng)的肯定形式是 “外面下著雨、外面下起雨”,還是 “外面下了雨、外面下過雨”。

      “不、沒”所飾的都是現(xiàn)實事態(tài),區(qū)別只在于現(xiàn)實性的具體化程度,二者都與 “莫/別”不相同?!皠e”是對虛擬態(tài)的否定,包括命令 (“別去那里”)、意愿 (“別沒錢”)等?!皠e”相當(dāng)于“不+要/用”。

      “否”是指代性的,且有獨立述謂功能。“否”有兩種用法,一是以否定的形式回指前面的述謂部分,如 “君子好遁,小人否也” (《周易》)。二是單獨回答問題,如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gòu)怨於諸侯,然后快于心與?’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孟子》)。這個 “否”自成小句,故表述性更強。這兩種用法在現(xiàn)代漢語中已經(jīng)消失了,但在連詞 “否則”中仍保留。來源上,“否”是從獨立回答問題的否定詞發(fā)展而來的,甲骨文中就有很多省略前句主動賓部分而僅用“不”或 “弜”的用例,它們在這種環(huán)境中很易固化為回指性的述謂功能。

      上述系統(tǒng)沒提到“非”,它特別用于否定判斷句,一種很專門的肯定范疇環(huán)境。編碼判斷關(guān)系的典型形式是系詞“是”,因此可認為“非”相當(dāng)于“不+是”。來源上, “非”是其他否定詞與某種表示肯定的語氣詞(如“唯”之類)的合音。

      否定詞與特定肯定范疇有確定的對應(yīng)關(guān)系,因此可視為一種功能范疇的標(biāo)記。形式上,“不”、“沒”、“別”都可單獨回答問題,代表對應(yīng)的肯定范疇。從這個意義看,具體否定詞的功能內(nèi)涵可分為兩方面:A.純否定性,B.與具體肯定范疇的對應(yīng)性。如 “沒、別”的B是完成體及道義情態(tài),這是一種高度概括的范疇類別,因此“沒”、 “別”的虛化程度相當(dāng)高。而動詞 “沒”、“非”的B 是肯定性謂詞 “有”、 “是”, “有”、“是”指事物的一般性本體存在,其概括程度比普通謂詞高,但比指范疇類別的完成體及道義情態(tài)低,因此,“沒”、 “非”的虛化程度也就相應(yīng)降低。

      以上正是否定詞很易發(fā)生更替的根本原因,而具體否定詞功能成熟的過程,也就是其與特定肯定范疇形成穩(wěn)定選擇關(guān)系的過程。起初,否定詞往往需借助某種肯定范疇的形式標(biāo)記的提示,才能實現(xiàn)其功能。如 “未”早期常要與 “嘗、曾”等時間副詞連用以提示其后謂詞的完成義,而后出的 “沒”就無需如此。又如, “別”在成熟前也常接 “要”,如 “你別要說嘴” (《金瓶梅》)。 “非”顯示了相反的情形。它本專用于等同判斷,但后來其中的功能要素 “是”被離析出去,出現(xiàn) “非是”的分析形式,如 “及見他鬼非是所素知者”(《論衡》)。這也就是把 “非”用為“不”了,因而 “非”被淘汰。

      (二)否定詞演變的一般情形

      詞形上看,古今漢語否定詞數(shù)量眾多。楊伯峻、何樂士所列單語素否定詞就有20個之多:不、非、弗、否、棐、匪、毋、勿、無、罔、亡、蔑、靡、莫、未、末、曼、沒、休、別。[3](P320-330)這 顯然只是一種歷史的匯集,并非一個共時邏輯系統(tǒng)。但即便只基于特定文獻,如果只作現(xiàn)象上的排列,也很難得到一個統(tǒng)一的系統(tǒng),因為其中多有功能交叉。據(jù)已有研究,甲骨文否定詞有“不、弗、亡、勿、毋、弜、非”等,其中就有大量的重疊現(xiàn)象[4][5]。下面以 《尚書》“罔、無”為例對古漢語否定詞的功能不穩(wěn)定現(xiàn)象略作觀察。 “罔”在 《尚書》中很常用,有否定名詞、動詞、副詞三種功能,且副詞功能又可進一步分為一般副詞、完成體副詞、禁戒副詞三種,如:

      (8)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名詞)

      (9)今其有今罔后。(動詞)

      (10)故有爽德,自上其罰汝,汝罔能迪。(一般副詞)

      (11)羲和尸厥官,罔聞知。(完成體副詞)

      (12)吁!戒哉……罔游于逸。(禁戒副詞)

      類似地,“無”在 《尚書》也幾乎具有 “罔”的全部否定功能,如:

      (13)我無以告我先王。(名詞)

      (14)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動詞)

      (15)惟厥罪無在大,亦無在多。(一般副詞)

      (16)明聽朕言,無荒失朕命。(禁戒副詞)。

      可以看出, “罔、無”首先都有名詞功能,而副詞功能與名詞是有聯(lián)系的。另一方面,同書又用其他否定詞表示諸功能,如 “不、弗、未、非、匪、棐、莫、勿、毋、靡、蔑”等。實際上,否定詞功能重疊的現(xiàn)象并不只在古漢語中存在,而是貫穿整個漢語史,如晚清 《兒女英雄傳》禁戒副詞還用 “別、莫、休”三個: “你別著急”、“你可莫怪我魯莽”、“快休如此說”。直到現(xiàn)代漢語,否定詞的個體選擇才基本穩(wěn)定下來。

      歷史上,漢語否定詞的演變現(xiàn)象相當(dāng)復(fù)雜,但主要是圍繞 “亡”類否定名詞進行的。 “亡”自身作為否定詞消失很早,但后來出現(xiàn)的同類否定名詞數(shù)量卻很多,如 “罔、無、莫、蔑、靡、末”等,而其中每一個都可演變出整個否定詞系統(tǒng)。楊伯峻認為, “亡、罔”古音完全相同,“莫”與兩者則為陰陽對轉(zhuǎn)關(guān)系,說明它們是同源的[6](P473-474)。徐丹指出, “亡”的否定詞用法在戰(zhàn)國后期為 “無”所取代,自身則轉(zhuǎn)而指 “死亡”義[7](P64-72)。 《爾雅》指出, “靡、罔,無也”,《小爾雅》則指出,“未、沒,無也”。后沿用的主要是 “莫”,它從古到今分化形成了否定系統(tǒng)的所有功能,是 “不”之外另一個生命力最強的否定詞。另外,綜觀漢語史,否定詞演變又顯示了輪回的特征,即很早就有一套大致完善的否定詞系統(tǒng),但后來又不斷地重復(fù)演化、選擇。例如,禁戒副詞很早就采用 “勿、毋”,二者后來被 “莫、休”取代,進一步又為 “別”所替換。又如否定動詞 “無”、副詞 “未”后來替換為 “沒”。演變到最后,所有否定詞中基本沒變的只有一個 “不”。在特定時期內(nèi),演變又具有很強的單向性:否定名詞不斷向動詞、副詞演變,卻無反過來的現(xiàn)象。

      克羅夫特對否定詞的演變現(xiàn)象做了跨語言考察,分出三類語言。A 類,無專門的 “存在性否定成分”,存在否定用肯定性存在謂詞加上否定副詞來表示。B類,僅有一個專門的存在性否定成分。C類,存在性否定成分與否定副詞相同??耸现赋觯N語言間形成循環(huán)演化的現(xiàn)象。[8]可以看出,專門的存在否定成分 (如漢語的否定動詞“無”)在該演化過程中占有樞紐地位,但克氏未指出否定名詞,實際上,這種否定詞才更為初始。另外,克氏所述否定詞演變只有三個環(huán)節(jié),而涉及的實際成分則只有兩個:一個動詞性否定成分 (“無”類)和一個否定副詞 (“不”類),語言事實過于簡單。顯然,漢語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資源,這就更便于我們深入了解否定詞功能分化的細微之處。

      漢語學(xué)界也已論及否定詞的分化現(xiàn)象。呂叔湘認為, “弗”合為 “不”,周秦的 “不”變?yōu)椤胺瘛保皼]”出于 “勿”,禁戒之 “毋”由有無之義引申而出。[9](P73-102)王力指出, “不、否、弗”實同一源。[10](P102)不過,學(xué)者們并未對其分化的具體機制做深入分析,下面就來討論這一問題。

      三、否定名詞的動詞化及遍指操作

      否定動詞由主語位置否定名詞演變而來,有兩種情形:一是小句引入一個指論域的詞,二是引入另外一個回指成分。其中,否定名詞都與論域形成一種遍指的操作關(guān)系。

      (一)論域詞的引入

      從現(xiàn)存文獻看,否定名詞主要出現(xiàn)在兩種位置:主語、介詞賓語。先看主語位置。

      (17)王孫亡弗褱井(型),亡克競厥烈。(《班簋》)[11](P67-71)

      (18)小大戰(zhàn)戰(zhàn),罔不懼于非辜。(《尚書》)

      (19)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jīng)》)

      (20)我心傷悲,莫知我哀。(《詩經(jīng)》)

      (21)雖欲從之,未由也已。(《論語》)

      (22)夫二國士之所圖,無不遂也。(《國語》)

      (23)罪莫大焉。(《左傳》)

      句中否定名詞都是單個語素,即以綜合的方式直接指稱一種純粹的空無物質(zhì),并不另外替代什么。現(xiàn)代漢語缺乏編碼這種觀念的詞匯形式,所以無法直譯,理解為 “無人、沒有誰、沒有什么東西”之類都是用分析式的句法手段解讀,接近英語nobody、nothing,并不符合當(dāng)時的語言心理。(23)“罪”為話題,“莫”為主語,形容詞“大”充當(dāng)謂語,句子表比較,意為 “在罪這方面,無任何別的大于它”。這種用法在先秦很普遍,如果把 “莫”解作 “不”,即 “罪不大于它”,句子意思就完全改變了。

      語義上,主語位置否定名詞的論旨角色多是施事,這與普通名詞并無不同,差別在于所指事物的具體性。普通名詞指一種具體事物,故與謂語動詞有語義上的選擇關(guān)系,而否定名詞指純無,因此與動詞無搭配限制,其具體語義只是由特定謂語動詞臨時賦予的:上文 “無”后所加“人、誰、東西”之類就是通過與動詞的關(guān)聯(lián)而推理得到的。從現(xiàn)存文獻看,未見否定名詞充當(dāng)動詞賓語的實例,原因可能是后來漢語否定名詞的功能確實退化了,而與賓語相比,主語是名詞更典型的句法位置,所以還有保留。有些否定名詞雖句法上是主語,但語義角色為受事,似乎是其本可做賓語的痕跡,如 (21)。成語 “無可奉告”也是如此。

      否定詞作介詞的前置賓語,該介詞詞組修飾其后動詞。如:

      (24)民非后,罔克胥匡以生;后非民,罔以辟四方。(《尚書》)

      (25)善哉,蔑以加焉。(《國語》)

      (26)不善蔑由至矣。(《國語》)

      (24)兩個 “罔”都是名詞,前句 “罔”作主語,后一小句 “罔”做 “以”的賓語。 (25)的 “蔑”是答話時憑空提出的,很難說 “以”后承前省略了別的賓語。語義上, “蔑以加”大致相當(dāng)于英語的 “with/have nothing to add”,(26)的 “蔑”做“由”的賓語。

      有學(xué)者對否定名詞功能持懷疑或反對態(tài)度,認為應(yīng)視為副詞。我們認為,至少以上兩種句法位置的否定詞應(yīng)確定為名詞。更重要的,這種小句在語義上都有強烈的遍指義,持副詞觀點的學(xué)者也都承認這一點。但副詞說是難以解釋遍指義的來源的,而否定詞并無自身實質(zhì),硬性規(guī)定其內(nèi)在包含遍指義,顯然是說不過去的。否定名詞的處理策略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

      否定名詞獨立做主語是一種絕對用法,但觀念上,人們往往會把 “無”理解為相對于某種具體事物的 “無”。如果將這個所無的參照事物指出來,在否定詞之前就會引入一個表論域的詞,后續(xù)含否定詞的小句針對該論域進行說明。這種用法很普遍,下面略舉幾例:

      (27)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尚書》)

      (28)允若茲,嘉言罔攸伏。(《尚書》)

      (29)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詩經(jīng)》)

      (30)周馀黎民,靡有孑遺。(《詩經(jīng)》)

      (31)是故小大莫不懷愛。(《國語》)

      (32)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大山為

      ??;莫壽于殤子,而彭祖為夭。(《莊子》)

      否定名詞本指一種空泛的純無,其前面的詞語指出了一個特定的事物范圍,即論域,因此這種語義關(guān)系一般可理解為 “…中/方面”,或 “對于…”、“就…而言”。(27)論域詞“人”是泛指,其后“莫己若者”對 “人”進行限制。 (28)中“罔攸伏”對“嘉言”進行說明。(29)-(30)結(jié)構(gòu)相同,“莫非王土”是論域“普天之下”的說明,“靡有孑遺”用來說明“周馀黎民”。(31)中“小大”名物化作為“莫不懷愛”的論域,(32) “天下”是大主語,指天下所有的東西、人,“莫”為小主語,句子形成話題鏈結(jié)構(gòu)。

      上述各句中否定詞都有遍指義,其根據(jù)就在于肯定范疇的基本語義特征及否定詞的功能方式。如前述,肯定成分必指一定范圍的內(nèi)涵,刻畫為X {a,b,c…}。否定名詞指相對于X 而全無其 “a,b,c…”的空無狀態(tài),這就表現(xiàn)為一種窮盡性去除的操作關(guān)系,故形成遍指義。在“論域+否定名詞小句”結(jié)構(gòu)中,論域與否定名詞間的遍指操作是隱性的,小句也可用顯性形式予以標(biāo)明。這有宏觀和微觀兩種方式,前者是自外而內(nèi)的操作,即直接從外面對論域事物整體作遍指運算,形式上用 “凡”、 “普”等修飾,如:“凡厥庶民,無有淫朋”(《尚書》),“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jīng)》)。“普”、“率”、“凡”的著眼點是全體,否定名詞則向內(nèi)對其成員做徹底去除。另一種宏觀式操作是用否定詞,如 “無野人莫養(yǎng)君子” (《孟子》), “后非眾,無與守邦”(《國語》),“無”、“非”用于排除論域所指事物,后面的 “莫”、“無”則指其外為全無,所以表現(xiàn)為強調(diào)唯一性。下面集中討論微觀式,其與否定名詞動詞化的關(guān)系更密切。

      微觀式是自內(nèi)而外的操作,就是先指出構(gòu)成論域的一個內(nèi)部單元,然后再用否定詞去除,從而達到取消全體的目的。微觀單元是累積為宏觀整體的起點,無前者即無后者。微觀式主要有以下四種形式,其中不少與否定詞后來都形成固定搭配。

      1.數(shù)詞 “一”或“一+名”

      (33)死生利若,一無擇也。(《墨子》)(34)一民莫非其臣也。(《孟子》)

      “一”指極限小量,是構(gòu)成事物的起點,去除這個起點,整個事物也就不存在了。

      2.無定代詞“或”

      (35)夙夜罔或不勤。(《尚書》)

      (36)圖厥政,莫或不艱。(《尚書》)

      (37)甘酒嗜音,峻宇雕墻;有一于此,未或不亡。(《尚書》)

      (38)何斯違斯?莫或遑處。(《詩經(jīng)》)

      (35) “或”指論域所表事物中的任一成員,(36)解釋為 “治理政事,沒有一件不是艱難的”?!胺穸~+或”是一種較典型的格式,這種搭配具有語言化石的性質(zhì),一些名詞用法保留不多的否定詞如 (37) “未”出現(xiàn)在其中,也可處理為否定名詞,小句解釋為 “沒有什么人不亡國”,這提示了其名詞源。有人把 (38)“莫或遑處”直接讀為 “不敢稍住”,這是一種意譯,按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應(yīng)為 “無任一地方可作駐留”。

      3.指示代詞“之”

      (39)及殷、周,莫之發(fā)也。(《國語》)(40)楚君之惠,未之敢忘。(《左傳》)(41)知道之莫之若也,而不從道者,無之有也。(《荀子》)

      “之”的功能與前述 “或”相同,二者可互換。也有 “之”、“或”一起出現(xiàn)的,如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周易》)。這顯示了用一個顯性形式指出論域內(nèi)部成員的強烈動因,但用兩個成分其實冗余?!胺穸~+之”后來也成為固定搭配。

      4.疑問代詞

      (42)封疆之削,何國蔑有?(《左傳》)

      (43)何莫由斯道也?(《論語》)

      “蔑”回指句首 “封疆之削”,但指其空無方面, “何國”指論域的一個下位事物。疑問代詞是在一定項目范圍內(nèi)做逐一搜索,最終卻不落在任一成員身上,因而形成遍指義。

      上古各種否定名詞都可用表示肯定性存在的動詞“有”陳述,這個事實也表明,否定詞自身并不指任何存在方式的實質(zhì)性內(nèi)涵,而只指一種純粹的空無。有學(xué)者把近代漢語 “沒有”組合視為 “沒”發(fā)展為完成體標(biāo)記的重要證據(jù),看來不足為憑:上古 “罔、靡、蔑、無”等都常與“有”組合,這與其跟其他普通動詞組合在句法性質(zhì)上沒什么不同,據(jù)此顯然不能得出 “罔”等都成為完成體否定詞。

      (二)否定動詞的形成

      在論域 (NP1)、否定詞、回指成分 (NP2)間,后兩者的關(guān)系更為密切,直接決定對否定詞的定性,而NP1總是居于句首,是一種話題性成分,與否定詞的關(guān)系較疏遠。邏輯上說,對否定詞和NP2間的關(guān)系,語言系統(tǒng)可有兩種處理策略:一是把否定詞解釋為一種純算子成分,NP2是一種待量化的成分。這就把二者納入一般偏正結(jié)構(gòu),英語的no-one、no-thing 選此策略。二是把否定詞解釋為一種籠統(tǒng)的表取消作用的實義動作,NP2指有待取消的事物對象。這就把二者納入一般動賓結(jié)構(gòu)關(guān)系,漢語做此選擇。 “no one”與 “無一”所指觀念全同,但語法屬性不同,可見,否定詞的語法功能并非根據(jù)自身的概念內(nèi)涵,而是基于肯定成分的反向類推。

      否定名詞在無回指成分的小句也可動詞化,途徑是:論域詞充當(dāng)全句主語,否定名詞直接動詞化,原來的謂語部分名詞化,并充當(dāng)前面否定動詞的賓語,小句形成普通的主動賓結(jié)構(gòu)。這有兩種情形,一是自指,即指一種名詞性的事態(tài),二是轉(zhuǎn)指,即指該事態(tài)的參與者。如:

      (44)天難諶,命靡常。(《尚書》)

      (45)民罔常懷,懷于有仁。(《尚書》)

      (46)故五行無常勝。(《孫子》)

      (47)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左傳》)

      (44) “?!笔亲灾福【浣忉尀?“天命無?!?,(45) “常懷”是轉(zhuǎn)指,小句解釋為 “民眾無常懷的人”。(46) “常勝”是比較典型的指稱性的事件。實際上,由于缺乏明確的形式標(biāo)記,這種否定詞有歧義。如, (47) “無”可看做名詞,指“無任何人”;作動詞, “相瀆”指稱化,表示一種事情;作副詞,解釋為 “不”, “相瀆”保留謂詞身份。謂詞指稱化也常用 “者”加以標(biāo)明。如:

      (48)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

      (49)明君在上位,民毋敢立私議自貴者。(《管子》)

      “無”、 “毋”為動詞,其后部分為其賓語。不用 “者”, “無”、 “毋”就更傾向于作否定名詞,后面的動詞組做其謂語。但用 “者”并不能肯定 “無”、“毋”為動詞,因為 “者”也可視為與 “無如寡人之用心”、 “毋敢立私議自貴”組合,這樣,“無”、 “毋”仍可作名詞解。要完全確定否定詞的功能分化情況,須跟當(dāng)時整個語言系統(tǒng)的發(fā)展聯(lián)系起來看。

      呂叔湘討論了 “毋”在祈使句用作否定動詞的情況,與上述情形同理。呂先生認為 “毋”后動詞皆可視作名詞,換言之,即 “毋”可看做動詞。語義上, “無有如此之事”,也可說成“勿為如此之事”。形式上,禁戒及懸擬之辭亦有作 “毋有”者: “臣無有作威,作福,玉食”(《尚書·洪范》),“命虞人入山行木,毋有斬伐”(《禮記·月令》)。[12](P73-102)先用 “有”提示肯定性的存在義,再用 “毋”進行取消,因為 “毋”自身只指一種純粹的否定性。

      不管賓語指事態(tài)還是事物,否定名詞動詞化后在語義上都有一個重要改變:作為名詞,與前面的論域詞構(gòu)成回指關(guān)系,小句有明顯的遍指義;作為動詞,直接與其后指稱短語組合,而失去回指關(guān)系,小句無遍指義。

      以上小句環(huán)境顯示了否定動詞形成的初始狀態(tài)。同時,這種否定動詞也是一種比較典型的否定詞。這表現(xiàn)在其所述名詞的指稱特征上:主語指一種集合或類義性的東西,個體性程度低,如“民、命、鄰國之政”。賓語指一種自身獨立的個體,或一種抽象的事態(tài)、屬性,并非典型的構(gòu)件性成分,如 “敢立私議自貴者、常”。這樣,主語對賓語的具體控制關(guān)系就不顯著,即否定動詞不具有太多實質(zhì)性的語義內(nèi)涵,因為這種實質(zhì)性內(nèi)涵會使否定詞改變?yōu)榭隙ǔ煞帧?/p>

      否定動詞的進一步發(fā)展是主語指處所、個體事物,賓語指存在物、構(gòu)件、財產(chǎn)、親屬等,小句表示普通的所有關(guān)系。如: “川無舟梁、道無列樹”, “誰謂雀無角、誰謂女無家、之子無裳、人無兄弟”(《詩經(jīng)》)。在各種否定詞中,主要只是 “無”發(fā)展出這種用法。 “莫”在整個古代漢語都未見普通名詞做賓語的用例,但在現(xiàn)代漢語方言中卻有,如“莫啥子關(guān)系喲”(梁曉聲:《一個紅衛(wèi)兵的自白》)。再如河北邢臺方言無否定詞“沒”(mei),否定副詞、動詞都讀mó,如 “他mó去美國”,“他mó好車”。

      到了指 “整體—構(gòu)件”及 “處所—存現(xiàn)物”事件的階段,否定動詞也就走到自己的反面,逐漸轉(zhuǎn)變?yōu)榭隙ǔ煞至?,因為它獲得 “缺乏”、 “丟失”之類的實質(zhì)內(nèi)涵。上古的 “亡”和現(xiàn)代的“沒”都發(fā)生了這樣的改變。如“沒”可帶完成體標(biāo)記并單獨做謂語:“他的車,幾年的血汗掙出來的那輛車,沒了!”(《駱駝祥子》);后帶補語“不了”:“成績不講沒不了”;用于把字句:“傻根兒把錢沒了”。與普通動詞一樣,這個“沒”還可虛化為準(zhǔn)體標(biāo)記,如“他的錢用沒了”。

      因此,像 “雀無角”、 “他沒錢”的說法,“無”、“沒”都非地道的否定詞,而是一種指消極義的存在動詞,其概念結(jié)構(gòu)可刻畫為:“不”+“有”。可比較英語:英語缺乏漢語 “無”、 “沒”這樣的否定動詞,而采取have not或don't have這樣的形式,have 指肯定性存在,類似漢語“有”,not是副詞,表純否定,類似漢語 “不”。歷史上,漢語也采取過 “不有”的說法,如 “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尚書》), “無國而不有治法” (《荀子》)。 《玉篇》釋:“無,不有也。”在假設(shè)復(fù)句中, “不有”形式沿用很久,如 “不有此舅,焉有此甥”(《世說新語》)。呂叔湘指出,直到今天,云南方言仍使用 “不有”的形式。

      跟否定動詞的概念結(jié)構(gòu)為 “不+有”一樣,“非”等于 “不+是”,所以 “非”也不是純粹的否定詞,而有普通動詞的特征,如可帶賓語:“國君之所是,必皆是之;國君之所非,必皆非之”(《墨子》)。這種用法是對 “非”中的實義要素“是”做了凸顯,顯示了 “非”向肯定成分的靠攏。

      最后談?wù)劮穸~的副詞化。動詞短語(VP)前名詞副詞化是一種常見的語法化現(xiàn)象,否定名詞也是如此。這種演化的一個重要動因是其前名詞由表復(fù)數(shù)、集體、類義事物改為指個體,或者論域不明確,在此情況下,否定詞就不能回指,這就迫使它向后面的動詞方面尋求解釋。至于該副詞是表一般否定、完成否定、禁戒否定,則根據(jù)其后VP 而定,而并非由否定自身決定。如:

      (50)朕德罔克,民不依。(《尚書》)

      (51)謂他人父,亦莫我顧。(《詩經(jīng)》)

      (52)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莊子》)

      (53)死吾君而殺其孤,吾有死而已,吾蔑從之矣?。ā秶Z》)

      (54)自此其父之死,吾蔑與比而事君矣?。ā秶Z》)

      (55)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史記》)

      (56)故為大王計,莫如為秦。(《史記》)

      (50)主語 “朕德”是抽象名詞,一般理解為單數(shù),因此 “罔”不能讀為回指用法,這就迫使它向后解讀為動詞 “克”的修飾成分,又因語句為完成義,故可解釋為 “我的德行還不能勝任”。但是,我們也可認為德行包括很多方面,那么“罔”就可理解為否定名詞 “無一”了。同樣, (51)的 “他人”如作復(fù)數(shù),那么 “莫”就可作名詞,如為單數(shù),則 “莫”解釋為 “不”。(52)“莫”與前句 “不”對舉,可看做副詞,但觀察全篇,發(fā)現(xiàn) “莫”在 《莊子》出現(xiàn)一百余例,絕大多數(shù)是名詞,少數(shù)近似禁戒副詞,基本無一般副詞用法,因此該句 “莫”仍是名詞。(53)“蔑”前是 “吾”,單數(shù),這樣 “蔑”就不能回指,而只能向后看做動詞部分的修飾語,功能相當(dāng)于 “不”。 (54)雖其前也出現(xiàn) “吾”,但“蔑”并不回指它,而是指一般性的無人,因此仍是名詞。(55)否定詞前有論域,“莫”讀為名詞很自然。而 (56)論域不明確, “莫”就無所回指,因此作一般副詞。

      語義上,在 “否定名詞+VP”組合,由于否定名詞是遍指性的,所以句子指一種一般性的事實,而在 “否定副詞+VP”組合,否定副詞指謂語動詞的進行情況,所以句子指當(dāng)下存在的特殊事實。

      英語not也由no 演化而來,大致途徑為:初始形式是I have no word,后出現(xiàn)I have no one word,no one本是對名詞word的遍指操作,類似前述古漢語的 “無一/或”,后來,“no one”合為一個詞形not,并向前解釋為動詞have的修飾成分,因此成為副詞。語義上,no否定句表一般情況,not否定句則表特殊行為,這跟漢語否定名詞、副詞的區(qū)別也相平行。

      四、方法論的總結(jié)

      否定詞無自身語義實質(zhì),其功能分化只在于所組合肯定范疇的不同。方法論上,用 “少于、別的”說明否定詞都是將其改變成了肯定成分。本文第一部分探討否定詞的功能實質(zhì),這是一種共時邏輯的視角,具有跨語言的普遍性。接著,則以否定名詞為基點,以所在的句法環(huán)境為根據(jù),探索漢語否定詞功能分化的機制,這表面上看是一種歷時演化的視角,根本上仍是共時實質(zhì)的推導(dǎo)。原理在于,就單一語言而言,其不同時期演變形成的眾多否定詞,也就構(gòu)成一個具有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實質(zhì)系統(tǒng),因此,這也是一種類型學(xué)的思路,具有跨語言的普遍性。概言之,共時是對歷時的靜態(tài)匯聚,歷時是對共時的動態(tài)展開。共時看,雖然整個否定詞系統(tǒng)不一定出現(xiàn)在現(xiàn)代漢語某單一方言中,但如著眼于眾方言,可發(fā)現(xiàn)它們?nèi)员徊煌剡x擇使用著,而這種選擇是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形成的。更大視野看,世界上不同民族語言系統(tǒng)否定詞之間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

      本文是嚴格在否定詞系統(tǒng)內(nèi)部討論其分化情況。邏輯上說,否定詞不編碼任何實質(zhì)內(nèi)涵,這在認知上顯然是很難處理的,那么,在最原初階段,是不是否定詞由肯定成分演化而來,確實是一個值得思索的問題。這在中古出現(xiàn)而后淘汰的“休”上略見端倪。“休”本是肯定成分,如 “按甲休兵”,后因失去實義內(nèi)涵而成為否定詞??蛇M一步比較 “少”,它更微妙些:尚處于去內(nèi)涵未徹底的中間階段,故接近 “別”但不成熟,如“少管閑事”。這種演化比較自然,但語言系統(tǒng)是相當(dāng)古老的,并非所有否定詞都是這樣直接形成,更多的情況應(yīng)是系統(tǒng)內(nèi)部的分化。

      [1] 柏拉圖:《智者篇》,載 《柏拉圖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O.Jespersen.ThePhilosophyofGrammar.Chicago &London: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24.

      [3]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fā)展》,北京,語文出版社,1989。

      [4] 管燮初:《殷墟甲骨刻辭的語法研究》,北京,中國科學(xué)院,1953。

      [5] 朱歧祥:《殷墟卜辭句法論稿》,臺北,臺灣學(xué)生書局,1990。

      [6] 楊伯峻:《上古無指代詞 “亡”“罔”“莫”》,載 《中國語文》,1963 (6)。

      [7] 徐丹:《上古漢語后期否定詞 “無”代替 “亡”》,載 《漢語史學(xué)報》,2005。

      [8] W.Croft.“The Evolution of Negation”.JournalofLinguistics,1991,1(27):1-27.

      [9][12] 呂叔湘:《論毋與勿》,載 《漢語語法論文集》,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42/1999。

      [10] 王力:《同源字典》,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2。

      [11] 武振玉:《兩周金文中的無指代詞》,載 《長江學(xué)術(shù)》,2006 (3)。

      猜你喜歡
      論域范疇副詞
      The Wheels on the Bus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正合范疇中的復(fù)形、余撓對及粘合
      副詞“好容易”及其詞匯化成因
      基于變論域模糊控制的Taylor逼近型內(nèi)模PID算法
      Clean-正合和Clean-導(dǎo)出范疇
      變論域自適應(yīng)模糊PID控制系統(tǒng)仿真與應(yīng)用
      雙論域粗糙集在故障診斷中的應(yīng)用
      微生物燃料電池的變論域自適應(yīng)模糊控制研究
      副詞和副詞詞組
      东辽县| 比如县| 晋中市| 新乡市| 绥中县| 岑溪市| 南木林县| 岳西县| 罗山县| 英德市| 平乐县| 田东县| 九龙县| 青龙| 临安市| 新昌县| 泗阳县| 商都县| 秦皇岛市| 苗栗县| 巫溪县| 永胜县| 镇安县| 隆化县| 门源| 年辖:市辖区| 靖边县| 乐东| 荣昌县| 中超| 铜梁县| 新竹县| 济源市| 苏尼特右旗| 崇文区| 炉霍县| 天祝| 兴和县| 泗洪县| 龙岩市| 永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