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澤楓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王符生平及思想研究述評
蔣澤楓
(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通過對王符生平、思想兩個方面研究狀況的詳細梳理,以求達到了解王符研究現(xiàn)狀,并借此開辟出王符研究新視角的目的。
王符;生平;思想
王符,字節(jié)信,東漢安定郡臨涇(今甘肅省鎮(zhèn)原縣)人,東漢時期著名思想家、政論家、哲學家、文學家。范曄《后漢書》將其與王充、仲長統(tǒng)合傳,因此便有了“后漢三賢”和“漢末三子”的美譽。王符生性耿直,不茍于俗,不求引薦,所以始終不獲升遷而終生不仕。王符始終心系政事,雖然身處下位,但卻能以一個政治家的敏銳眼光去審視整個社會,積極批評時政,譏當世失得,并撰寫出流芳千古的不朽名著《潛夫論》這一文化瑰寶,為后世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該書并不顯于當世,唐代之前除了南朝時期范曄《后漢書》、蕭統(tǒng)《昭明文選》以及隋朝虞世南在隋秘書郎任上所編《北堂書鈔》對其有所輯錄之外很少有人提及。唐代《隋書·經(jīng)籍志》才始有著錄。其后歷代官、私修史書以及目錄類著作多有著錄。全書約五萬五千字,分為十卷,三十六篇。其中有三十五篇正文,最后一篇《敘錄》綜述全書以及各篇寫作的主旨?!稘摲蛘摗菲婚L,但其所涉獵內(nèi)容卻十分廣泛。其中探討宇宙本源問題的《本訓》是王符立論的基本出發(fā)點?!吨臼闲铡分v述了古代姓氏來源及其流變?!段宓轮尽穭t講述了上古帝王的興衰更替情況。其它各篇分別記載了學習教化、人才使用、司法方針、邊防政策等經(jīng)國濟世、文治武功以及社會風氣、世俗迷信、倫理道德等問題,涉及哲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法律、軍事、思想文化等多個領(lǐng)域。因此,《潛夫論》完全可被視為是折射東漢中后期社會狀況的一面鏡子,也可稱之為是一部反映該時期社會狀況的“小百科全書”。
王符研究的史料主要以《后漢書·王符傳》和《潛夫論》為主,輔以后世類書、其他私人著作所輯錄的《潛夫論》文句,官、私修撰的目錄類著作對《潛夫論》的記載,歷代刊刻、藏書題跋以及評價。后人對王符的研究主要包括王符生平研究、王符思想研究、王符著作《潛夫論》文本研究三個方面。鑒于文章篇幅所限,本文只談及前兩個方面,第三方面詳見筆者另文。
對王符生平的研究主要是圍繞其本傳記載而展開的,這也是王符研究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同時也是在論文、著作(包括工具書一類的書籍)中都避不開的一個話題。對于此問題,金發(fā)根《王符生卒年歲的考證及〈潛夫論〉寫定時間的推論》、劉樹勛《王符評傳》、劉文英《王符評傳》等文中都有詳細的論述。另外,王鑫義《關(guān)于王符游學洛陽及其師承問題的初步考察》分析了王符游學的經(jīng)歷以及受董仲舒、京房、倪寬、匡衡的影響的問題,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然而,最基本的問題中又包含著最具爭議的問題,即王符的生卒年問題。由于史書沒有記載王符的生卒年時間,目前所有的結(jié)論都是據(jù)《后漢書》本傳記載而進行的推測。如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符生卒年月不可考。[1]2342容肇祖認為王符生約在漢和帝安帝間。[2]1-9侯外廬等人認為王符生年似不致前于馬融,卒年不得后于皇甫規(guī)。約生于和、安之際而卒于桓、靈之際。[3]423中華書局編輯部1979年出版的《潛夫論箋》出版說明以及孫叔平也同持此說。[4]342金發(fā)根認為王符生于章帝末年或和帝初年,卒于延熹八年以前。[5]785徐平章同持此說。[6]16王家棫認為王符生于東漢安和二帝羌人入寇之時。[7]12賀凌虛認為王符生于章帝末、和帝初,卒于桓靈之際,或靈帝初年。[8]馮友蘭認為王符跟張衡同時或稍后。[9]333劉樹勛將王符的生卒年定位于80年~167年之間。[10]364曲大富主編《教育百科全書》同持此說。[11]615王步貴認為王符生于80年前后,卒年為167年左右。[12]2劉紀華認為王符生于80年前后,卒于163年稍后。[13]4-5劉文起認為王符生于80年前后,卒年在163年以后幾年。[13]7-8葉世昌認為王符生于章帝元和84年~87年或章和87年~88年間,卒于桓帝延熹五年冬同皇甫規(guī)見面以后不久,大概不會活到靈帝初年。[14]202劉文英認為王符生于82年而卒于167年左右,認為符乃“符瑞”,并且列出了在82年這一年中出現(xiàn)的具體“符瑞”證據(jù),但是明顯過于牽強。[15]2張覺認為王符生于78年或79年,卒于163年夏季以后,很可能卒于公元165年。[16]李學勤、呂文郁、劉淑蘭認為王符約生于108年而卒于174年。[17]《辭源》(修訂本)認為王符生卒年為85年~163年。[18]2045吳楓主編《簡明中國古籍辭典》同持此說。[19]931還有一些人認為王符約生于85年而卒于162年。[20]國立編譯館主編、賈馥茗總編纂《教育大辭書》認為王符生卒年為90年~165年。[21]493〔日〕武內(nèi)義雄認為王符生死年代不明,因其與馬融為友,大概是桓帝時代的人。[22]154-155〔法〕著名漢學家白樂日認為王符生卒年約為90年~165年。(轉(zhuǎn)引金發(fā)根《王符生卒年歲的考證及潛夫論寫定時間的推論》中提及的《漢末的社會騷動與政治哲學》,第785頁。)
關(guān)于王符的生卒年問題應該注意四個方面的信息。第一,在少年時期與馬融、張衡、竇章、崔瑗友好,這決定了這五個人年紀應該相仿,不會差距很大。第二,《勸將》、《邊議》、《救邊》、《實邊》四篇的成書時間的確定,可以證明王符完成這些篇章的時候年紀也不會太小。第三,皇甫規(guī)罷官在家的具體時間的確定,可以確定王符在史籍記載中的最后活動的時間。第四,在推斷的結(jié)論上要做到既不能時間跨度太大,也不能定的過死,過于精確。
思想研究是王符研究中最為吸引各個學科學人眼球的,取得成績也是最多。近幾十年來,有關(guān)中國思想史、哲學史的論著,都給予王符以充分的重視。如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最早以專節(jié)的篇幅對王符的哲學思想和批判思想進行了闡述。其他的還有金春峰《漢代思想史》,周桂鈿《秦漢思想史》,張豈之《中國思想史》,祝瑞開《兩漢思想史》以及一些專向論著如劉澤華、葛荃《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胡寄窗《中國經(jīng)濟思想史》,葉世昌《中國經(jīng)濟思想簡史》,沈善洪、王鳳賢《中國倫理學說史》,陳定閎《中國社會思想史》。孫叔平在其《中國哲學史稿》中又以專章的篇幅對王符的宇宙觀、歷史觀、性命論、政治思想、知識論進行了介紹。任繼愈《中國哲學發(fā)展史》,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張岱年《中國唯物論史》,楊憲邦《中國哲學通史》,汪奠基《中國邏輯思想史》,牙含章、王友三《中國無神論史》,張立文《氣》等也進行了相關(guān)論述。另外,在一些關(guān)于王符的研究專著中,王符的思想研究也是研究的基本框架和核心內(nèi)容,如1987年,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步貴《王符思想研究》。1993年,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步貴《王符評傳》,張岱年先生題書名并序。該序稱“王步貴同志研究王符思想,功力甚深”,“對于王符的基本立場、王符的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經(jīng)濟觀點以及軍事思想進行系統(tǒng)的闡述,對有關(guān)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考察,達到了學術(shù)研究的新水平”。其他的此類著作文章還有劉文英《王符評傳》、徐平章《王符〈潛夫論〉思想探微》、高新民《王符哲學思想研究》、劉紀華《王符與〈潛夫論〉》、高新民《王符哲學思想研究》以及劉樹勛《王符評傳》一文。除了一般性的對思想的分門別類的分析和探討之外,這里有三個結(jié)論值得注意,第一,學者普遍認為王符思想具有很強的社會批判性,開啟了東漢社會批判思潮的先河。第二,任繼愈、金春峰文中提到了漢末社會批判思潮與魏晉思潮的關(guān)系問題,他們認為漢末王符等人所提到的本末、才性、名實問題“為魏晉玄學的產(chǎn)生準備了必要的思想條件”、“對魏晉玄學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第三,周桂鈿《秦漢思想史》中系統(tǒng)闡釋并肯定了王符的元氣本原論思想,并分析了王符對于鬼神迷信問題的看法,指出了王符在此方面同王充的完全不同,王符承認鬼神的存在,但是在具體對待鬼神迷信的問題上卻更強調(diào)的是人事。
除了這些著作之外,相關(guān)論文成果亦十分豐富,數(shù)目多達百篇以上,分別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王符思想進行深入研究(詳見表1)。
表1 有關(guān)王符思想研究的論文成果
還有一些論文是對《潛夫論》進行現(xiàn)代詮釋的,如王步貴《〈潛夫論〉和諧理念的當代解讀》,文章指出《潛夫論》以“陰陽和”、“和陰陽”的哲學觀點為指導思想,論證了調(diào)和陰陽、化解矛盾的和諧理念,描繪了天地人和、化關(guān)功成的美好的“治國安民”的政治藍圖。王符的富民觀內(nèi)涵深厚,主要體現(xiàn)在富民是治國的根本思想中,而且在這種富民觀中關(guān)心弱勢群體,隱含著深厚的人文關(guān)懷精神。杜洪義《王符的富民觀及其現(xiàn)代意義》的中心要義在于農(nóng)工商協(xié)同發(fā)展,提高農(nóng)民的生產(chǎn)積極性和勞動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總量,同時,提倡節(jié)約,反對奢侈浪費。所有這些,對于我們今天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借鑒意義。
目前,在王符思想研究中仍存在爭議。第一,王符的思想淵源問題。侯外廬等認為“王符的思想,從它的整齊的系統(tǒng)方面講來,是和王充的思想有著繼承關(guān)系的”。[3]424何兆武等也認為“在自然觀上,王符接受了王充的元氣自然論”。[23]172馮友蘭認為王符所說的關(guān)于元氣的理論跟張衡所說的基本相同。[9]333葛榮晉也認為王符是偉大的唯物論者王充的繼承者。[24]王友三認為王符深受王充思想的影響,繼承王充氣的一元論,在《潛夫論》的《本訓》里提出一套比王充還明確的宇宙萬物形成論。[25]77-80但王鑫義直接推翻了上述學者的結(jié)論,他認為王充的《論衡》至少在189年之前是不可能在中原流傳的,所以王符根本不可能看見王充的《論衡》,直接繼承王充的思想是不能成立的。[26]李少惠《王充與王符關(guān)系發(fā)微》[27]也提及了此問題。王符思想為何與王充或者張衡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產(chǎn)生這一系列相似性的原因是什么?這是值得我們繼續(xù)深入探討的問題。徐平章《王符〈潛夫論〉思想探微》繼承了汪繼培的說法,認為荀子和申韓思想是王符思想的主要源泉,并指出王符之儒學乃荀子之儒,有一定的道理。劉文英《王符評傳》綜合了前人的說法,認為王符思想兼容儒學與百家之學,糅合今古文經(jīng)學,并體現(xiàn)出持異端同正統(tǒng)的糾葛的思想特征。上述分析大致歸納出了王符《潛夫論》的思想淵源,但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要求,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都要把問題放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nèi)。因此,筆者認為漢代學術(shù)環(huán)境、風氣、思想對于王符思想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問題,有待于深入研究。
第二,關(guān)于王符哲學思想性質(zhì)問題。侯外廬等人較早論述了此問題,認為王符是“漢末唯物主義的思想家”,但某些方面又有“二元論”傾向。[3]423-428后來出版的《中國思想史綱》也認為王符提出了一些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觀點,但都還沒有上升到唯物主義理論的高度,還不能擺脫正宗思想的束縛。馮友蘭認為王符的元氣自化是唯物主義的思想,但是氣之上似乎還有類似于氣的道的存在。[9]333-334葛榮晉、劉樹勛、張嘯虎、任繼愈、劉文英等人認為王符的哲學思想基本屬于唯物主義的元氣一元論。而喻博文[28]、孫叔平[4]343-345、張岱年[29]51等據(jù)汪繼培《潛夫論箋》從《德化》篇移入《本訓》篇中的“道者,氣之根也;氣者,道之使也”而將王符哲學思想歸為道、氣二元論。周桂鈿則認為汪繼培的改動并不影響王符的思想性質(zhì),因為此處的道乃為規(guī)律之意,道和氣的關(guān)系是氣是最根本的,道是氣的屬性。[30]417-418汪繼培對《潛夫論》的修改未必符合原文,暫且拋開此點不談。單單綜合全篇內(nèi)容主旨來看,王符的思想傾向應該是唯物主義的,但是在思想中也難免帶有一些那個時代所特有的東西,這種情況也在封建社會時期多數(shù)唯物論者身上有所體現(xiàn)。
[1](清)永瑢,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2]容肇祖.東漢幾個政治家的思想[J].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周刊,民國十六年十一月.第一集.1927(2).
[3]侯外廬,等.中國思想通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孫叔平.中國哲學史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5]金發(fā)根.王符生卒年歲的考證及《潛夫論》寫定時間的推論[J].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四十本下冊.民國五十八年十一月.1969.
[6]徐平章.王符《潛夫論》思想探微[M].北京:文津出版社,1982.
[7]王家棫.東漢王符的救邊論[J].行建月刊,1934,4(3).
[8]賀凌虛.王符的生平、著作及其基本觀念[J].書目季刊,1966,12 (1、2合).
[9]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中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辛冠杰.中國古代著名哲學家評傳:續(xù)編一[M].濟南:齊魯書社,1982.
[11]曲大富.教育百科全書:第四卷[Z].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1999.
[12]王步貴.王符思想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
[13]劉文起.王符《潛夫論》所反映之東漢情勢[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14]葉世昌.中國經(jīng)濟史學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15]劉文英.王符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16]張覺.王符《潛夫論》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8(4、5合).
[17]李學勤,呂文郁.四庫大辭典[Z].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6:1546;劉淑蘭.中外社會科學名著千種評要·中國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2:99.
[18]辭源:第三冊[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19]吳楓.簡明中國古籍辭典[Z].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
[20]馮契.中國古代哲學的邏輯發(fā)展:中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70;馮契.哲學大辭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114;高清海.文史哲百科辭典[Z].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88:90;趙吉惠,郭厚安.中國儒學辭典[Z].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27;丁守和.中華文化辭典[Z].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965;夏征農(nóng).辭海:中冊[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3125;中國百科大辭典[Z].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14;張岱年.中華思想大辭典[Z].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13;小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中國小百科全書:第七卷[Z].北京:團結(jié)出版社,1994:102;劉冠才,等.諸子百家大辭典[Z].北京:華齡出版社,1994:140;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Z].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492;吳士余,劉凌.中國學術(shù)名著大詞典·古代卷[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46.
[21]國立編譯館,主編.賈馥茗,總編纂.教育大辭書[Z].臺北:文景書局有限公司,2000.
[22]武內(nèi)義雄.中國哲學思想史[M].汪馥泉,譯.長沙:商務印書館, 1939.
[23]何兆武,等.中國思想發(fā)展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0.
[24]葛榮晉.王符哲學思想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1980(3).
[25]王友三.中國無神論史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26]王鑫義.王符哲學思想淵源探討[J].甘肅社會科學,1982(1).
[27]李少惠.王充與王符關(guān)系發(fā)微[J].甘肅社會科學,1996(6).
[28]喻博文.王符的哲學思想[J].甘肅師范大學學報,1964(1).
[29]張岱年.中國哲學大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30]周桂鈿.秦漢哲學史[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
(責任編輯:徐星華)
K234
A
1008—7974(2012)11—0072—05
2011—09—18
蔣澤楓(1981-),滿族,黑龍江明水人,在讀博士。研究方向:歷史文獻學、中國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