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維莉
插話是必須改的壞毛病
記者趙維莉
說話被別人打斷,可不是一個好體驗,如果你正在侃侃而談自己的想法,可能別人的“無心插柳”就會讓你的思路打亂。在你抱怨別人“不懂規(guī)矩”的時候,不妨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打斷過別人講話的經(jīng)歷?我們都知道,隨便打斷別人的講話是很不禮貌的事兒,可有時候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心理老師楊陽要告訴你,別以為這只是小事兒,有可能是你由于得不到正確的心理認同所導(dǎo)致的心理焦慮在作怪。
最近讀高一的劉明鑫很煩躁,原因很簡單——老爸老媽給他下了“禁口令”,就是別人說話的時候堅決不許打斷、插話。
原來,父母最近發(fā)現(xiàn)小劉有點兒話嘮的傾向,且對任何話題都有積極的參與熱情,經(jīng)常是大人們在討論時,他時不時地來一句,開始并不以為什么,還覺得小孩子見識還挺多,可時間長了家長們就覺得這太沒禮貌了,也比較缺少家教,所以不得不對他下了“禁口令”,甚至規(guī)定家里有客人來拜訪時,他要回避。
小劉也曾向爸媽保證過,只坐在一旁聽,絕對不插話,可是每每聽到那些他感興趣或是稍有了解的話題時,總?cè)滩蛔∪ジ皣Z”,用自己的話說,就是“嘴指揮大腦”,往往是看見爸媽慍怒的眼神才知道,自己又“破例”了。
他就很納悶,難倒我就管不了自己的這張嘴?
對于劉明鑫同學(xué)的疑惑,楊陽老師表示在中學(xué)生中并不是個案,是很多正在形成獨立思維、判斷力的青少年都會面對的一個問題。從青少年心理角度來說,他們正在擺脫幼稚,走向成熟,這時就會經(jīng)歷一個從青春期的自我中心階段到成人期的人際互動階段的轉(zhuǎn)變。
在自我中心階段,青少年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存在,總是把自己擺在第一位,認為自己的言行、舉止都應(yīng)該是被值得關(guān)注的?!斑@樣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會讓他們與外界豎起一層隔膜,不太容易被外界所接觸,就造成了他們有了總是不被別人所理解的感覺,這樣他們也不會去體會別人的感受,當(dāng)然也就無所顧及,甚至曲解別人?!闭沁@樣的心態(tài),會讓這一時期的青少年總是想要表達自己,不喜歡別人的指手畫腳、品頭論足,而插話、打斷別人講話去表達自己的觀點,成了最典型的自我中心化的說話方式之一,也是他們一種自我防御與保護的方式。
同時,楊陽老師也指出,愛打斷他人的青少年正是由于沒有順利完成從青春期自我向成人期交際過渡,“一般來說,當(dāng)孩子出現(xiàn)愛插話、打斷別人的情況時,多數(shù)家長都會立即糾正,就像劉明鑫同學(xué)的家長一樣,這會讓他們的自我認同感受挫,甚至發(fā)生思維乃至心理上的混亂,無法在越來越廣闊的社會生活中找準(zhǔn)自我定位的角色,這也就促使他們產(chǎn)生了不可避免的自我認同不良的心理焦慮。”為了讓自己得到認可,找到適合的定位,這部分青少年都會不斷地期望在與他人的交談中得到肯定,不斷地重復(fù)青春期的那種自我防御的談話機制。
那么要如何改正這個不禮貌的行為呢?楊陽老師強調(diào),家長和老師萬不可“一刀切”,就像劉明鑫的父母下達“禁口令”,“這樣強制的規(guī)定,容易引起孩子在心理上的反彈,不但達不到效果,如果引起逆反心理還會有其他的心理問題產(chǎn)生?!?/p>
她建議有這方面困擾的同學(xué)不妨先從自身做起,要不斷地學(xué)會調(diào)整自己,最主要的是在青春期向成人期轉(zhuǎn)變的過程中為自己找到合適的定位,“一定要給自己找到良性的自我認同,只有自己認可才會得到其他人的良性互動,擺正自己的位置,找準(zhǔn)自己的目標(biāo)?!?/p>
在與他人交流或是傾聽他人訴說時,難免會有意見分歧,這時楊陽老師建議大家不妨提醒自己“多給別人一些表達機會,也許從中會有自己意想不到的收獲”,同時要知道傾聽也是一種非常好的習(xí)慣,更是一種修養(yǎng),因此懂得傾聽是成熟的一種標(biāo)志,也會讓你在今后的生活中顯得更為優(yōu)雅。
而對于那些喜歡打斷別人、插話的同齡人,楊陽老師也建議大家予以寬容,最初的時候甚至可以多給他們一些表達自我的機會,讓他們盡情地去闡述自己的觀點與想法,然后再用語言去暗示他們,“你的想法我已經(jīng)聽懂了,可以來聽聽我的了嗎?”當(dāng)然被多次打斷以后,你也最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用盡量溫和的口吻去善意地提醒對方,“我希望在我說的過程中不要被打擾,要不然我的思路可能就亂了,可以嗎?”這樣的方式不但可以提高你的個人修養(yǎng),同時也會幫助對方去調(diào)整自己的人際溝通方式,雙方都可以達到與他人更順暢地交流目的,實現(xiàn)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