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瑪麗娜·卡爾是當代愛爾蘭最重要的女性劇作家。本文試圖以主題和風格為切入點,淺析卡爾戲劇創(chuàng)作思想最重要的兩個方面。
關(guān)鍵詞:瑪麗娜·卡爾 女性主題 互文風格
一、引言
自格里高利夫人以來,愛爾蘭戲劇舞臺長期由男性獨霸,直到二十世紀末瑪麗娜·卡爾的崛起才打破了這尷尬局面。瑪麗娜·卡爾被譽為“當代愛爾蘭最成功、影響力最大的女性作家”[1]。她的戲劇不僅在愛爾蘭島內(nèi)引起轟動,在歐洲其他國家和美國均受到好評??栆呀?jīng)成為了“當代愛爾蘭戲劇舞臺上最有力的聲音之一”[2]。
二、創(chuàng)作思想
1.女性主題
在愛爾蘭傳統(tǒng)文化中,女性常被用來作為國家、母性和家庭的象征。二十世紀早期,葉芝為愛爾蘭獨立運動創(chuàng)作的戲劇《胡里漢的凱瑟琳》更是鞏固了這種女性化政治隱喻,成為愛爾蘭戲劇舞臺的固定范式。作為一名女性戲劇家,卡爾塑造的大部分女性形象顛覆了傳統(tǒng)愛爾蘭女性的刻板印象,展現(xiàn)獨特的女性視角,抒發(fā)她們對于母性傳統(tǒng)和身份表達的理解和顛覆。
女性主題貫穿于卡爾創(chuàng)作的始終。早期作品里泛出濃重的貝克特式的荒誕和女權(quán)主義意識,以荒誕的形式挑戰(zhàn)父權(quán)和宗教傳統(tǒng)。在采訪中,卡爾說道,“我已經(jīng)厭惡了對女性多愁善感式的刻畫。”[3]
卡爾在九十年代創(chuàng)作的三部曲《梅》、《鮑西亞·卡弗蘭》和《貓原邊......》開始轉(zhuǎn)移到現(xiàn)實風格,戲劇場景于粗獷的愛爾蘭中部沼澤原上,劇本都以女主角作為中心關(guān)注點。劇本里的女性顛覆了愛爾蘭人對女性的一般認知,她們不是合格的母親、妻子或女兒。她們陷于自我分裂之中,有著不切實際的渴望。家庭不是安全的避風港,她們反而更愿意在自然中尋求慰藉。面對命運,她們不愿妥協(xié),堅持自我,最后都以自殺結(jié)局。
進入新千年,卡爾繼續(xù)探索女性主題?!对诶蛱乩缴稀防铮笳靼惨莺褪孢m的廚房,卻成為父親強奸女兒的場所。劇本《阿里爾》中充斥的暴力、亂倫顛覆了傳統(tǒng)家庭的概念,變成地獄的代名詞。
近年來,卡爾的作品回歸荒誕劇,反思女性人生?!杜撕偷静萑恕分校粋€臨死的女人與自己對話,回顧一生,反思自身價值。《考狄莉亞之夢》通過以父女關(guān)系為中心,探討了女性在父權(quán)壓迫下做出的犧牲。
2.互文風格
卡爾認為,戲劇創(chuàng)作中最重要的不是取材,而是如何將將材料有機整合,從而創(chuàng)造劇作家獨特的戲劇作品。她曾說:
“對我來說,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似乎可以從中偷到你所需要的,而且毫無罪惡感。罪惡感來自于你對所偷到的東西的消除或玷污……一個作家應(yīng)該具有一種勇氣,面對鬼魂并與之對話的勇氣,能走到對岸并帶回新意”。[4]
卡爾特點是對神話和文學經(jīng)典的互文性引用,而且這種互文引用體現(xiàn)了一種不尋常的雜合性,甚至有時候都難以追根溯源,用著名的當代愛爾蘭劇作家弗蘭克·麥克圭尼斯的話來講,卡爾“被連自己都無法掌控的記憶所糾纏”[5]。
劇中最為明顯的互文線索當屬在戲劇下設(shè)一平行的潛在文本,主要包括在劇本里講述一個與特定地域相關(guān)的民間傳說,如《梅》和《鮑西亞·考夫蘭》,或者在希臘戲劇的基礎(chǔ)上重新改寫,如《貓原邊......》和《阿里爾》。通過雙結(jié)構(gòu)的展開,既推動劇情,也能對戲劇的解讀進行關(guān)照,使劇本染上悲劇的宿命色彩。
莎士比亞戲劇在卡爾的劇本中也能找到影子。劇本《鮑西亞·卡弗蘭》和《考狄莉亞之夢》的女主人公分別借用了《威尼斯商人》和《李爾王》里的鮑西亞和考狄利婭的名字,并在主題上面存在關(guān)聯(lián)。
此外劇中還有些不那么明晰的互文線索。劇本《梅》尾聲,梅的話“別人不會明白甚至羅伯特自己也不會明白,我們彼此是多么完整地屬于對方”[6],像是《呼嘯山莊》的回響,而《貓原邊......》中海斯特與《紅字》里的主人公同名。
三、結(jié)語
內(nèi)容上卡爾的作品以女性為視角,關(guān)注女性的精神生存狀態(tài)。其劇中的女性無一不是充滿悲傷和淚水的。表現(xiàn)形式上,卡爾擅長于從古典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運用大量的神話故事或地方傳說或文學經(jīng)典,構(gòu)筑虛幻和現(xiàn)實的雙層空間。在當代愛爾蘭戲劇舞臺上,卡爾獨特而深刻的文化反思、銳意的舞臺創(chuàng)新為她贏得了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 Wallace, Clare, Suspect Cultures: Narrative, Identity and Citation in 1990s New Drama, Prague: Litteraira Progensia, 2006, p. 236.
[2] Leeney, Cathy & McMullan, Anna, The Theatre of Marina Carr, Dublin: Carysfort Press, 2003, p. 17.
[3] Leeney, Cathy & McMullan, Anna, The Theatre of Marina Carr, Dublin: Carysfort Press, 2003, p. 13.
[4] Carr, Marian, “Dealing with the Dead”, Irish University Review, 28.1, Spring/Summer, 1998, pp.190-6.
[5] Leeney, Cathy & McMullan, Anna, The Theatre of Marina Carr, Dublin: Carysfort Press, 2003, p. 79.
[6] Carr, Marina, Plays one—The Mai, London: Faber, 1999, p.185.
作者簡介:張雪玲(1988-),女,電子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2011級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當代愛爾蘭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