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婷婷
(湖南大學(xué) 外國語與國際教育學(xué)院,湖南 長沙 410082)
認知語言學(xué)興起于20世紀(jì)70年代。它的核心觀點是人的經(jīng)驗、認知和語言之間存在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語言是人的認知和經(jīng)驗的一種反映形式,語言是人類認知活動和社會文化等方面一起驅(qū)動的。將認知語言學(xué)的觀點應(yīng)用于詩歌文學(xué)作品研究大概始于20世紀(jì)80年代。它認為文學(xué)詩歌作品不再只是只可遠觀的高超技藝展示,而是人們?nèi)粘sw驗的一種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在國內(nèi),藍純已從借代和隱喻的角度分析過《秦漢觀》。另外,有學(xué)者如賈紅霞用意象圖式理對李清照的《一剪梅》進行了認知解讀;郭強從概念隱喻和合成等領(lǐng)域研究了李商隱的《巴山夜雨》,等等。
雖然王維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泰斗級人物,但他的送別詩也獨具風(fēng)格。本文用認知語言學(xué)中的圖形—背景理論和概念隱喻理論分析王維的送別詩代表作《渭城曲》,從一個新的角度分析這首絕唱。
圖形—背景理論最早由丹麥心理學(xué)家魯賓于1915年提出。這一理論是指人們的視覺焦點或感知焦點會根據(jù)突顯原則分為圖形(figure)和背景(ground)兩部分。從物體動靜和路徑位置變化方面來看,Talmy[1]認為圖形是指可移動或概念中可移動的物體,而背景是相對于一個參照框架相對靜止的物體;前者路徑位置變化可視為變量;后者則路徑方向相對靜止。人們觀察事物時總是先注意到圖形,但圖形是在背景的襯托下產(chǎn)生的,在認知過程中背景通常會被忽略。這就是圖形—背景分離原則。藍純[2]P96指出,我們從背景中分離出來的圖形總是具有某些特征,比如:圖形一般有固定的形狀,而背景相對形狀不定;圖形有清晰的輪廓線,而背景則沒有;圖形有特定的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在的和諧,更像一件東西,而背景則顯得缺乏內(nèi)部結(jié)構(gòu),不像一件東西;圖形似乎立在背景的前面,而背景似乎在圖形的后面延展??傊?,圖形相對于背景顯得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更容易被鑒別和記住,更容易與釋義、感覺和審美等認知活動掛鉤。
圖形—背景的區(qū)別并非絕對,正如著名的“臉—花瓶”實驗?zāi)菢?,所凸顯的究竟是臉還是花瓶,不同的觀察者會有不同的答案。Langacker[3]P120指出圖形—背景隨著認知者的認知視角、注意焦點、識解方式、興趣愛好、知識經(jīng)驗、認知需求而變化,同時敘述者的語用修辭、文體風(fēng)格的變化會影響讀者對圖形—背景的區(qū)分。
屬于認知語言學(xué)范疇的概念隱喻理論源于Lakoff和Johnson于1980年出版的《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書。認知語言學(xué)認為隱喻不再是語言中非常規(guī)現(xiàn)象,也并非人們在運用隱喻時就是為了制造特殊的交際或修辭效果。概念隱喻理論認為隱喻是概念性的,它普遍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它是深層的認知機制,在人們無意識的思維或交際中它已滲入思想,形成判斷,使語言結(jié)構(gòu)化,從而有巨大的語言生成力。
隱喻內(nèi)在結(jié)構(gòu)的是跨域映射(mapping)。Fauconnier[4]P1指出“跨域映射是人類生成、傳遞和處理意義等認知活動的中心”。隱喻由兩個域構(gòu)成:始源域(source domain)與目標(biāo)域(target domain)??缬蛴成浼磸囊粋€比較熟悉的、具體的、易于理解的始源域,映射到一個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較難理解的目標(biāo)域。通過跨域映射,人們用自己熟悉的認知域認識不熟悉的認知域,達到對客觀世界的認識。[2]隱喻的認知力量就在于:將始源域的圖示結(jié)構(gòu)映射到目標(biāo)域之上,讓我們通過始源域的結(jié)構(gòu)構(gòu)建和理解目標(biāo)域。
可以說,概念隱喻模式在隱喻理解模式研究中產(chǎn)生的影響,無論是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是最大的最廣的。它為從全新的角度分析中國古典詩詞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段汲乔吠蹙S
這是唐朝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友人元二將西出陽關(guān),遠去邊陲。從此難以相見,于是王維作詩相送。
從宏觀上看,詩人生平所見景物數(shù)不勝數(shù),卻特意選擇渭城朝雨、輕塵、客舍和柳等景物寫,可以說詩人是想將此時此地所見所感作為圖形凸顯出來,而背景則是他在別處他時所見景物所說情感。
從較為微觀的視角來看,詩人是這幅“渭城送別”圖的觀察者、描述者和記錄者,按常理,人物更具常規(guī)觀念上的“圖形”角色。但在這簡單的四句詩歌中,作者把大量筆墨都用在寫景寫物上。這可以理解為是詩人刻意為之的:他把角色與背景進行了逆位,即將常被視為背景的景物設(shè)為圖形,而將通常作為圖形的事物和人物置于背景之列。此種圖形—背景的顛倒,妙在不同于大多數(shù)的人的認知方式,反而能讓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是王維送別詩的一個特色,在他的其他送別詩如《送沈子福歸江東》、《熊九赴任安陽》和《雙黃鵠歌送別》等中都運用了圖形—背景逆位的手法。采用先景后情的手法,達到寄情于景的目的。
一首詩就如同一場短的舞臺劇。在詩中有突出焦點的地方,也有模糊焦點的地方。在《渭城曲》這首詩的第三句將一直淡化處理的親身經(jīng)歷者推到前臺成為圖形(角色),成了聚光燈下的焦點。然而王維的詩并未在最具傳統(tǒng)意義上的焦點處戛然而止。他更注重寓情于景,所以最后一句的圖形不是在人而在景:一條長長的通往陽關(guān)的大道,意在給讀者一種“人去樓空”和空曠幽遠之感,寄念念不舍于景物之中。
從更微觀的角度來看,每句詩都有其自身的圖形與背景。單從第一句來看,“渭城的朝雨”是圖形,如Talmy提出“雨”相對于“輕塵”是動態(tài)的,它易被察覺,給人以直觀感受,是人們通常聚焦之處?!拜p塵”的特點是:微小,肉眼不易察覺,細節(jié)更是模糊,所以它不如朝雨明顯,只能處于背景地位。把前兩句的寫景作為整體來看,第一句所描述的“渭城朝雨”成了背景,而第二句的“客舍”和“柳樹”二景則成了整個背景下的圖形。圖形與背景的一應(yīng)一和,充分展示了王維詩歌中寄情于景的魅力:在言簡意賅中呈現(xiàn)出了一種層次感。
前兩句是實景的描寫,渲染出了離別時的氣氛。三四句則把圖形集中到了客舍中的人物上。第三句中詩人和友人的飲酒作別場景是圖形,而一二句的景物則淡出成了畫面中的背景。詩人如同孤獨的攝影師,不斷調(diào)整焦距,使眼前一幕幕的景、物、人成為圖形而又模糊淡出,最后又于第四句把圖形定格于友人離去的幽遠的陽關(guān)之道,渲染出了一種別離之傷、不舍之情。
這首詩的概念隱喻分別為“人物心情是自然現(xiàn)象”、“人是植物/物”和“人物心情是酒”。具體分析如下:
1.人物心情是自然現(xiàn)象
從詩歌第一句中的“渭城朝雨”可以看出,詩人寫朝雨一方面可能是當(dāng)時的寫實之作,另一方面這與詩人那時的心情也有幾分關(guān)系。憂郁的雨天,總讓那幾分離情多了幾分惆悵。始源域的“雨”映射到了作為目標(biāo)域的王維內(nèi)心的情緒,即:人的離別愁緒是絲絲細雨。從更微觀的角度來看,人心情的起伏是雨的大小。從“渭城朝雨浥輕塵”中得知渭城清晨的雨潤濕了塵土,則朝雨只是小雨,詩人沒有把離別之情寫得大起大落,只是從微微的朝雨中透露出作者內(nèi)心淡淡的離別哀傷。由景入情,寫得淋漓盡致。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用“云淡風(fēng)輕”形容一種從容不迫和豁然開朗的心態(tài),還有用“霜露之感”表達對先祖祖父的思念等都用了人物心情是自然現(xiàn)象這一概念隱喻。
2.人是植物/物
詩中第二句,“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柳”在傳統(tǒng)詩歌分析中,預(yù)示著離別、分開。這是隱喻的一層意思。此處作為始源域的“柳”更可以看做是為了寫目標(biāo)域中詩人的好友元二而作即:友人是新柳。此詩作于盛唐時期,當(dāng)時渭城(今陜西咸陽)與陽關(guān)(今敦煌)往來密切。詩中的“新柳”是指翠嫩的柳條,象征生命力。王維把元二比做雨后新柳,既表達了對友人的不舍,又希望二元能像這般新柳一樣在西出陽關(guān)后有欣欣向榮的發(fā)展,表達了他對友人的殷切希望。一種植物“柳”既表達了依依惜別之情,又映射出了作者對友人的祝福,可謂一語雙關(guān)。
其實以柳喻人并不少見,如在一些成語中可以看見“殘花敗柳”一詞喻指生活放蕩或被蹂躪遺棄的女子;“寵柳嬌花”隱喻惹人寵愛的人;“摧花斫柳”中的“花”和“柳”都暗指女子,隱喻對她們的摧殘等都能看出把人喻柳已普遍用于很多成語中。
讀者細細品味還會發(fā)現(xiàn),在詩中的第一句還有一個抽象隱喻即:人是物。將此隱喻更具體地說是詩人此時將自己比做是塵埃(人是塵埃)。一方面是作者自謙渺小,另一方面結(jié)合“渭城朝雨浥輕塵”可以看出,寫實之處的雨打濕了塵埃,更淋濕了作者的不舍之心。
3.人物心情是酒
在這首詩歌中作為始源域的“酒”述說的是對友人的離別不舍之情,酒更是對友人美好的祝愿。“勸君更盡一杯酒”指詩人希望友人再多喝幾杯踐行酒,酒中包含對故人無限的不舍,更有無限美好祝愿。與王維此詩寫酒表祝福美好愿望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有杜甫詩歌《問軍官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此處的酒描寫的便是對軍官收復(fù)河南河北后的激動之情,借酒表達美好祝愿。
“酒”在古代詩歌中隱喻著詩人們不同的心境。眾多詩人喜好喻憂愁如酒:“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謝朓北樓餞別校書叔云》)等。詩人也把思念、相思喻酒,如范仲淹在《漁家傲》中寫道:“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表達的是一種對家鄉(xiāng)無限想念的情感。又如他的“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蘇幕遮》)則表述的是一種相思之愁。
《渭城曲》出現(xiàn)的重要概念隱喻可以圖1示之:
圖1 《渭城曲》所含四個概念隱喻映射
本文從圖形—背景和概念隱喻兩個方向分析了唐詩《渭城曲》。用認知語言學(xué)的方式解讀詩歌能讓讀者從一個新的角度了解詩歌本身,感受詩人所寫所感所悟。圖形—背景理論的應(yīng)用一方面能讓讀者對詩歌解讀有一個多維的探索空間。另一方面,通過概念隱喻理論分析詩歌能證明詩歌或者文學(xué)作品實際都是與我們的經(jīng)驗和對世界的感知緊密相連的。它不是文人雅士的陽春白雪,只是通過特有的手段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方式。
[1]高娟,李安華.Talmy圖形背景理論概述[J].文教資料,2008(18):48-50.
[2]藍純.認知語言學(xué)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
[3]Langacker,R.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Stan 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120.
[4]Fauconnier,Gilles.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5]Lakoff,George,and 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Peter Stockwell.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M].London:Routlege,2002.
[7]藍純.從認知詩學(xué)角度解讀唐詩宋詞[J].外國語文(雙月刊).2011(1):39-43.
[8]賈紅霞.從意象圖式視角解讀李清照的《一剪梅》[J].長春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2009,(6):73-74.
[9]郭強.李商隱詩的認知詩學(xué)研究—概念隱喻、概念轉(zhuǎn)喻與象似性[D].湖南大學(xué)碩士論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