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文海許艷萍湯國敏
(1 惠東縣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廣東 惠東 516300;2 惠東縣婦幼保健院門診,廣東 惠東 516300)
牽正散加聽宮、聽會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針刺深度研究
胡文海1許艷萍2湯國敏1
(1 惠東縣人民醫(yī)院康復科,廣東 惠東 516300;2 惠東縣婦幼保健院門診,廣東 惠東 516300)
目的 觀察牽正散加聽宮、聽會治療周圍性面癱的針刺深度與療效的關系。方法 兩組面癱患者各33例,均使用牽正散內服常規(guī)取穴針刺治療取穴均為患側聽宮、聽會、陽白、攢竹、太陽、四白、迎香、顴髎、頰車、地倉、承漿、完骨、翳風,合谷健患側交替,其中A組(深刺組)聽宮進針深度為2寸,約為2.5~3.0cm,聽會進針深度為1寸,約為1.25~1.5cm。B組(淺刺組) 聽宮進針深度為1寸,約為1.25~1.5cm,聽會進針深度為0.5寸,約為0.7~0.9cm。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后面部各癥狀均較治療前有明顯變化,且兩組之間相比較有明顯差距。結論 牽正散加針刺治療周圍性面癱療效確切,且聽宮、聽會深刺組療效優(yōu)于淺刺組。
周圍性面癱/針灸療法;針刺深度;牽正散
面癱是康復科常見病之一,臨床上以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病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于淚點隨下瞼外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等為主要表現(xiàn),西醫(yī)對本病的診斷為‘面神經麻痹’,多采用激素類藥物治療,且療效欠佳[1-2]。近幾年來,筆者用牽正散加針刺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療效,并對聽宮、聽會針刺深度進行了臨床觀察。
1.1 一般資料
將符合病例選擇標準的66例患者,根據就診序號按1?1配對原則隨機分為深刺組(A組)和淺刺組(B組)。A組中年齡7~66歲,平均34歲;病程3~20d;B組中年齡11~58歲,平均33歲;病程5~22d;均為周圍性面癱;CT顯示頭顱無異常。兩組各項內容基本相同,具有可比性(P>0.05)。
1.2 病例選擇
①所有人群,前額皺紋消失、眼裂擴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露齒時口角向健側偏歪。病側不能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等動作。鼓腮和吹口哨時,因患側口唇不能閉合而漏氣。進食時,食物殘渣常滯留于病側的齒頰間隙內,并常有口水自該側淌下。由于淚點隨下瞼外翻,使淚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②病程在0~60d以內,無‘倒錯’等并發(fā)癥。③CT檢查證實為頭顱無異常。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治療前后額紋、眼瞼、鼻唇溝、口角的變化。②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動作的記錄、詢問流口水及流眼淚情況.
1.4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以頭顱CT排除腦部病變。①牽正散《楊氏家藏方》,組成:白附子、僵蠶(各5~9g)全蝎去毒,并生用,各等分(3~5g)。用法:散劑,每次3~5g,熱酒送下,每天1次,連服15d為1個療程,共2個療程。②取患側聽宮、聽會、陽白、攢竹、太陽、四白、迎香、顴ā、頰車、地倉、承漿、完骨、翳風,合谷健患側交替。刺法:①先在針刺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②用“華佗牌”0.3mm× 50mm規(guī)格毫針針刺聽宮、聽會,0.20mm×25mm規(guī)格毫針刺余常規(guī)穴位。且留針20min,留針期間以捻轉手法行針1次。③淺刺組針刺聽宮深度約1.5cm以內、聽會約0.9cm以內,因患者身高、胖瘦有一定差異,具體針刺深度根據個人身形適當增減;深刺組聽宮針刺深度約3cm以內,聽會約1.5cm以內,一般以耳中發(fā)脹,有似鼓膜向外膨脹的感覺為度。兩組均1日1次,10次為一療程,共2個療程。并囑患者避風寒。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對A、B兩組針刺所得的治愈率、顯效率及總有效率的結果采用百分比分析。
1.6 療效觀察
療效評定標準:額紋、眼瞼、鼻唇溝、口角兩邊對稱無歪斜,皺額、蹙眉、閉目、鼓氣和噘嘴動作正常,無流口水及流眼淚為治愈,以上癥狀體征情況好轉1/2(以發(fā)病時情況和治療后對比為依據,下同)為顯效,癥狀體征減輕1/4~1/2為有效,治療前后無變化或好轉未達1/4或反而加重者為無效。
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判定結果 例(%)
由表1可見A、B兩組經治療均取得較好療效總有效率分別為93.9%和69.7%。A組明顯優(yōu)于B組(P<0.05)。兩組資料治療前具有可比性;兩組分別作治療前后比較,具有非常顯著性意義,說明牽正散加針刺無論深刺、淺刺均對周圍性面癱有治療意義;兩組之間治療后治愈率比較,亦具有非常顯著性意義(93.9%>69.7%),說明A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B組。
患者男性,35歲,2011年10月10日初診。主訴:左側眼瞼閉合不全、口角歪斜5d。病史:5d前起床時照鏡子發(fā)覺口角外向右側,左側眼瞼閉合不全,刷牙時不能吐口水,并有流眼淚現(xiàn)象。曾經門診診斷為“左側面神經癱瘓”,經中西醫(yī)藥物結合并輸液治療,效不佳。5d后來我科求治。查:左前額紋消失,左側眼瞼閉合不全、流淚,左側鼻唇溝變淺,人中偏向右側,口角向右側歪斜,鼓腮漏氣,舌質略淡紅,雙脈浮緊。頭部ct示:未見顱內病變。診斷:左側面癱。治療:用上述牽正散:散劑,每次3~5g,熱酒送下,每天1次,連服15d為一療程,共2個療程。加針刺A組深刺療法,取患側聽宮、聽會、陽白、攢竹、太陽、四白、迎香、顴髎、頰車、地倉、承漿、完骨、翳風,合谷健患側交替。聽宮進針深度為2寸,約為2.5~3.0cm,聽會進針深度為1寸,約為1.25~1.5cm。經治療1個療程后上訴體察癥狀消失。于2011年12月1日復查,面部肌群正常,各檢查正常。隨訪2個月后正常,1年未復發(fā)。
4.1 關于病因病機及治則治法。面神經炎是西醫(yī)病名,祖國醫(yī)學文獻中稱作“口眼唱斜”、“口僻”,是因其癥狀的形象而命名的。本證在《內經》中早有記載,后世醫(yī)家代承其說,論著皆以《內經》之說為基礎,未有逸出其范圍者。古人認為本證是由于中了風邪所致,“巔頂之上,唯風獨到”,故治療上以祛風散寒、溫通經絡為原則。4.2 關于針刺深度。針刺深度,是指針身刺人喻穴皮肉的深淺。掌握針刺的深度,應以既要有針下氣至感覺,又不傷及組織器官為原則。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臨床實際操作時,還必須結合患者的年齡、體質、病情、腧穴部位、經脈循行深淺、季節(jié)時令、醫(yī)者針法經驗和得氣的需要等諸多因素作綜合考慮,靈活掌握。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正如《素問·刺要論》指出:“刺有淺深,各至其理……深淺不得,反為大賊”,強調針刺的深度必須適當。故聽宮進針最大深度為2寸,約為2.5~3.0cm,聽會最進針深度為1寸,約為1.25~1.5cm。
5.1 通過本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牽正散加針刺治療面神經炎療效確切,聽宮、聽會無論深刺或淺刺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其中深刺組治愈12例,顯效10例,有效9例,總有效率93.9%;淺刺組治愈5例,顯效6例,有效12例,總有效率69.7%。兩組治療后比較表明聽宮、聽會深刺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淺刺組。
5.2 據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年齡較低(40歲以下)及體格壯實者者,療效較好,療程相對較短,一般1~2個療程即可治愈;年齡較高(40歲以上)或體質虛弱者,療效相對較差,療程亦長,一般需2~4個療程。其機制有待進一步研究。
[1] 沈紅巖.王雪峰教授“四針八穴”針灸治療兒童面神經炎經驗總結[D].沈陽:遼寧中醫(yī)藥大學,2008.
[2] 李才.針灸治療面癱10例[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08,24(10):668.
[3] 王虹,趙淑英.針灸治療面癱[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0,4(23):55.
R745.1+2
B
1671-8194(2013)21-03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