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素貞
(廣州大學 松田學院 大英部,廣東 廣州 511370)
學習動機是調(diào)動學習者積極性和發(fā)揮學習者自主性的推動力,在二語習得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在過去幾十年里,學習動機問題在應用語言學界備受關注。
Gardner和 Lambert將動機分為兩種:融入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Instrumental Motivation)。融入型動機是學習者“對另一種語言群體的文化及其成員純粹的、自身的興趣”[1],期望融入目的語群體或者至少是與目的語群體接觸、交流。工具型動機是學習者為了“追求學習一門新語言所帶來的實際價值與優(yōu)勢而將目的語看作一種工具,如通過某一考試,獲得某一職業(yè)。另一對經(jīng)典的概念是內(nèi)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前者是為了從參與的活動本身獲得愉快與滿足,而后者則是達到某一目標的途徑,如獲得外在的獎勵、避免懲罰。一般認為,融合性動機對應內(nèi)在動機,工具型動機對應外在動機[2]。
在Gardner的經(jīng)典動機模式之后,發(fā)展出動機的擴展模式,包括“學習情境”,“目標顯著性”、“效價”、“自我效能”等新的因素[3]。
目前的二語學習動機研究主要集中在兩點:一是從理論上討論動機的組成,二是用實證的方法探討二語學習動機的內(nèi)在結構。
近十幾年年來,我國研究大學生二語學習動機的文獻日益增多,這些研究主要是引用國外學習動機理論來探討動機與學習成績的關系[4],或是考查動機的類型和結構[5]。研究的對象主要是針對英語水平較高的公立本科院校的學生,而針對新興發(fā)展起來的獨立院校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研究則少之又少。
自1999年至今,獨立院校的發(fā)展已具規(guī)模,在全國已近400所。獨立學院學生有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學生的特點,入學時英語水平整體偏低。因此,對獨立學院學生外語學習動機的研究不容忽略。為此,本研究試圖以獨立學院學生為對象,分析其英語學習動機因子對努力程度的影響,考查其動機類型與努力程度之間的關系。
本研究選擇某獨立學院的非英語專業(yè)學生作為受試者。該校建于獨立學院的始創(chuàng)年——1999年,生源按二本B類招收,因此在獨立學院中具有代表性。受試者來自該校大二120名學生,調(diào)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09份,其中男生54名,女生55名。
研究工具是問卷調(diào)查和訪談。“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diào)查表”是以 Dornyei[6](1996)的“二語學習動機問卷”和高一虹[7](2004)“大學生英語學習動機調(diào)查”為參考,根據(jù)獨立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經(jīng)課題組成員討論修改而成。
問卷分為三部分:(1)受試者個人信息,如性別、專業(yè)。(2)圍繞“你為什么學英語”設計了27個問題,力圖囊括主要的英語學習動機。(3)測量英語學習者的努力程度,包含了 10個問題。每個題后有 5個選項,采用萊克特量表(Lickert Scale)的5級記分制:5=很同意,4=同意,3=不確定,2=不太同意,1=很不同意。
將109份有效問卷的數(shù)據(jù)輸入SPSS18.0進行分析。
首先對問卷進行項目分析,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分析方法除去問卷中區(qū)分度不高的第3、5、6題。對問卷進行內(nèi)在一致性檢驗,得出問卷信度(Cronbach ɑ)為0.87,說明問卷測量結果具有可靠性。在此基礎上,對數(shù)據(jù)進行以下分析:
(1)用主成分分析法對問卷進行因子分析,歸納英語學習動機的主要類型。
(2)用描述性統(tǒng)計的方法,分析英語學習動機各因子和努力程度的均值。
(3)用相關分析檢驗不同動機因子與努力程度的相關度。
問卷第二部分的分析顯示,數(shù)據(jù)適宜進行因子分析(KMO=0.869;Bartlett’s球型檢定結果顯著)。采用斜交旋轉歸類得出特征值大于 1的因子 5個,累計解釋總變差的57.997%。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因子特征值、解釋方差和累計方差
從表1可以看出,5個因子的特征值都遠大于1.0的可接受值。這5個因子累計解釋的方差達到了57.997%,較好地解釋了整個量表的方差。
分析結果顯示,各因子中的項目負荷量除“英語成績”(0.31)外,其他項目達到 0.46—0.86之間,遠高于 0.30的可接受值。因此,可得出動機表有較好的結構效度。
這5種動機類型可在概念上做一分類?!皟?nèi)在興趣”歸于Gardner經(jīng)典模式中的“融入型動機”,“個人發(fā)展”、“成績激勵”和“信息媒介”歸于“工具型動機”,“學習情境”則歸于“情境型動機”,體現(xiàn)課堂和學校的學習情境對學習者的影響。
值得關注的是,因子負荷量較高(>0.75)的項目分布在“個人發(fā)展”、“成績激勵”和“學習情境”這三個“外在動機”的類型中,而“內(nèi)在興趣”的個項目的因子負荷量相對偏低,說明外在因素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影響更大。其中,“學習情境”雖只有3個項目,但是因子負荷量都很高,體現(xiàn)學習環(huán)境和教師對學生的影響。
對5種動機類型的均值進行排序,得出表2:
表2. 各動機因子的均值
從表 2可以看出各因子對英語學習動機的影響程度,“個人發(fā)展”、“成績激勵”和“信息媒介”的均值都大于3.0,依次對動機起較大影響,而內(nèi)在興趣排在末位,可以看出學生學習英語的功利性很強,而對英語本身的內(nèi)在興趣不足。工具型動機遠遠強于融入型動機。
問卷第三部分設計學生的努力程度調(diào)查。經(jīng)分析得出努力程度均值M=2.81,低于3.0??梢钥闯鰧W生在英語學習投入程度上低于一般水平。而學習動機(5個動機因子之和)均值M=3.22,高于3.0,顯示動機水平和努力程度之間的不平衡性。
把“努力程度”作為因變量,分別把“個人發(fā)展”、“成績激勵”、“信息媒介”、“學習情境”和“內(nèi)在興趣”作為預測變量,測量其相關性,得出Pearson相關系數(shù)的結果(見表 3):
表3. Pearson相關系數(shù)
相關分析表明,相關系數(shù)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內(nèi)在興趣”、“信息媒介”和“個人發(fā)展”。其中“內(nèi)在興趣”和“信息媒介”的相關系數(shù)介于±0.40~±0.70之間,表明它們與“努力程度”之間為較顯著的切實相關;其它3項在±0.20~±0.40之間,屬低相關。
在5個動機因子中,學習興趣對努力程度的影響最大。這表明,對英語學習和英語文化感興趣的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花了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學生一旦對英語產(chǎn)生內(nèi)在興趣,更易克服外在障礙,持續(xù)而努力地學習英語。而缺乏內(nèi)在興趣的學生,即使外在動機較強,這種外在的壓力只能迫使學生在某一階段努力學習,一旦外力消失,努力程度就會減弱。這就解釋了本研究中出現(xiàn)的動機水平較高而努力程度較低這種不平衡性的原因。
綜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結論:(1)獨立學院學生動機類型結構中,“個人發(fā)展”、“成績激勵”和“學習情境”這三種“外在動機”占主導地位,“內(nèi)在興趣”處于末位。學生缺乏英語學習興趣,學習行為主要由拿證書、找好工作這樣的外在壓力驅使。(2)獨立學院學生投入英語學習的時間和精力較少,努力程度偏低。(3)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其努力程度有很強的預測性。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水平雖然高于一般水平,但在“工具型動機”的主導下,缺乏學習興趣的大學生們很難保證對英語學習的足夠投入。
上述研究結果表明,提高學生的內(nèi)在興趣是獨立學院大學英語教師迫在眉睫的工作。雖然教學情境對努力程度的預測性只是一般,但是提高學生的內(nèi)在興趣必須從微觀的課堂教學入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建議大學英語教師酌情加大文化教學的比重,真正把語言和人文結合起來,以期提高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當然,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共同的研究和努力。
[1]Lambert,W. E. Culture and language as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A].In F.E.Aboud & R. D.Meade (eds.).Cultural Factors in Learning and Education[C]. Bellingham,Washington State College,1974: 91-122.
[2]Chambers, G.N.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 Ltd,1999.
[3]Tremblay, P & Gardner, R.C. Expanding the Motivation Construct in Language Learning[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5,79:505-520.
[4]文秋芳.英語學習者動機、觀念、策略的變化規(guī)律與特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105-110.
[5]秦曉晴,文秋芳.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學習動機內(nèi)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1):51-58.
[6]Dornyei, Z. Motivation and Motiv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4:45-78.
[7]高一虹等.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社會心理[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