沫沫
很多人有這樣的焦慮:做一件事,碰到了障礙,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別人問起自己時, 很怕說“不知道”。
我想起了柴靜的一段經(jīng)歷。地震期間,她去四川做節(jié)目,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報道角度。
后來,她索性選擇跟一對夫婦回老家楊柳坪。那是一對劫后余生的夫妻,他們在地震中失去了兒子。柴靜只是跟著,臺里問她要拍什么主題,她回答說不知道。她說自己以前很害怕說不知道??赡谴?,她覺得,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于是,她在楊柳坪跟那家人生活了7天。震后,停電停水,滿目瘡痍,幾乎每家都失去了親人,人們臉上都是茫然的表情。那對夫妻有時說話,有時發(fā)呆,她就在一邊幫著添點兒柴火,等著,陪著,攝像機一直遠(yuǎn)遠(yuǎn)地開著……她說,日子一天天過去,生活的真實最終從片子里流淌出來。
那個節(jié)目給我的印象很深,一直都淡淡的,談不上過多的悲喜,有時只看到柴火的微光,男主人抽煙的沉默背影,還有天上的漫天星光……隱忍而節(jié)制,沒有一絲地震節(jié)目中的悲情,然而,這卻深深地打動了我。正如她說的,不要找,生活會以它本來的面目呈現(xiàn),你所需的,只是等。
看過另外一則故事,一個本來很有主意的人,在股市出現(xiàn)波動時,果斷地拋出了大部分股票,然后袖手旁觀,可是周圍的人正熱火朝天地買進(jìn)賣出,不亦樂乎。他坐不住了:我是不是該干點兒什么?這樣閑待著,肯定不對。于是,他又買進(jìn)一些股票,開始忙起來,他覺得忙才是正常狀態(tài),因為周圍人都是那樣。結(jié)果,股市大跌,如果不動,他會賺得盆滿缽滿。我們通常不敢說不知道,不敢不做點兒什么。不敢就那樣等著、待著,因為,害怕錯過點兒什么。
我對陳道明印象很好。有那么兩年,他覺得狀態(tài)不好,也沒有合適的角色,沒什么事干,可他并不像其他演員那么急。那段時間,他就躲在家里看書,與世隔絕。重新出山后,他拍了《康熙大帝》,氣勢震山河;前陣子看到《1942》里他飾演的蔣介石,氣場十足,舉手投足都是戲。底蘊深的人到底不一樣,不知道下一步怎么走,就等著,生活自然會以本來面目呈現(xiàn)出來。
有時,敢等著,待著,也是一種勇氣和智慧。
(德島漩渦摘自《深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