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旗 崔秀榮 馬海波 緒 擴 雷海民 李 強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中藥學院,北京,100102)
雙黃連粉針劑是注射用中藥粉針劑,由金銀花、黃芩、連翹3味中藥按一定比例提取精制而成,具有清熱解毒、疏風解表的功效,用于治療外感風熱所致的風熱、咳嗽、咽痛等癥,是具有抗病毒及抗細菌雙重作用的藥物,1992年12月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指定為全國中醫(yī)院首批急診必備中成藥[1]。但是雙黃連注射液引起的臨床不良反應病例日趨增多,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中心已在2001年和2009年兩次通報了雙黃連注射劑的超敏反應[2]。統(tǒng)計結果表明,雙黃連注射液的變態(tài)反應的發(fā)生率達75%[3]。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和更有效地開發(fā)雙黃連粉針劑,我們總結了近年來雙黃連凍干粉針不良反應物質(zhì)基礎的研究結果。
2007年6月以前有關雙黃連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病例報告涉及28個省市,共有11 083例。其中一般不良反應(皮疹、瘙癢、發(fā)熱、寒顫、腹痛、腹瀉、惡心、嘔吐、頭痛、頭暈、心悸等)有10 777例;嚴重不良反應(過敏性休克、過敏性哮喘、呼吸困難、昏迷、抽搐、重癥皮疹、死亡等)有306例[4]。通過檢索1978-2007年醫(yī)藥學期刊,收集雙黃連注射劑不良反應詳細病案422例,應用文獻計量學和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發(fā)現(xiàn)雙黃連注射劑可引起多系統(tǒng)不良反應,其中以皮膚損害(40.32%)和全身性損害(17.79%)比例最高;患者中,男性227例(54.05%),女性193例(45.95%);原患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為179例(74.27%)[5]。
圖1 雙黃連凍干粉針的主要有效成分
雙黃連粉針劑是由金銀花、黃芩和連翹3味中藥精制而成,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熱抗炎、增強免疫功能等藥理作用,臨床應用廣泛,但同時不良反應又非常突出,我們通過總結近年來不良反應物質(zhì)基礎研究,包括原料的化學成分、中間體、代謝組分與雙黃連粉針劑不良反應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以及篩選致敏成分的最佳動物模型,為探索雙黃連粉針劑不良反應真正的物質(zhì)基礎提供思路。
2.1 雙黃連凍干粉針的主要有效成分
2010 版《中國藥典》規(guī)定綠原酸、黃芩苷、連翹苷為注射用雙黃連(凍干)質(zhì)量檢測的指標成分,含量限度分別為8.5~11.5mg/支,128~173mg/支,1.4~2.1mg/支[6]。
綠原酸、黃芩苷、連翹苷的結構式見圖1。
2.2 不良反應與組分間的關系
2.2.1 主成分研究 1)綠原酸。國外學者早期就有對綠原酸致敏性做過研究,F(xiàn)reedman 等對已知的咖啡中的酚類化合物進行了系統(tǒng)的評價,經(jīng)試驗結果提示CA(綠原酸)可能是綠咖啡中的主要過敏原[7]。對CA的過敏性進一步研究,ASA 試驗表明致敏家兔心內(nèi)注射綠原酸攻擊產(chǎn)生不平靜、極度呼吸困難直到死亡,PCA 試驗表明當抗血清稀釋度為1∶10、1∶100、1∶1000時產(chǎn)生反應,稀釋度為1 ∶5000、1 ∶10000 不產(chǎn)生反應[8]。然而,對CA 致敏性持反方觀點的主要為Layton研究小組,通過以上試驗Lyaton 等認為真正致敏原是高分子物質(zhì)[9]。國內(nèi)學者通過比較綠原酸和雙黃連粉針劑的潛在致敏性,認為綠原酸對BN 大鼠致敏性低于含等級量綠原酸的雙黃連粉針劑[10]。李瑾翡等通過對注射用雙黃連與綠原酸進行了免疫原性比較研究,在大鼠、小鼠、豚鼠等同種動物、異種動物間PCA試驗結果均顯示注射用雙黃連引起過敏反應的程度高于綠原酸,從而推測注射用雙黃連作為一個復方引起不良反應的可能性大于綠原酸本身[11]。吳曉東、楊華蓉等通過全身主動過敏試驗和皮膚被動過敏試驗研究了不同純度綠原酸提取物及其制劑的致敏性,證明了綠原酸不引起過敏反應,低純度綠原酸提取物中共存的大分子物質(zhì)與致敏性密切相關[12]。2)黃芩苷。通過薄層色譜法研究各工藝產(chǎn)品的成分時發(fā)現(xiàn),樣品的毒性反應與其成分漢黃芩苷有關,過敏反應與其成分黃芩苷有關[13]。運用酶聯(lián)免疫雙抗夾心法檢測黃芩苷的致敏性,呈陽性反應;運用酶聯(lián)免疫指紋圖譜法檢測黃芩苷的致敏性,致敏率為86.28%,證明了黃芩苷為雙黃連注射劑的致敏原[14]。3)連翹苷。連翹含三萜皂苷,靜脈給藥易發(fā)生循環(huán)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血液系統(tǒng)等的不良反應,并且皂苷與血液接觸產(chǎn)生溶血作用[15]。
2.2.2 中間體研究 通過對雙黃連粉針劑主要組成部分進行系統(tǒng)的化學成分研究,共分離鑒定了20個化合物,分屬于黃酮、綠原酸、環(huán)烯醚萜苷、皂苷等類化合物,這與金銀花原植物化學成分類型相同,實驗表明制劑過程對化合物類型沒有影響[16]。
2.2.3 代謝組分研究 通過比較研究大鼠灌胃雙黃連粉針劑及各單味藥提取物入血前后主要成分的變化,實驗得出,灌胃雙黃連后8個主要成分入血,隨著給藥時間的延長,綠原酸和黃芩苷等原型成分的相對含量逐漸減少,而它們的代謝物逐漸增加;未發(fā)現(xiàn)有明顯連翹成分入血,提示雙黃連粉針劑中直接加入金銀花、連翹提取物可能導致直接注射入血的連翹苷、綠原酸含量過高,從而引發(fā)不良反應[17]。
2.3 篩選致敏成分的動物模型
屈會化等以中藥注射劑中的綠原酸為指標,制備中藥注射劑全組分過敏原特異性IgE 檢測芯片,用來檢測鑒定臨床用藥過敏患者血清中的過敏原[18]。徐國良等模擬雙黃連注射劑進入體內(nèi)后的致敏過程建立了雙黃連注射劑的過敏癥新西蘭純種兔模型[19]。郭姍姍等發(fā)現(xiàn)雙黃連注射液能使BN 大鼠和豚鼠產(chǎn)生明顯的全身性速發(fā)型超敏反應,以雙黃連注射液為示范對中藥源性致敏原所致過敏反應進行評價,說明BN大鼠的敏感性可能高于豚鼠[20]。梁愛華等認為Beagle 犬可作為臨床前評價中藥注射劑類過敏反應的動物模型[21]。趙玉斌等研究雙黃連注射液主要致敏原與HLA-DRB 基因多態(tài)性、特異性IgE 抗體的相互關系,在分子水平上明確有關雙黃連注射液過敏反應的基因位點[22]。
雙黃連注射劑的不良反應除了與致敏性物質(zhì)基礎相關之外,還與生產(chǎn)工藝、質(zhì)量控制、臨床不合理用藥、附加劑等多種因素有關。近年研究雙黃連注射液不良反應的原因成為熱點,主要從原料、中間體以及代謝成分與雙黃連凍干粉針劑不良反應的關系進行研究,但尚未明確真正致敏的化學成分。因此,研究雙黃連凍干粉的不良反應物質(zhì)基礎的工作至關重要,同時需要篩選出能夠評價中藥注射劑過敏反應的最佳的動物模型,為闡明雙黃連注射液過敏反應機制、預防其過敏反應提供科學依據(jù)。
[1]宮濤,劉陽,張伯禮.310例雙黃連注射劑不良反應分析[J].天津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22(1):49-50.
[2]劉兆華.應用腘窩淋巴結試驗研究注射用雙黃連的致敏性[D].濟南:山東大學,2010:1-131.
[3]方世平,王燕平,顏琳,等.雙黃連注射劑不良反應10年系統(tǒng)性定量分析[J].藥物流行病學雜志,2005,14(3):148-151.
[4]林飛,尹利輝,金飛鴻.雙黃連注射劑不良反應的原因及分析[J].中國藥事,2009,23(5):499-502.
[5]吳嘉瑞,張冰.雙黃連注射劑不良反應文獻病案的系統(tǒng)研究[J].中成藥,2008,30(5):640-642.
[6]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 部[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0:846-848.
[7]FREEDMANSO,KRUPEYJ,SEHONAH.Chlorogenicacid:an allergen in green coffee bean[J].Nature,1961,192(4799):241-243.
[8]FREEDMANSO.Antigenic properties of chlorogenic acid[J].JAllergy Clin Immunol,1964,35:97-107.
[9]LAYTON LL,Panzani R,Cortese TA.Coffee-reaginic humansera tested in human volunteers and macaque monkeys.Absence of reactions to chlorogenic acid[J].Int Arch AllergyAppl Immunol,1968,33(5):417-427.
[10]張瑞霞,湯納平,林海霞,等.綠原酸和雙黃連粉針劑致敏性比較評價[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yī)藥現(xiàn)代化,2010,12(6):1005-1008.
[11]李瑾翡,黎旸,陳琪,等.注射用雙黃連的免疫毒性研究[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8,19(3):172-174.
[12]吳曉東,楊華蓉,林大勝,等.綠原酸致敏性的綜合研究與評價[J].中國中藥雜志,2012,35(24):3357-3361.
[13]童路.雙黃連注射劑的不良反應與成分間的關系[J].中成藥,1997,19(4):47.
[14]曾姣麗,賀福元,唐昱,等.雙黃連注射劑中黃芩苷致敏原性的研究[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2,18(1):102-106.
[15]丁會興.雙黃連粉針劑的不良反應及原因分析[J].藥學實踐雜志,1997,15(3):176.
[16]王楠,楊秀偉.復方雙黃連粉針劑金銀花中間體化學成分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12):1613-1619.
[17]汪淇,張玉杰,姜昊,等.雙黃連制劑及其組分動物體內(nèi)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8,33(10):1158-1160.
[18]屈會化,趙琰,王慶國.利用免疫芯片技術篩查中藥注射劑致敏成分[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31(1):23-25.
[19]徐國良,張卓輝,張增珠,等.雙黃連注射劑過敏癥動物模型的研究[J].中國臨床藥理學與治療學,2008,13(2):154-157.
[20]郭姍姍,王義忠,張毅,等.BN 大鼠和豚鼠評價雙黃連注射液的過敏反應[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2009,23(2):128-133.
[21]梁愛華,李春英,郝然,等.用清醒Beagle 犬進行中藥注射液的類過敏試驗方法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10,35(17):2328-2333.
[22]趙玉斌,肖穎,謝雁鳴,等.雙黃連注射液過敏原研究進展及其重要致敏原的易感基因研究策略[J].中國中藥雜志,2011,36(8):1106-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