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淼
1948年冬,遼沈戰(zhàn)役進入高潮。沈陽市容一片蕭條。思想史專家侯外廬在一家古玩店發(fā)現(xiàn)一枚印章,印章上刻著“公生明,偏生暗”六個字。刀法老辣爽利,布局氣魄非凡,尤其是“明”與“暗”兩個字,線條勁挺,“明”故意大些,“暗”著意小些,形成對比,很切題。當時一般人已沒有心思買這玩意兒。但老板看侯外廬的氣質(zhì),風度,知道是行家,一錢不讓成了交。
不久,郭沫若看到這方印章,愛不釋手,很是喜歡。侯外廬看出了郭沫若的心思,開口說:“如果郭兄喜歡這枚印章,請用‘公生明,偏生暗為上聯(lián)對出下聯(lián),這枚印章就是你的了?!惫袈勓?,心頭大喜,沉思片刻,立即答道:“智樂山,仁樂水?!睂φ坦ふ?,內(nèi)容也貼切、深邃,侯外廬無話可說,只好把印章拱手相讓。
事后,侯外廬的朋友得知此事,對他埋怨:“你對印章收藏癡迷,花大價錢買來的稀世珍品,怎么能讓對方對出一副對聯(lián)就給他了呢?簡直傻瓜透頂!”
侯外廬笑著回答:“諾言比黃金還要貴,它本身就是一枚歲月的印章,是人類品德行走所雕刻的精品。只有兌現(xiàn)承諾,印章才有存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