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龍
1927年,魯迅和妻子許廣平一起離開北京,定居上海,從此開始了一段近十年的租房生涯。
在上海,魯迅曾先后在三個地方租住房子,其中最讓他難忘的是在老式石庫門租住亭子間的那段日子,清苦而充實。
說起亭子間,不得不提石庫門。
石庫門是最具上海特色的民居建筑。它是用傳統(tǒng)的木結構加磚墻承重建造起來的住宅,因為這類建筑的外門多選用石料作門框,故稱“石庫門”。早期的石庫門大多叫弄、里,就是我們常說的“里弄”,又叫“弄堂”。
石庫門繼承了江南傳統(tǒng)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一般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為客廳,之后又是一天井,后天井是灶臺和后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guī)?,一樓灶臺間上面有個小臥室,即為“亭子間”。亭子間是石庫門所有房子中最差的房間,大多用來堆放雜物,或者居住傭人。
魯迅租住的亭子間位于虹口橫浜路的景云里。景云里位于華界與租界的交界地帶,屬于半個租界,而魯迅又在這里租住亭子間,所以他稱自己的住處為“且介亭”,“且介”就是半個租界的意思,“亭”即為亭子間。1937年魯迅出版了一本雜文集,書名就叫《且介亭雜文》。
亭子間雖然簡陋,卻并不僻靜?!靶且灰孤牬河?,深巷明朝賣杏花”的詩意似乎與亭子間無緣,充斥其中最多的往往是三姑六婆的七嘴八舌、頑皮孩童的廝打嬉鬧、鍋碗瓢盆的叮當作響,以及那不絕于耳的商販叫賣聲。
幾乎跟魯迅同時,茅盾和葉圣陶也曾在景云里租住亭子間,而且跟魯迅是鄰居。無獨有偶,在上海擁有類似租房經歷的還有郭沫若、梁實秋、沈從文等文壇大腕。
梁實秋曾寫過一篇題為《亭子間生涯》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形象地繪出當時在亭子間的情景:“廚房里殺雞,無論躲在哪一個角落,都聽得見雞叫,廚房里烹魚,可以嗅到魚腥,廚房里生火,可以看到一縷縷的青煙從地板縫里冉冉上升……”
說起沈從文在上海的租房故事,頗具戲劇性。1928年,當時尚不出名的丁玲與丈夫胡也頻輾轉到上海,為了省錢,就跟沈從文合租一間房。晚上,沈從文睡床,丁玲和胡也頻睡地板。后來,丁玲在文壇一舉成名,還有好事者對此段經歷任意涂抹,詆毀丁玲。
身居斗室陋巷,周遭彌漫的全是世俗的煙火,卻依然改變不了大師們心底的那份寧靜致遠,那些或犀利或溫婉的文字從其間緩緩流出,絢爛了那個時代的文學星空。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車馬喧囂,而是在心中修籬種菊。大師之大,大在他們的心。